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小学生阅读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现在大多数家长重视孩子的阅读教育了,但是有的孩子看起来好像读了不少书,语文成绩却不太好,这让家长和部分老师为之苦闷。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阅读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是阅读积淀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孤立存在。
关键词:阅读;阅读能力;关系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也是一种好现象。但到底怎样教育孩子,却又是教育中的盲点。我们不时会听到老师们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家长也会哭丧着脸对师者说:“我们真是拿这个孩子没办法了,学习时不好好学,玩起手机就没完没了!”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同样也是一名家长,我也出现过这样的困惑。当我又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时,我才豁然开朗,这是孩子不读书的原因啊!而当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时,又有很多家长会说:“孩子读书也不少,但语文成绩却上不去。”可能也有老师会这样定论。对此,我想说,这就需要我们弄明白阅读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了。
一、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传说自从仓颉创造了文字,人们就开始进行阅读。孩子们从咿呀学语就开始“读书”,虽然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说出的是何物。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书”也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多么贴切,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读书,这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行为。
1.学生靠阅读获得、扩充知识。
学生的知识从哪里来,难道仅仅是从教科书上学来的吗?非也,我们的知识主要是靠读书得来的。比如科学知识,完全是阅读的结果。
据调查:现在半数学生每周阅读不足5小时,但科普类书籍阅读深受这些孩子欢迎。记得上一次我们班征订刊物,一些科普读物如《科学天地》《宇宙太空大百科》《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未解之谜》等等,成了孩子们的抢手货,而老师们想让订的文学类却不怎么受欢迎。我认真地思考其中的原因:现在,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知识都写进教学大纲里,所以,阅读科学书刊已成为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作为老师我们怎样去激发学生读这类书籍的兴趣呢?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课时会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学生就有了越出教科书的欲望,就想着要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就会一心想着去读那些书。学生阅读这种书籍,能使他们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有时我们不好讲清楚的科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去阅读。
吕叔湘先生提出: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他强调自己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于永正老师也这样认为。
2.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这样做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智力生活,是指学生的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3.师长是孩子阅读的引路人。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有“世界的金穴”之美称。为什么犹太人口在世界的比例仅为0.3%,却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为什么犹太人竟然占到一半?那是因为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典,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经书上那滴蜂蜜,告诉孩子书是甜的。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他们尊重知识,他们的书橱从不放到脚的那一头。
这种教育理念、这种言传身教、这种学习氛围是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不仅学生要读书,所有的人都要读书,尤其是老师。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老师不读书,就理解不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个老师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同时我想说,老师的读书学习是否也给了学生示范和榜样?
二、阅读能力是阅读积淀的升华
1.当阅读形成习惯,阅读能力就水到渠成。
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期积累的知识就厚积薄发了,知识就转化成了能力。阅读能力就自然而然成了在阅读的基础上派生的东西。当学生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学会了带着问题默读,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学会了写作方法等等。此时阅读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种需求,成了一种习惯,阅读达到了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曾经让人头疼的阅读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2.阅读能力促进了智力发展。
我们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同样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孩子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并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三、阅读与阅读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孤立存在
1.阅读让能力和知识协调发展。
我们学校一位老师的孩子,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记得他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们开会,别的老师的孩子都在外面玩,只有这一个孩子,一个人静静地在办公室看一本很厚的《意林》。在小学阶段他的成绩不是太突出,但是到了初中他的优秀一下子暴涨,每一次语文考试都考到110多分,这在当下90多分就不错的初中语文已算是凤毛麟角了。不仅如此,老师让写个发言稿什么的,一会儿就能完成,连他做老师的妈妈都有些吃惊。阅读促进了他的智力发展,中考考了年级第8名,这在同年级三千多人的队伍中,算得上是一匹黑马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掌握知识的能力,老师就把新知识硬塞给他。而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的、有理解的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2.多阅读能提高自己文学修养的书籍。
有时我们发现孩子很喜欢读诸如《查理九世》《怪物大师》《阿衰》之类的书籍,孩子们读得如痴如醉,并且看书的速度惊人,不到一个小时就放在一边了。这可能就是家长们认为的“孩子读了不少书”的“书”吧!我们不可否认它们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与想象力,但里面所谓的知识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化内涵又有多少帮助呢?它们怎么会有诸如“红学”有研究价值呢?再来看看我们的高考指挥棒吧,又怎么会考一条狗、一群怪物呢?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但也要学以致用。如果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结果却几乎无用武之地,那我们不是“愚人”吗?所以我们的孩子应该读一些名著,读一些文学色彩浓重的作品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著名学者陶继新先生说:“现在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之所以写起文章来捉襟见肘,关键是读书不多,特别是读经典不多。”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慢功夫,是一项长期工程,所以我们要长期坚持阅读,通过阅读来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同时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08.3重印)第7页、49-52页、202-203页
