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默读静思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践

 

【作者】 王红梅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默读静思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得以有效培养,更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本文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授予默读静思方法、促进质疑释疑和强化语言积累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默读静思;有效实践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虽然没有像小学阶段那样强调发声朗读,但并不意味着读就不重要了,只是把发声的朗读过渡到了求速度的默读罢了。实施这样的方法,其好处是既能快速地读,又能让同学们沉着冷静地思考,达到“读思合一”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将“默读”与“静思”相融合作为学生与文本接触的一个重要要求,让他们形成嘴不动而神动的阅读方式。大家知道,默读文本如果只是“看”“读”二者的结合,没有“想”的参与,那这样的默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正确的有效的阅读文本要做到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质疑、甚至可以发问,要达到既熟悉文本又要培养思考的目的。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就经常培养学生要默读静思。下面,我结合自身担当的语文学科教学谈谈默读静思在其课堂中的有效实践。
  一、搭建默读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与学起于趣一样,要让学生认真地默读课文同样需要激发学生默读兴趣。这一点我们可以搭建默读平台,让学生默读实践中培养默读兴趣。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是在开课阶段,老师导入新课之后就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算是对文本的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做法,学生大多是眼动而脑不动,只能熟悉文字,起不到其他作用。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接触文本,同样是“看”,但此时不再时眼动了,还要脑动,实现了读思结合。这样的“接触”显然要比嘴过无痕效果要好很多。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做到边读边思。有了这样的“接触”,学生在理解课文上就会有更多思考和想法。在我们真正进入课文文本时学生就会感觉理解快捷有效果,很多内容一点即通。此时的我们就要夸夸学生了,让他们体会到这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原因就是同学们在默读中做到边读边思。
  二、授予默读静思方法,让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默读和静思,虽是不同感官进行的活动,属于两种不同的学习路径,把二者调动起来一起参与文本接触,那必然要提高默读效率和效果。实践中,但凡高效率的读书,必须要有各种习性的支持,彼此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取得较好的阅读收获。故而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默读静思”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其它的阅读习惯来支撑。在众多阅读习惯培养中“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意在强调读书时就要动起手来辅助眼动和脑动,让学生在目之所及之处动手进行或圈或注或划或勾或记或摘的动手操作,这样的手动能迅速地帮助阅读者把默读过程中出现的感悟记录下来或者圈出重点。而古语所讲的“心到、眼到、手到”也同样强调了这一点,就是要在阅读中充分利用各种感觉来提高阅读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在授予学生默读静思方法时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眼、手、脑等感官的配合培养,使之形成习惯。待再实施时学生就会自觉这样去做了。在培养学生默读静思过程中嘴动的读就不太重要了。所以,在调动感官时“口”的配合就不在这样的训练之中了。
  三、引导学生默读静思,促进质疑释疑
  学贵有思患无疑。在培养学生默读静思习惯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把思维投入其中多思考。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并不知道思考什么,从哪儿去思考。因此,让学生怎样去思考这样需要我们去引导培养。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促进学生质疑释疑。质疑什么?又如何释疑?这两个问题既是语文学习重要路径又是培养学生默读静思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这几年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引导学生质疑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进行,一是文眼,二是过渡句,三是关键词或句等,这儿的关键句既可能是每段文本段首的中心句也可能是总分总结构中的句子。抓住这些进行质疑比抓住其他句词质疑很显然在通往文本中心的路上要快捷有效得多。但这样的过程需要我们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找到这些重要句子或词语,再才能进行质疑思考。释疑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先由学生主体去践行,待他们不能解决时我们再进行,这样更利于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理解时也有自己潜在思考,故而效果会很好。
  四、引导学生默读静思,强化语言积累
  默读是前提,为静思搭建了一个平台,创造了一个很好空间,同时也为我们的累积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在默读中指导同学进行积累比在朗读中重视积累更为有效,但积累什么和怎样积累则也是需要有思考的,尤其是在默读静思中积累。语言的使用不外乎就是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这两种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经常遇到那种“只可意会”的东西,实际上是我们语言能力不够才导致的“不可言传”。很多文本经过我们认真思考,并调动自己潜在的生活经验,那些看似不可言传的东西也会渐渐清晰,甚至心领神会。既然是用文本表达的,我们只要能理解文本就应可以用文字来表达的,就算没有精确的表述,也可以八九不离十。但是,在实际操作阶段,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累积的“量”不足、使用语言的水平较低、表现手法欠佳等因素造成了“不可言传”现象。因此,在强调“默读”“静思”的阅读中,要让“默读”“思考”“理解”“积累”“利用”等成为学习语文的实践。只有如此,学生在实践中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学习效果才更好。
  总之,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学生默读静思的引领,把学生与文本接触的这种方式有效地运用于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与学,让学生在我们增强他们阅读能力过程中真正学会“眼”“手”“脑”的齐参与。
  参考文献:
  [1]王有强,默读与静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9年。
  [2]毕小红,谈语文课堂中的默读静思[J].中学语文,2019年。

  • 【发布时间】2023/1/9 17:14:37
  • 【点击频次】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