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数学数学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让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央,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是一线教师永远深思的课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案例,论述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实践表明“生本”不仅使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而且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数学;生本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目标
让学生参与去制定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效果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一节课成败的依据。如果教师在出示新的课题后,便能组织学生根据课题去思考这节课想学会什么?或者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由学生初步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经学生讨论,教师对讨论的问题梳理、归纳制定出一节课中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目标意识,而且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目标的过程转变成了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目标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当出示《百分数的认识》课题后,教师立即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回答。生1:我想知道百分数是什么?生2:百分数可以用来做什么?生3:百分数也是分数,它与我们学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生4: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生5:百分数的读与写方法和?分数有何不同?……。教师乘势让学生把这些疑问归纳为:①百分数的意义;②百分数的用途;③百分数的读写方式;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然后明确这四个知识点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设计使教师和学生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就是说,教师在新课的起始阶段就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使学生成了数学课堂的小主人。
二、新知
让学生尝试去发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课件,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A图两只小兔分别从A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着圆周和正方形赛跑一圈,看谁先到达?同学们立刻争论起来了,有的说:沿着正方形跑的先到达;有的说:沿着圆周跑的先到达,因为圆在正方形的里面,路程要短一些。教师及时引导:同学们要明白这道题目的实质是要我们干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就是要比一比正方形和圆的周长那个大?于是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生:我觉得应该先测出正方形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把圆的周长也测量出来,再将它们进行比较。师: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有办法吗?生:我认为先测出它的一条边的长度,然后乘以4就可以了。因为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的边长的4倍!好极了,正方形的周长解决了,那么圆的周长怎么解决呢,用直尺去量吗?学生齐声回答:不行啊!教师立即让大家小组讨论,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学生的讨论热烈而有序,不一会就有同学举手给大家汇报,用线围绕圆一圈,并要紧贴圆的边缘,做好记号,然后把线拿开,再用直尺量出这部分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又有学生说我们是这样想的,拿一个透明胶带圈在边上做上记号,在纸上滚动一圈,正好滚出一条线段,再用直尺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可以了。教师拍着手说:同学们真聪明!不管是绕绳法还是滚动法,都是努力把圆的曲线转化成直的线段,可以用直尺来测量,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经常要用到的转化的思维方法啊!那么是不是所有遇到圆的周长的问题,都用以上两种方法来测量呢?同学们思考后回答:不行,太麻烦啦!于是笔者又设计了猜想环节。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观察图中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呢?学生们又开始议论起来。图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直径,所以圆的周长一定和直径有关系,于是我就让大家估一估圆的周长大概是直径的几倍呢?有的同学说:两倍多吧;还有的同学说三倍多,大家一致认为一定比四倍小。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分别量出自己准备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再用周长除以直径,然后汇报结果。大家发现都是三倍多一些,这时教师趁热打铁,用微课向学生讲解了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大家豁然开朗,原来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于是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C=πd或C=2πr。本节课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自由地、开放式地尝试探究,学生不仅体会了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而且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深刻的思考过程。
三、活动
让学生全员来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课标》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把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样不仅让他们充分展示了聪明才智,达到真正解决疑惑的目的,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用数学》一节内容时,笔者并没有按照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抓住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乘法的意义及2-6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准绳,大胆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拼一拼,甚至让想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一画,同桌合作,想摆什么摆什么、想拼什么拼什么,想画什么画什么,但必须能提出用乘法解决数学的问题。由于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和想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一个富有创造、富有个性、十分宽松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同此课堂上学生全部行动起来了,一道一道令人满意的乘法应用题被学生们编出来了,如:我摆一朵花用5个图片,我要摆4朵同样的花,要用几个图片?我拼一辆三轮车用6个图片,我拼了同样的4辆,一共要几个图片?我一个盘子画了4个苹果,我要画同样的3盘,你猜我一共画了几个苹果……?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杰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赞赏时,学生们个个享受着被人认可、被人欣赏的快乐。因此,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想像,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为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又提出如果不用摆,就在我们身边,你能发现那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并且可以下座位去寻找。整个教室再一次热闹起来,有的小组学生在对方同学身上指指点点,有的小组的学生在认真地数着人头;有的小组学生干脆蹲下来,在地上寻找着什么;有的小组学生到讲桌前墙面前议论纷纷。经过学生们一阵忙碌之后,一个个的问题被提了出来:①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头,请问2个人,一共有几根手指头?②每个人有2只耳朵,请问4个人有几只耳朵?我们班每排有6个同学,请问6排有几个同学?④一张课桌有4条腿,请问4张课桌有几条腿?⑤我们每天上5节课,请问一个星期上几节课?⑥请问粉笔盒一共有几个角……?多么精彩的问题!由学生们合作讨论提出,又由学生们自主探究解决。课堂上,教师没有大讲特讲,而是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们不停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正确的概念和科学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始终站在课堂的中央尽情表演,学生就是数学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课程标准;数学;生本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目标
