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作者】 苏比努尔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必修课程。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能够针对初中生的德育基础对初中生进行道德观的教育和法治知识的教育,促进初中生德育素养的发展,也促进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各方面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道德素养需要提升,法律知识还很浅薄,迫切需要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德育教学职能,去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学校也应该重视对学生德育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教育,促进学生以良好积极的心态成长学习,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思维导图中突出教学重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注重的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最直观清晰的就是法治教育。法治是我国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之一,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体魄的成长,对外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也在增加。面对这种变化,迫切需要教师对其密切关注,使学生能对周边的事务原则有清晰的认知,拥有一定的分寸与边界感。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时可以采取思维导图实时对上课内容进行总结和编辑的方式。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直观清晰的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如日常过马路的规则,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遵守这些规则不是一个人单方面的事情,是马路上的司机和需要过马路的行人双方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建立在规则秩序上的,而规则秩序之上的是生命的重量。在教学中,思维导图会清晰的向学生展示,在过马路的这件事上,两端是司机与行人,中间是鲜活的生命,两端遵守交通规则守护秩序,中间的生命就安然无恙,两端中的任意一方一旦做出越界之举,中间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代价往往无法挽回。在思维导图上显示出这些要素,使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违背规则的教训,才会让他们在心里种下遵守规则,相互尊重的种子,也早早对一些不可取的行为说不,绝不对违背规则的后果心存侥幸,做一个遵纪守法有道德感的好公民。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更应突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上,采取思维导图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让德育内容不再是照本宣科的书本知识,而是教师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后,学生可以消化的德育知识重点,使学生可以被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人才。
  二、在主题画报中展示自我意识
  初中阶段的孩子朝气蓬勃,但课业繁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动手的方式,以完成一件小作品来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在参与中同学之间产生的碰撞,也引发他们对于课堂主题的独特思考,以此来促进他们的自我认识,达到教学的实质目的。例如,在进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书本知识的基本讲解之后,让学生们当堂画手抄报。以小组的方式组队,方便学生们互动和讨论。由于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相同的,每个人都在通过生活的经历不断得到提升。学生们的讨论会持续很久,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设置一下大概的流程及时间分配,分组、讨论以及画手抄报的时间。画手抄报还可以分为,构想画报框架,画以及文字,小组的每个人都应参与进去。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们各自的特长与性格将会展现无余,其中的摩擦或是团结协作需要被老师观察并记录,在每个小组进行手抄报的展示与解说时,添加对他们协作中行为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具体的行为。手抄报作为一件作品,可以贴在班级的展示墙上,当学生看见时不仅可以回顾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反思,从侧面加强他们对自我道德的约束。学生作为自我意识强烈的主体,在大多数时候认识不到也观察不到自身行为的缺陷,通过教师的即时教导,可以让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更进一步,形成审视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自我的观念。
  三、在传统故事中反映现实责任
  中华上下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难发现许多德育的实例,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包括三顾茅庐等等都是古人对如今的我们展现的有关尊重等的美好品德。教师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就可以用到这些古人留下的精华故事,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原本枯燥的课堂丰富起来。也让学生从故事中体悟到课堂主题的精髓,从课堂中的事例联系到故事内容,形成双向的促进道德养成的小闭环。
  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时,可以结合中国的传统故事教学。从小身处在平安稳健,岁月静好的祖国的怀抱中,学生其实是对建设祖国这一课题没什么感知力的。以他们初中的经验来谈根本靠不上建设祖国,这个课题对身处平静校园的他们来说太过遥远。从传统故事为切入点更能拉近他们与建设美好祖国这一课题的距离,更能理解其中内涵。传统历史故事是记录在史书上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这一文体更能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对保家卫国有代入感,产生时代的共鸣,以此更能明白建设美好祖国这一课题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殷切希望。
  学生与具体课题之间的陌生性是需要老师采取多样的方式去打破的,传统故事结合本课题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学习本课的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中国的传统故事。在上课的同时,让传统故事与现实的实际意义接轨,使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这种教学也会建立学生与道德的联系,明白法治的重要性,知晓从古至今美好祖国的建设和维护都是成一定体系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他们对这个国家的建设是有责任的,而基本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就是建设这个美好国家最基本的一步。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策略的优势,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并加以拓展,同时探寻学生能够迅速接受德育的渗透点,通过密切联系生活采用多种教学法和实际活动,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进一步落实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挖掘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资源[J]. 程军;姜庆娥.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12):11.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德育渗透策略[J].刘丽丽.新课程,2021(33):15.
  • 【发布时间】2023/4/10 11:06:46
  • 【点击频次】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