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探究与实践

 

【作者】 杨湾湾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营养,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传承和发扬。而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在小学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们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为有效落实,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小学英语;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探究;实践
  英语是门语言学科,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英语课程标准在小学课程目标中提出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即通过学习运用中外语言文字,对比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熏陶学生,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具备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 深挖英语教材资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传统文化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运用好传统文化知识,挖掘英语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1、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的风俗礼仪文化。
  就拿感谢和答谢语来说吧,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或是请别人抽烟时,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 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或是没能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而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再拿中国古代座次礼俗来说吧。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尊居上位,官低位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而在英国,座次随意。
  2、重点关注英语教材中的生活习惯及禁忌。
  就拿称呼语来说吧,各民族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其称呼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牛津英语小学教程中曾出现众多称呼语。如:Miss , Mrs , Mr等。在中国,不同的职业和职务,我们习惯上有着不同的称呼:王医生、李老师、张护士、林主任、高经理等。它是以“姓+职务或职业名称”的模式存在的。而在英语中,不论是医生、老师、护士,还是主任、经理,通常都可用“Miss ..., Mrs ..., Mr ...”来称呼。
  再拿问候语来说吧,在中国,人们初次见面常会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的。如果您去英国旅游,千万不要问人家“您去哪儿”、“吃饭了吗?”这类问题,中国人认为很热情,英国人则会认为你很粗鲁,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个人生活,不能问女士的年龄。在和英语国家的人们交流时,特别是同女士交流时,尤其不可问及年龄。因为英语国家的人、特别是女士,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所以,一般对自己实际年龄都是秘而不宣的。但在中国,同学朋友之间,以“今天过的怎么样?”“你今天干什么了?”作为开场白是非常普遍的。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他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常说的:“吃(饭)了吗?”( 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 )。如果不了解其涵义,英美国家的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如果没吃饭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吃呢。” 因此,这样的打招呼在西方有时就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在美国,人们打招呼通常就用简单的一句“ Hello ”或“ Hi ” 来以寒暄;而在英国,人们打招呼通常是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或是兴趣爱好为话题。
  二、以多样化的方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英语教材中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这些篇目与他们相隔甚远,学生对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理解不深,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一)对比手法。
  比如赞美别人,在英语国家,人们除了以谈论天气来引出话题外,也常常以赞美来作为交谈的引子 。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果当外国人称赞你某一方面特长时,你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回应,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外国人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去感受中外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世界,去品味不同时代的思想。
  再比如节日礼物,小学英语教材中曾出现多个节日。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在节日方面也有着显著的表现。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自己指导的节日和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地域的广大和文化的丰富,从而热爱传统文化,进而热爱住过。如在教学中我介绍了中国的几个传统节日的: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等,除介绍教学内容外,还请学生分别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特有节日及有关节日的主要活动,并告诉学生中国民族文化历史丰富,影响深远,还有些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的正在申请,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借助音乐、美术、影视等手段。
  例如有一首儿歌:A book, apencil, I can see. A book, a pencil,for you and me.这是一首教育孩子学会分享的儿歌;我按照该该儿歌的结构,A mountain, a river, I love you. Mountais, rivers, How nice!并让学生分角色读诵。这样我就把这首儿歌改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儿歌,希望小朋友们从小学会分享,长大学会共享,并热爱祖国的闪闪水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针对family这个单词,延展其意义:China is a big family. I love it.还可以利用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优势,引导学生说到自己的hometown(家乡),激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如在句型:We have...in... It’s/They’re...时,请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知名风景等来介绍自己的家乡,比如:引导来自安徽的小朋友说“We have Huangshan Mountain in Anhui. It’s very beautiful.”然后通过PPT给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有关黄山的资料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黄山的秀丽。这样通过直观易懂的举例,既能动员很多学生参与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学生对祖国灿烂历史、壮丽山河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继而转化为对祖国的自豪感,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
  三、开展多种文化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生活
  1、传统节日仪式教育实践活动。在介绍西方的圣诞节的时候顺便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挖掘每个传统文化节日的仪式感内容,这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到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文化节日,每一个传统文化节日都是一个能够赋予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容。比如:清明节,举行扫墓、祭英烈活动;五四期间,举行成人礼活动;中秋节开展“古礼拜月”民俗文化活动等,通过这样的仪式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让学生在温习和体验传统习俗的过程中感悟和认同民族传统文化。
  2、介绍自己。小学英语中曾出现过“What's your name?”,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 ?… ”,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另外,在介绍第三方时,英语国家的人们通常会说:“This is ?....” ,而一般不用“He / She is ... ?”。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重点关注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内容,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对应现象。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同时,要认识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之本,将此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学生的精神浸润和洗涤。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来提升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有效的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志刚,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6年。
  [2]谭恒,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教育科学,2016年。

  • 【发布时间】2023/1/9 17:05:17
  • 【点击频次】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