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欲使自身制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就需要利用新课标理念去指导实践。本文从依据学情实际制定、突出重点、突出语文本体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增强语文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性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合理
教学目标是确定课堂走向何方和选择何种方法实施的依据。一个科学而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过去课标中是以“三维”方式出现在人们视野的,在如今2022版新课标中倡导以核心素养导向的“新三维”。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作为执教者的我们须从过去的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旧三维”转向到关注大观念、新知识、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新三维”中。这样经过观念更新的历练才能使自身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符合时代教育改革需要。
但在目前转型期间,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上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和效果未能达到课标要求,也不符合“双减”提效提质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重视,一是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难度不适宜;二是重点内容突出不够,明确性不强;三是目标泛化,缺乏本体性。正是由于这些不合理,导致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也没有得到新课标要求的那样培养。那么,针对现行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又如何来增强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三活课堂”理念指引下开启了教学目标合理制定的实践探索,得到了这样一些感悟。
一、依据学情实际制定教学目标
在正确、深刻地研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现实和学习习惯状况进行深刻的了解,并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具体实际,确定科学、清晰的教学目的,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难度适于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在设计目标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学期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以及不同阶段特征和认识水平的不同,不能设定超过或低于学生的现实目标。以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来说,新课程标准有了清晰的目标制定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记忆、积累和运用文言文的语文实践能力,七年级上册中的《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都是文字浅显的经典内容,这些内容的教与学在目标制定时都可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探究,让之在书读多遍其义自见的情况下记住。而《山寺》和《童趣》,就比较困难了,对于背诵记忆的要求我们就可分层提出,不求统一背。此外,在文法上,比如词法、句法等,新的课程考虑到了孩子们的不同年龄段特征,在初中这个阶段不需要太多的硬性规定,只要让他们知道就行了。老师们对词法、句法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实现与学生的现实相适应的目的即可。
二、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
在确定教学目的时,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也就是说,语文中的知识点要有取舍和分时间、分课时地去安排。也就是说,一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合理性上不能包罗万象,要强调实施重心,要结合学情有针对性。比如《陋室铭》的教学,篇幅较小,仅有81个字,我们在课时目标制定上就可确定了一课时。但是,这篇课文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有一定难度。在其思想内涵上,体现了作家的清贫情趣,高洁孤傲的品格,不慕功名利禄的生活态度:在表达方式上,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抒怀的手法,以“陋居”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从语言运用上也是很有特色的,其一就是言简意赅,含蓄精炼。其二就是骈散相融,一韵到尾。有朗朗上口的阅读感,富有韵律;其三就是辞格丰富,修辞别致。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学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可面面俱到,即使一字一词一句去落实,一课时的时间也不允许如此操作。故而我们只有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来进行目标制定。
三、目标制定要突出语文本体性
在过去,我们看到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走偏,出现“泛化”或“非语化”,导致重语言实践的语文课却“走样”成了历史、地理、科学之类的课了。很显然,这是老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出了问题,忽视了语文学科还有本体性。对于语文学科要突出学科本位就应在教学目的的制定上注重学生语言文本的朗读、欣赏、评估、感悟和运用。文中所涵盖的其它方面的知识点到即止,不要太过纠结,对于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闲暇之余找有关专业教师咨询或查阅资料来加以解答。如于光中《乡愁》的课程,其教学目的可以建立在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国家的热爱这几个方面上,同时感受台湾人强烈的思念之情,而过分关注两岸关系、党对台湾的政策、对台湾的重要性以及台湾现在状况等内容上就容易使其变成一堂思想政治课。还比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的目标制定,要与课本内容相联系,在目标制定上可以把文章内容理解作为重点要求,该文所述的克隆性的知识,只要学生大致了解就行,不需要太详细的分析串讲。否则我们在实施时就容易把学生导向到生物学课程上去。虽然这样实施能让同学们理解“克隆”这一生物学知识,但是必然会淡化语言的本质和学科本位,没有本体性。这样实施就不能提效,更不能提质。课堂看似活力无限,学生“忙过不停”,但效果不是语文教学所需的,相当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总之,在全面践行新课标和推进“双减”提效提质政策的今天我们应增强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使之更科学、更高效地育人。对于执教者欲达到这样目标就需要躬身下来对课本进行深度的研究,在对课本的总体理解和对学情的具体分析基础上强调重心和语文本体性,强化新知识发现和新能力培养。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有导向,才能使课堂洋溢着语言的气息,才能保证教学提效提质。
参考文献:
