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探究性问题在学生思维培养中的实践运用

 

【作者】 罗德荣 蒋琳梅 李四川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长乐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欲实现学生思维培养的目的我们就可以利用探究性问题来践行。本文探讨了实践运用探究性问题在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思维、创造思维等思维品质提升中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问题;思维;培养;实践运用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可以说是一种难度较大的目标实践了。作为一线教师,平时更多的关注是如何促进感知力、理解力、建构力以及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发展,而很少去研究学生思维训练培养的实践策略。虽然,能力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训练上述之能力也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但效果不能最大化,也不能使思维最优化发展。在小学这个奠基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呢?在“双主双优”课改践行中我发现探究性问题在学生思维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根据教学需要的精心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还可使学生多种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一、运用探究性问题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
  在语文课堂上,抛出探究性问题的主体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又往往受探究性问题激发而学起于思。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方法寻找不同的问题解决之径。只要课堂氛围够和谐,学生思维空间得到极大自由,那么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就会在思维自由的平台上驰骋,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考能力的预期就可得到有效落实。去年寒假,我在网上遇上了汪秀梅教授给学生们上的一堂《夏洛的网》的课外阅读辅导课程,过程中她就采用了探究性问题来诱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问题串”的诱思下去探索“夏洛为什么要为威尔伯编织一只王牌小猪”“你认为他值得这样做”“如果你是小猪谈谈对现实生活的看法”等多个问题。这一串的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并非一两句话能表达的,需要学生在多读故事多结合自身实际思考才能实现。因为这当中包含许多层面的问题,是一个能激起同学们对现实问题探索的思维导火索,可以起到点亮学生思维之光的作用,从而在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中实现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目的。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上用好探究性问题展开教学可以使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渠道去想问题,从而使问题解决更全面更合理。
  二、运用探究性问题使学生的分析思维得到培养
  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在方向上是相反的思维方式,是使一个问题变得更小而路径更宽的一种思维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就要引导他们对探索性问题作为解剖式处理,使问题有更多伸展延伸之须角,沿着这些须角就可找到更多问题解决之径。在这过程中要使学生思维不受定势影响,并引导学生试图学习如何用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性问题运用中,我发现开放性强的问题提出需要学生从多个视角来进行问题的剖析,这样在“问促思”的作用下就可有效激发他们的思考兴趣,使他们分析思维更加有活力。比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探究性问题来实施,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我的耳朵旁响起”这个问题。这种探究式的问题可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产生过,但由我提出更能让学生有同感。对此,我要求同学们在阅读完文章的第六、七自然段之后就进行分组讨论,对问题进行剖析。他们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无论是对孩子的赞美还是对孩子的责备,或是对孩子的建议,实际上都源于对孩子的关爱。虽然每个人在关爱孩子这个问题上的教育方法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亲情!这种探索性问题的设置能让同学们在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度的思考中真正打开思路,促使他们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在探索式的协作与探讨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更有效的实践方法。
  三、运用探究性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培养
  创造思维是人最可贵的、也是最需要的思维。特别是在竞争增强的当下我们更需要这种思维的存在和帮助。有了这种思维,在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时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获得更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实施中应该注重这一思维品质培养,并创新教法使学生具备这种思维特质。落实到语文课堂上我们就应该以探究式的问题为指导,通过想象力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其产生积极有效的创造性思考。比如,在教授《走月亮》时,设计中我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一句进行探究性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其在情感表达和文章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学生在自读中不仅找到了这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而且还对这句话之前的“啊”字在情感表达上的运用效果作出了创造性思考,写出了我和阿妈边走边欣赏月光下美丽景象时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要有过于求进度的教学思想,要在“慢教育”理念指引下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创造思维得到自由驰骋的空间。同时还要营造氛围,没有回答不当的责备声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思考得到呵护。
  如果说高效的教学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那就必定在于让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的持续实施。课堂少不了激励,缺不了唤醒,培养思维更需要这样的教学实践。而探究性问题的实践运用就是将这种持续活跃的思维一直保持下去,不仅让学生学起于思,更要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得到长足发展,不光是思维能力,还有听说读写等素养能力,都需要学生在思维极端活跃状态下开启“我要学”的主体模式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赵争敏,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基础教育论坛,2019年。
  [2]覃可为,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
  • 【发布时间】2023/3/8 15:56:10
  • 【点击频次】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