让学生参与去制定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效果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一节课成败的依据。如果教师在出示新的课题后,便能组织学生根据课题去思考这节课想学会什么?或者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由学生初步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经学生讨论,教师对讨论的问题梳理、归纳制定出一节课中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目标意识,而且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目标的过程转变成了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目标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当出示《百分数的认识》课题后,教师立即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回答。生1:我想知道百分数是什么?生2:百分数可以用来做什么?生3:百分数也是分数,它与我们学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生4: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生5:百分数的读与写方法和?分数有何不同?……。教师乘势让学生把这些疑问归纳为:①百分数的意义;②百分数的用途;③百分数的读写方式;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然后明确这四个知识点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设计使教师和学生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就是说,教师在新课的起始阶段就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使学生成了数学课堂的小主人。
二、新知
让学生尝试去发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课件,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A图两只小兔分别从A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着圆周和正方形赛跑一圈,看谁先到达?同学们立刻争论起来了,有的说:沿着正方形跑的先到达;有的说:沿着圆周跑的先到达,因为圆在正方形的里面,路程要短一些。教师及时引导:同学们要明白这道题目的实质是要我们干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就是要比一比正方形和圆的周长那个大?于是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生:我觉得应该先测出正方形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把圆的周长也测量出来,再将它们进行比较。师: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有办法吗?生:我认为先测出它的一条边的长度,然后乘以4就可以了。因为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的边长的4倍!好极了,正方形的周长解决了,那么圆的周长怎么解决呢,用直尺去量吗?学生齐声回答:不行啊!教师立即让大家小组讨论,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学生的讨论热烈而有序,不一会就有同学举手给大家汇报,用线围绕圆一圈,并要紧贴圆的边缘,做好记号,然后把线拿开,再用直尺量出这部分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又有学生说我们是这样想的,拿一个透明胶带圈在边上做上记号,在纸上滚动一圈,正好滚出一条线段,再用直尺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可以了。教师拍着手说:同学们真聪明!不管是绕绳法还是滚动法,都是努力把圆的曲线转化成直的线段,可以用直尺来测量,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经常要用到的转化的思维方法啊!那么是不是所有遇到圆的周长的问题,都用以上两种方法来测量呢?同学们思考后回答:不行,太麻烦啦!于是笔者又设计了猜想环节。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观察图中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呢?学生们又开始议论起来。图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直径,所以圆的周长一定和直径有关系,于是我就让大家估一估圆的周长大概是直径的几倍呢?有的同学说:两倍多吧;还有的同学说三倍多,大家一致认为一定比四倍小。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分别量出自己准备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再用周长除以直径,然后汇报结果。大家发现都是三倍多一些,这时教师趁热打铁,用微课向学生讲解了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大家豁然开朗,原来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于是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C=πd或C=2πr。本节课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自由地、开放式地尝试探究,学生不仅体会了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而且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深刻的思考过程。
三、活动
让学生全员来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课标》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把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样不仅让他们充分展示了聪明才智,达到真正解决疑惑的目的,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用数学》一节内容时,笔者并没有按照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抓住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乘法的意义及2-6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准绳,大胆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拼一拼,甚至让想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一画,同桌合作,想摆什么摆什么、想拼什么拼什么,想画什么画什么,但必须能提出用乘法解决数学的问题。由于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和想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一个富有创造、富有个性、十分宽松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同此课堂上学生全部行动起来了,一道一道令人满意的乘法应用题被学生们编出来了,如:我摆一朵花用5个图片,我要摆4朵同样的花,要用几个图片?我拼一辆三轮车用6个图片,我拼了同样的4辆,一共要几个图片?我一个盘子画了4个苹果,我要画同样的3盘,你猜我一共画了几个苹果……?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杰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赞赏时,学生们个个享受着被人认可、被人欣赏的快乐。因此,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想像,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为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又提出如果不用摆,就在我们身边,你能发现那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并且可以下座位去寻找。整个教室再一次热闹起来,有的小组学生在对方同学身上指指点点,有的小组的学生在认真地数着人头;有的小组学生干脆蹲下来,在地上寻找着什么;有的小组学生到讲桌前墙面前议论纷纷。经过学生们一阵忙碌之后,一个个的问题被提了出来:①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头,请问2个人,一共有几根手指头?②每个人有2只耳朵,请问4个人有几只耳朵?我们班每排有6个同学,请问6排有几个同学?④一张课桌有4条腿,请问4张课桌有几条腿?⑤我们每天上5节课,请问一个星期上几节课?⑥请问粉笔盒一共有几个角……?多么精彩的问题!由学生们合作讨论提出,又由学生们自主探究解决。课堂上,教师没有大讲特讲,而是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们不停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正确的概念和科学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始终站在课堂的中央尽情表演,学生就是数学课堂的主人!
- 【发布时间】2023/1/9 17:10:30
- 【点击频次】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