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 何绍杰

【机构】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太平镇三九希望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具有相应特点的。根据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寻找出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确保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低年级小学生正是思想智力开发的初始阶段,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出现偏差,那么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会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所以教师就需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与训练。
  一、激发数学思维兴趣,调动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数学思维兴趣有利于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学思维兴趣的产生又依赖于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主动持久的进行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敢想、敢说,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思考问题,不敢发表意见,则数学思维训练难以进行。
  二、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考,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基础,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知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题过程中尽量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此外,还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通过错解、漏解的剖析,提高辨识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等。
  三、增设问题坡度,开发学生思维的潜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教学设计适当的问题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通过教师启发设问,这个规律是在数的个位上呢?还是其它地方呢?让学生观察到像“43、63、95、93,”中“43和63个位相同,但63能被3整除,而43却不能”,“95和93十位相同,但93能被3整除,而95却不能被3 整除”,说明规律并不在单个数位上。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间有什么特征呢?在学生的议论中,教师不要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可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启发学生试着将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看和有什么特点?有学生甚至得出了不同于教材的判断方法:一个数中除去能被3整除的数字后,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如果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 整除。即“43”除去能被3整除的“3”后剩下“4”,“4”不能被3整除,所以43不能被3整除;“5623”除去“6、3”后剩“5、2”,5加2等于7不能被3整除,所以“5623“不能被3整除。这种方法显然要比教材中总结的简单了一些,它少了要加起来的数字个数,而判断一个数位上的数能否被3整除是很容易的事。这时,教师可以大大的表扬总结出后面的方法的学生,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分组探究讨论,互相交流,从而发现特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之悦。针对知识形成的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四、联系实践,提高运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将用于实际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能够常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获取相关的场景,通过日常的感知慢慢上升到数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为了巩固学生的“乘法”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文具盒5元一个,钢笔3元一支,如果小红买2个文具盒和3支钢笔,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
  在这个知识型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思维僵化,只会做题的人,我们需要真正会思考,有创造力的人才。这也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 【发布时间】2023/3/8 16:16:39
  • 【点击频次】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