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试述“教学做合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方法论,是生活教育理论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阐释。按照陶老先生的理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学做这三件事也是一体的,正如生活与教育是一体的一样。教学做合一为我们教师应该如何认识教学,如何开展教学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心理健康课的课堂提倡以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体验,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从教学做合一来讲,这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只有把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把自主、探究、合作这些“做”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怎样学便怎样教”和“做的方法决定教的方法”。而不能像以前那样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学。
下面笔者将结合二则心理课上的教育小故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伸出你的手
这是一节助人为乐主题的五年级心理课,我带着学生们读了故事,看了视频,到情景分析环节,对于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个事情,学生们争论的很激烈,有的孩子觉得要扶,因为老人需要帮助,更多的孩子觉得不扶,甚至有一个孩子分享了自己帮助老人被讹的经历,所以坚决不会再帮助别人了。于是我问孩子们:你觉得这个世界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不少孩子都觉得坏人更多,我心里一惊,才十来岁的孩子,他们接触到的新闻,他们感受到的世界是这样的么?能不能想办法让他们感受一次温暖呢?
于是在活动环节,我做了一个尝试,活动叫做“伸出你的手”,我说:同学们,请你们跟你朝夕相处的同桌握握手,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感受一下他的手是什么温度的?湿润的还是干燥的?细腻的还是粗糙的?请静下心来感受……
感受完了,一开始只有个别孩子举手分享:我觉得他的手有些凉,我觉得我们两个好像在过电一样,她的手很温暖。有的孩子已经开始自发去握其他人的手,我立马说:现在请你们四个人握握手试试看?孩子们立马四个人握成一个圈。那六个人呢?那一个大组呢?那一个班级呢!圈越来越大,孩子们笑得也越来越开心。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感觉很有力量,有的说我很开心,有的说握的手都酸了。是啊,伸出手去握住别人的手是很累的,但是也是快乐的。
我又想到,握手的力量还不够,能不能让孩子抱一抱对方呢?我请孩子们抱一抱自己最想拥抱的同学,并且认真的感受,让我意外的的是,第一排的一位女孩子立马提出:“应老师,我能抱抱你么?”我很意外,但是很开心的接受了,她大大方方的上来,温柔的拥抱了我,还说:“应老师,你好柔软啊。”我听着,我的心都酥软了。活动开始,孩子们立马冲向了他最想拥抱的人,一个平时很活泼的女生过来紧紧地抱住了我,还说应老师你好香啊,是不是喷香水啦?我哭笑不得,结果越来越多的女生跑来拥抱我,我被一双双手臂抱在中间,都要站不住了。活动结束,我立马表达了我的感受,我说第一个女孩子的拥抱是温柔的,第二个女孩子的拥抱让我觉得真有力量,当你们一起来拥抱我的时候,力量好强大,我都要承受不住啦!孩子们哈哈大笑,也开始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感觉是温暖的,香香的,软绵绵的,有力量的……孩子们学习能力真强,立马能觉察自我的内心感受。
活动结束,我再请学生回答该不该扶的问题,学生们纷纷表示还是要扶的,只有这样才能将帮助和温暖传递下去,假如人人担忧被讹而不愿意扶老人,那么真正有需要的人也得不到帮助,只是我们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帮助别人。就这样,孩子们在活动中真诚的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温暖重要性,而不是被动的听取“大道理”。
“对不起”真的有用么?