[2]于永正著《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018.12重印)9-10页、60页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第55页
关键词:阅读;阅读能力;关系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也是一种好现象。但到底怎样教育孩子,却又是教育中的盲点。我们不时会听到老师们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家长也会哭丧着脸对师者说:“我们真是拿这个孩子没办法了,学习时不好好学,玩起手机就没完没了!”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同样也是一名家长,我也出现过这样的困惑。当我又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时,我才豁然开朗,这是孩子不读书的原因啊!而当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时,又有很多家长会说:“孩子读书也不少,但语文成绩却上不去。”可能也有老师会这样定论。对此,我想说,这就需要我们弄明白阅读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了。
一、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传说自从仓颉创造了文字,人们就开始进行阅读。孩子们从咿呀学语就开始“读书”,虽然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说出的是何物。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书”也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多么贴切,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读书,这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行为。
1.学生靠阅读获得、扩充知识。
学生的知识从哪里来,难道仅仅是从教科书上学来的吗?非也,我们的知识主要是靠读书得来的。比如科学知识,完全是阅读的结果。
据调查:现在半数学生每周阅读不足5小时,但科普类书籍阅读深受这些孩子欢迎。记得上一次我们班征订刊物,一些科普读物如《科学天地》《宇宙太空大百科》《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未解之谜》等等,成了孩子们的抢手货,而老师们想让订的文学类却不怎么受欢迎。我认真地思考其中的原因:现在,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知识都写进教学大纲里,所以,阅读科学书刊已成为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作为老师我们怎样去激发学生读这类书籍的兴趣呢?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课时会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学生就有了越出教科书的欲望,就想着要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就会一心想着去读那些书。学生阅读这种书籍,能使他们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有时我们不好讲清楚的科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去阅读。
吕叔湘先生提出: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他强调自己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于永正老师也这样认为。
2.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这样做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智力生活,是指学生的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3.师长是孩子阅读的引路人。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有“世界的金穴”之美称。为什么犹太人口在世界的比例仅为0.3%,却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为什么犹太人竟然占到一半?那是因为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典,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经书上那滴蜂蜜,告诉孩子书是甜的。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他们尊重知识,他们的书橱从不放到脚的那一头。
这种教育理念、这种言传身教、这种学习氛围是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不仅学生要读书,所有的人都要读书,尤其是老师。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老师不读书,就理解不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个老师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同时我想说,老师的读书学习是否也给了学生示范和榜样?
二、阅读能力是阅读积淀的升华
1.当阅读形成习惯,阅读能力就水到渠成。
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期积累的知识就厚积薄发了,知识就转化成了能力。阅读能力就自然而然成了在阅读的基础上派生的东西。当学生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学会了带着问题默读,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学会了写作方法等等。此时阅读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种需求,成了一种习惯,阅读达到了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曾经让人头疼的阅读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2.阅读能力促进了智力发展。
我们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同样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孩子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并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三、阅读与阅读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孤立存在
1.阅读让能力和知识协调发展。
我们学校一位老师的孩子,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记得他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们开会,别的老师的孩子都在外面玩,只有这一个孩子,一个人静静地在办公室看一本很厚的《意林》。在小学阶段他的成绩不是太突出,但是到了初中他的优秀一下子暴涨,每一次语文考试都考到110多分,这在当下90多分就不错的初中语文已算是凤毛麟角了。不仅如此,老师让写个发言稿什么的,一会儿就能完成,连他做老师的妈妈都有些吃惊。阅读促进了他的智力发展,中考考了年级第8名,这在同年级三千多人的队伍中,算得上是一匹黑马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掌握知识的能力,老师就把新知识硬塞给他。而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的、有理解的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2.多阅读能提高自己文学修养的书籍。
有时我们发现孩子很喜欢读诸如《查理九世》《怪物大师》《阿衰》之类的书籍,孩子们读得如痴如醉,并且看书的速度惊人,不到一个小时就放在一边了。这可能就是家长们认为的“孩子读了不少书”的“书”吧!我们不可否认它们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与想象力,但里面所谓的知识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化内涵又有多少帮助呢?它们怎么会有诸如“红学”有研究价值呢?再来看看我们的高考指挥棒吧,又怎么会考一条狗、一群怪物呢?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但也要学以致用。如果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结果却几乎无用武之地,那我们不是“愚人”吗?所以我们的孩子应该读一些名著,读一些文学色彩浓重的作品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著名学者陶继新先生说:“现在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之所以写起文章来捉襟见肘,关键是读书不多,特别是读经典不多。”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慢功夫,是一项长期工程,所以我们要长期坚持阅读,通过阅读来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同时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08.3重印)第7页、49-52页、202-203页
[2]于永正著《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018.12重印)9-10页、60页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第55页
- 【发布时间】2023/3/8 16:25:53
- 【点击频次】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