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教育性原则视域下体育教学问题探讨

 

【作者】 郭 丽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万菁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社会对所需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提倡素质教育,这使得现阶段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品质,而体育教学因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不仅可以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文章根据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教育性原则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探索我国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以为解决体育教学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性原则;体育教学;问题;探讨
  毛泽东在著作《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之舍也”,这深刻形象地说明了体育与德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体育教学目标不仅只是“健康第一”增强学生体质,也有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应该注意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还需要重视学生思想上的培养,引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规矩意识,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1、当下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体育教学中对德育认识不足;二是缺少德育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简单;三是教学目标欠缺科学性;四是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2、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对策
  2.1改善体育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对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还是培养人格的教育等问题,依然存有争议,但从体育塑造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体育不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也具有塑造健全大学生人格或完善人格的作用。首先学校要重视在体育教学环节上对学生德育的教育,通过对体育技术学习、比赛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加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中的德育教育环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以身作则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学生也要转变自身认识,切勿忽视德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2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对于体育学科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即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律,为学生制定最适合的教学方案,并利用其大幅提升教学效率。在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上,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固定模式,乏善可陈,不利于在教学环节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也主要以教师口头说教为主,没有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主动的探索德育教育,被动式的教育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坚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及教学实际做到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向学生传达体育精神并鼓励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意志品质。
  2.3明确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
  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体能与技、战术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现状,学校及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一般知识技能,增加对德育环节的设定,加强学生在体育中学习德育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从而使得学生的体育与德育得到综合发展。例如在体育课堂常规、比赛、技能学习中渗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拼搏、积极进取、遵纪守法,促进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的发展。
  2.4改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针对体育教学考核中注重出勤率、技能掌握、作业等几方面的考察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只是为了“成绩”和“学分”而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德知识的掌握问题。要改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首先应优化考核标准,根据教学实际设置科学的体育德育评价指标,将德育考核纳入学生期末成绩考核,激发学生对品德知识的学习激情,完善体育德育评价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德育学习积极性。
  3、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1坚持差异性原则注重因材施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特征是具体的人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好德育教育作用更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德育教育是建立在重视学生差异性原则基础上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适当对学生实施差异性德育教育。
  3.2德育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
  体育因自身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实践性、竞争性以及开放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性,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例如在大球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可以利用大球运动集体性特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等个人项目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各运动自身项目特点与精神,体育舞蹈的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坚持不懈的精神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结语
  体育与教育一样能使人更加健康健全,体育能够“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也就是说,体育既有竞技性的一面也有教育性的一面。教育是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全面的人才,在贯彻教育性原则时,首先要改善在教学中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然后改革和创新德育的教学方法,明确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以及改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明确体育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个性,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宁.论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性原则之旁落与唤起[J].中国教育学刊,2021(08):72-76.
  [2]杨春华.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0(Z1):64-65.
  [3]陈子.高校足球教学改革创新途径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08):80-81.
  [4]李忠伟,汪如锋,李晓鹏.新时代我国高校公共体育“金课”建设机遇、挑战与策略[J].辽宁体育科技,2021,43(06):99-104.
  [5]胡伟华.对国内外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发展趋势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2):190-191.
  • 【发布时间】2023/1/9 17:15:14
  • 【点击频次】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