犹记得工作第一年,刚刚开始接触低年级的孩子们,觉得他们真的是活泼又可爱,像小天使一样,看着他们一张张明媚的笑脸,觉得所有的烦恼都能被化解。
但是,孩子们也会给我制造各种“难题”,让我难以招架。比如,他们太喜欢打小报告了,什么事情都要告诉我,特别是相互之间发生小矛盾的时候。因此,每天我听到最多的是:“应老师,她把我的胳膊撞疼了”,“应老师,他的椅子一直撞到我的桌子,害我没法写字了”,“老师,他把我的笔弄坏了”……每天层出不穷,让我措手不及,一开始我都要帮学生一个个处理,后来发现这样的问题太多了,我根本解决不完,我就跟孩子们做了一个约定:小事情自己处理,大事件再汇报老师,如果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问题,请你主动说对不起。就这样,打小报告的情况少了许多,我便也觉得这是个很有用的方法,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承担责任。
但是,一次给三年级上课的经历引发了我的反思。依旧是学生在课堂上发生了矛盾,一个男孩子弄断了女同桌的水彩笔,女生当场哭了起来,我询问以后,做错事的孩子跟我说:“可是我已经跟他道歉了呀!她还想要怎样。”一脸的理所应当,没有任何最错事的懊悔情绪,于是女孩子哭的更凶了:“他就是故意的!自己有笔不用,一定要用我的,还弄坏了!呜呜……”我想,我让孩子说对不起的时候是想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主动承担责任,但是如果执着于“对不起”这三个字,孩子反而认识不到自身的错误,并且把它当做挡箭牌,用以逃避责任,那么“对不起”这三个字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我发觉,对于孩子来说,做错事后懊悔羞愧的情绪很重要,有这样的情绪才是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再道歉并作出补救的行为才是真的负责任的行为,情绪——道歉——补救措施,三个缺一不可。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特意观察了每个年级的学生,发现只有低年级的学生会在意是否说了“对不起”,高年级学生并不在意这个问题,这不正是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中提到的么?因为5-10岁的孩子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而10岁以上的孩子进入自律道德阶段,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如果他是故意的,说了对不起我也不原谅,如果他是不小心,那么我会主动说没关系。这是年龄发展的特点,但我也希望能教会班级的学生正确的认错方式,后面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会问问学生:你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么?你的行为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并且弄坏了别人的东西要赔偿,撞伤了别人要带着去看医生……在这一次次的强化中,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然会真诚的说“对不起”,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才是真正的道歉。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我在开展心理工作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要把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还要真正让学生学会“做”。比如教学过程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而是学生与教师在“做”这一媒介下的交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放在教学设计的核心位置。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对课堂教学活动这个“做”的设计,那就可以说老师就没有做课堂教学设计。所以,评价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关键就是评价是是否有好的“做”。在日常教学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做”,不是只片面教育学生大道理,或者学会说大道理,但说一套做一套,而是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言行一致,求真务实,做“真”教育。
心理健康课的课堂提倡以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体验,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从教学做合一来讲,这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只有把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把自主、探究、合作这些“做”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怎样学便怎样教”和“做的方法决定教的方法”。而不能像以前那样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学。
下面笔者将结合二则心理课上的教育小故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伸出你的手
这是一节助人为乐主题的五年级心理课,我带着学生们读了故事,看了视频,到情景分析环节,对于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个事情,学生们争论的很激烈,有的孩子觉得要扶,因为老人需要帮助,更多的孩子觉得不扶,甚至有一个孩子分享了自己帮助老人被讹的经历,所以坚决不会再帮助别人了。于是我问孩子们:你觉得这个世界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不少孩子都觉得坏人更多,我心里一惊,才十来岁的孩子,他们接触到的新闻,他们感受到的世界是这样的么?能不能想办法让他们感受一次温暖呢?
于是在活动环节,我做了一个尝试,活动叫做“伸出你的手”,我说:同学们,请你们跟你朝夕相处的同桌握握手,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感受一下他的手是什么温度的?湿润的还是干燥的?细腻的还是粗糙的?请静下心来感受……
感受完了,一开始只有个别孩子举手分享:我觉得他的手有些凉,我觉得我们两个好像在过电一样,她的手很温暖。有的孩子已经开始自发去握其他人的手,我立马说:现在请你们四个人握握手试试看?孩子们立马四个人握成一个圈。那六个人呢?那一个大组呢?那一个班级呢!圈越来越大,孩子们笑得也越来越开心。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感觉很有力量,有的说我很开心,有的说握的手都酸了。是啊,伸出手去握住别人的手是很累的,但是也是快乐的。
我又想到,握手的力量还不够,能不能让孩子抱一抱对方呢?我请孩子们抱一抱自己最想拥抱的同学,并且认真的感受,让我意外的的是,第一排的一位女孩子立马提出:“应老师,我能抱抱你么?”我很意外,但是很开心的接受了,她大大方方的上来,温柔的拥抱了我,还说:“应老师,你好柔软啊。”我听着,我的心都酥软了。活动开始,孩子们立马冲向了他最想拥抱的人,一个平时很活泼的女生过来紧紧地抱住了我,还说应老师你好香啊,是不是喷香水啦?我哭笑不得,结果越来越多的女生跑来拥抱我,我被一双双手臂抱在中间,都要站不住了。活动结束,我立马表达了我的感受,我说第一个女孩子的拥抱是温柔的,第二个女孩子的拥抱让我觉得真有力量,当你们一起来拥抱我的时候,力量好强大,我都要承受不住啦!孩子们哈哈大笑,也开始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感觉是温暖的,香香的,软绵绵的,有力量的……孩子们学习能力真强,立马能觉察自我的内心感受。
活动结束,我再请学生回答该不该扶的问题,学生们纷纷表示还是要扶的,只有这样才能将帮助和温暖传递下去,假如人人担忧被讹而不愿意扶老人,那么真正有需要的人也得不到帮助,只是我们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帮助别人。就这样,孩子们在活动中真诚的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温暖重要性,而不是被动的听取“大道理”。
“对不起”真的有用么?