[1]敬小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J].教学与研究,2019年。
[2]陈世诚,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合理
教学目标是确定课堂走向何方和选择何种方法实施的依据。一个科学而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过去课标中是以“三维”方式出现在人们视野的,在如今2022版新课标中倡导以核心素养导向的“新三维”。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作为执教者的我们须从过去的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旧三维”转向到关注大观念、新知识、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新三维”中。这样经过观念更新的历练才能使自身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符合时代教育改革需要。
但在目前转型期间,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上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和效果未能达到课标要求,也不符合“双减”提效提质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重视,一是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难度不适宜;二是重点内容突出不够,明确性不强;三是目标泛化,缺乏本体性。正是由于这些不合理,导致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也没有得到新课标要求的那样培养。那么,针对现行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又如何来增强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三活课堂”理念指引下开启了教学目标合理制定的实践探索,得到了这样一些感悟。
一、依据学情实际制定教学目标
在正确、深刻地研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现实和学习习惯状况进行深刻的了解,并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具体实际,确定科学、清晰的教学目的,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难度适于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在设计目标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学期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以及不同阶段特征和认识水平的不同,不能设定超过或低于学生的现实目标。以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来说,新课程标准有了清晰的目标制定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记忆、积累和运用文言文的语文实践能力,七年级上册中的《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都是文字浅显的经典内容,这些内容的教与学在目标制定时都可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探究,让之在书读多遍其义自见的情况下记住。而《山寺》和《童趣》,就比较困难了,对于背诵记忆的要求我们就可分层提出,不求统一背。此外,在文法上,比如词法、句法等,新的课程考虑到了孩子们的不同年龄段特征,在初中这个阶段不需要太多的硬性规定,只要让他们知道就行了。老师们对词法、句法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实现与学生的现实相适应的目的即可。
二、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
在确定教学目的时,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也就是说,语文中的知识点要有取舍和分时间、分课时地去安排。也就是说,一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合理性上不能包罗万象,要强调实施重心,要结合学情有针对性。比如《陋室铭》的教学,篇幅较小,仅有81个字,我们在课时目标制定上就可确定了一课时。但是,这篇课文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有一定难度。在其思想内涵上,体现了作家的清贫情趣,高洁孤傲的品格,不慕功名利禄的生活态度:在表达方式上,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抒怀的手法,以“陋居”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从语言运用上也是很有特色的,其一就是言简意赅,含蓄精炼。其二就是骈散相融,一韵到尾。有朗朗上口的阅读感,富有韵律;其三就是辞格丰富,修辞别致。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学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可面面俱到,即使一字一词一句去落实,一课时的时间也不允许如此操作。故而我们只有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来进行目标制定。
三、目标制定要突出语文本体性
在过去,我们看到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走偏,出现“泛化”或“非语化”,导致重语言实践的语文课却“走样”成了历史、地理、科学之类的课了。很显然,这是老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出了问题,忽视了语文学科还有本体性。对于语文学科要突出学科本位就应在教学目的的制定上注重学生语言文本的朗读、欣赏、评估、感悟和运用。文中所涵盖的其它方面的知识点到即止,不要太过纠结,对于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闲暇之余找有关专业教师咨询或查阅资料来加以解答。如于光中《乡愁》的课程,其教学目的可以建立在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国家的热爱这几个方面上,同时感受台湾人强烈的思念之情,而过分关注两岸关系、党对台湾的政策、对台湾的重要性以及台湾现在状况等内容上就容易使其变成一堂思想政治课。还比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的目标制定,要与课本内容相联系,在目标制定上可以把文章内容理解作为重点要求,该文所述的克隆性的知识,只要学生大致了解就行,不需要太详细的分析串讲。否则我们在实施时就容易把学生导向到生物学课程上去。虽然这样实施能让同学们理解“克隆”这一生物学知识,但是必然会淡化语言的本质和学科本位,没有本体性。这样实施就不能提效,更不能提质。课堂看似活力无限,学生“忙过不停”,但效果不是语文教学所需的,相当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总之,在全面践行新课标和推进“双减”提效提质政策的今天我们应增强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使之更科学、更高效地育人。对于执教者欲达到这样目标就需要躬身下来对课本进行深度的研究,在对课本的总体理解和对学情的具体分析基础上强调重心和语文本体性,强化新知识发现和新能力培养。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有导向,才能使课堂洋溢着语言的气息,才能保证教学提效提质。
参考文献:
[1]敬小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J].教学与研究,2019年。
[2]陈世诚,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
- 【发布时间】2023/3/8 16:08:06
- 【点击频次】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