犹记得工作第一年,刚刚开始接触低年级的孩子们,觉得他们真的是活泼又可爱,像小天使一样,看着他们一张张明媚的笑脸,觉得所有的烦恼都能被化解。
但是,孩子们也会给我制造各种“难题”,让我难以招架。比如,他们太喜欢打小报告了,什么事情都要告诉我,特别是相互之间发生小矛盾的时候。因此,每天我听到最多的是:“应老师,她把我的胳膊撞疼了”,“应老师,他的椅子一直撞到我的桌子,害我没法写字了”,“老师,他把我的笔弄坏了”……每天层出不穷,让我措手不及,一开始我都要帮学生一个个处理,后来发现这样的问题太多了,我根本解决不完,我就跟孩子们做了一个约定:小事情自己处理,大事件再汇报老师,如果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问题,请你主动说对不起。就这样,打小报告的情况少了许多,我便也觉得这是个很有用的方法,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承担责任。
但是,一次给三年级上课的经历引发了我的反思。依旧是学生在课堂上发生了矛盾,一个男孩子弄断了女同桌的水彩笔,女生当场哭了起来,我询问以后,做错事的孩子跟我说:“可是我已经跟他道歉了呀!她还想要怎样。”一脸的理所应当,没有任何最错事的懊悔情绪,于是女孩子哭的更凶了:“他就是故意的!自己有笔不用,一定要用我的,还弄坏了!呜呜……”我想,我让孩子说对不起的时候是想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主动承担责任,但是如果执着于“对不起”这三个字,孩子反而认识不到自身的错误,并且把它当做挡箭牌,用以逃避责任,那么“对不起”这三个字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我发觉,对于孩子来说,做错事后懊悔羞愧的情绪很重要,有这样的情绪才是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再道歉并作出补救的行为才是真的负责任的行为,情绪——道歉——补救措施,三个缺一不可。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特意观察了每个年级的学生,发现只有低年级的学生会在意是否说了“对不起”,高年级学生并不在意这个问题,这不正是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中提到的么?因为5-10岁的孩子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而10岁以上的孩子进入自律道德阶段,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如果他是故意的,说了对不起我也不原谅,如果他是不小心,那么我会主动说没关系。这是年龄发展的特点,但我也希望能教会班级的学生正确的认错方式,后面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会问问学生:你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么?你的行为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并且弄坏了别人的东西要赔偿,撞伤了别人要带着去看医生……在这一次次的强化中,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然会真诚的说“对不起”,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才是真正的道歉。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我在开展心理工作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要把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还要真正让学生学会“做”。比如教学过程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而是学生与教师在“做”这一媒介下的交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放在教学设计的核心位置。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对课堂教学活动这个“做”的设计,那就可以说老师就没有做课堂教学设计。所以,评价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关键就是评价是是否有好的“做”。在日常教学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做”,不是只片面教育学生大道理,或者学会说大道理,但说一套做一套,而是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言行一致,求真务实,做“真”教育。
- 【发布时间】2023/1/9 17:19:15
- 【点击频次】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