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职业角色 体验幼儿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一个幼儿的评价,需要改变之前的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转向对幼儿的全面评价,尤其是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求幼儿不仅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对幼儿来说在家中可能是唯一的关注,加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愈加重视,导致幼儿在动手能力方面非常弱,很多幼儿也产生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基于此原因,本文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养成幼儿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角色体验;劳动习惯;养成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孩子成了家中唯一的关注,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性格,也会随着这种性格的形成使得他们变得非常懒惰,进而影响他们在进入小学时无法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学习生活。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基于这一原因,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穿插一定的劳动教育,使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获得更好的劳动习惯。
一、通过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孩子在家中受到了来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长辈的关注,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这种包办代替养成了孩子对成人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尤其是把家中养成的不好的习惯带到了幼儿园,很多幼儿很可能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作为幼儿教师面对的孩子也不止是一个,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幼儿教师应该及时的改变之前的教学模式,把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幼儿劳动的启蒙阶段。劳动本身也是一种教育,通过劳动教育,让幼儿学习一些劳动技能,可以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帮助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促进良好素质的发展,我们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要求,为孩子创造独立做事的机会。
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倾向于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教师引导幼儿在模仿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例如,为了培养幼儿更好的劳动意识,可以安排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观察老师、父母等身边人的劳动现场,通过小组讨论,让幼儿主动说一说老师在做什么,让幼儿在讨论中获得相关的劳动知识,然后再模仿老师的行为来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
二、创设适合幼儿的活动场景,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幼儿的劳动习惯,首先要让幼儿对“劳动”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幼儿园阶段可以结合幼儿的成长特点,创设适合幼儿的各种职业场景,让幼儿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对各种职业的体验,对劳动产生兴趣。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鼓楼幼儿园的职业体验馆里,有鼓楼快递、鼓楼警局、鼓楼医院、鼓楼剧场、鼓楼厨房,孩子们在体验馆里亲自体验各种角色,例如,在鼓楼厨房里,孩子们了解了厨房里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明确小厨师的角色职责,通过洗水果、切水果、榨果汁;洗蔬菜、切火腿肠、做三明治,以及最后整理物品;在鼓楼警局里,小警察们帮助小朋友调解纠纷、做好每天的执勤、协助老师维持活动秩序、帮助小班弟弟妹妹上下楼梯,这种多维体验,不断增强了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和素养,也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由于网络的发展,快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孩子们已有的社会经验,一次小小的谈话开启了孩子们与快递的故事,从对快递的了解到自主创办快递部,在职业角色体验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逐步发展,也感受到各行各业的辛苦。
比如说种植园,种植园作为幼儿的劳动基地,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种植、浇水、施肥、采摘等一系列有助于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活动。幼儿真正的置身于劳动场景中,不仅得到了劳动锻炼,还大大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
三、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现代幼儿教育中,劳动不仅是单纯的为了劳动,对于幼儿来说,劳动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一种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幼儿园阶段的劳动主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幼儿年纪较小,刚脱离了家长的照顾导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对于劳动习惯的认知还不够清晰,因此教师可以从小事中引导幼儿,进而促进幼儿的劳动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幼儿园阶段,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能够自主的照顾好自己,教师可以利用一日活动教育孩子,比如说,小班的孩子学会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把玩具放回原处;中班的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大班的孩子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自己的物品等。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团结互助的能力。
四、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过于关注,以及过度溺爱,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家长都要参与,甚至包办代替。关注孩子的生活,这本身没有错,但是要分清哪些事可以帮,哪些事必须放手,恰当地处理好帮和放,要让家长认识到,长期包办的后果是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动作笨拙,依赖性强。放手不是放任,在放手之前,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做,鼓励他们“我能行”“我会做”。
教师要利用微信、QQ以及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家长交流沟通,纠正孩子一味接受,不去付出的想法,让孩子经常参与家务劳动,只有获得家长的支持肯定,劳动教育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幼儿才能获得更好的提升。
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体现了劳动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作为幼儿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注重幼儿人格的养成,同时也能够让幼儿劳逸结合,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其它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培养幼儿劳动能力也有助于幼儿与父母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幼儿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幼儿配合教师长期引导,通过幼儿长期自身的努力,最终才能形成。劳动习惯的形成不仅能够有利于培养幼儿养成一定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动手习惯以及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可以从通过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创设适合幼儿的劳动情景,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以及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四个方面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
参开文献:
[1]黄丽,贺继业,牟必芳,覃晓梅,杜岚,景虹潮“初、深、美”幼儿劳动体验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2(31):37-40.
[2]潘洁.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研[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8):194-196.
[3]吕姝,王洪.幼儿劳动教育价值思考与实践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22-123.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角色体验;劳动习惯;养成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孩子成了家中唯一的关注,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性格,也会随着这种性格的形成使得他们变得非常懒惰,进而影响他们在进入小学时无法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学习生活。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基于这一原因,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穿插一定的劳动教育,使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获得更好的劳动习惯。
一、通过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孩子在家中受到了来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长辈的关注,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这种包办代替养成了孩子对成人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尤其是把家中养成的不好的习惯带到了幼儿园,很多幼儿很可能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作为幼儿教师面对的孩子也不止是一个,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幼儿教师应该及时的改变之前的教学模式,把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幼儿劳动的启蒙阶段。劳动本身也是一种教育,通过劳动教育,让幼儿学习一些劳动技能,可以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帮助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促进良好素质的发展,我们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要求,为孩子创造独立做事的机会。
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倾向于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教师引导幼儿在模仿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例如,为了培养幼儿更好的劳动意识,可以安排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观察老师、父母等身边人的劳动现场,通过小组讨论,让幼儿主动说一说老师在做什么,让幼儿在讨论中获得相关的劳动知识,然后再模仿老师的行为来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
二、创设适合幼儿的活动场景,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幼儿的劳动习惯,首先要让幼儿对“劳动”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幼儿园阶段可以结合幼儿的成长特点,创设适合幼儿的各种职业场景,让幼儿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对各种职业的体验,对劳动产生兴趣。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鼓楼幼儿园的职业体验馆里,有鼓楼快递、鼓楼警局、鼓楼医院、鼓楼剧场、鼓楼厨房,孩子们在体验馆里亲自体验各种角色,例如,在鼓楼厨房里,孩子们了解了厨房里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明确小厨师的角色职责,通过洗水果、切水果、榨果汁;洗蔬菜、切火腿肠、做三明治,以及最后整理物品;在鼓楼警局里,小警察们帮助小朋友调解纠纷、做好每天的执勤、协助老师维持活动秩序、帮助小班弟弟妹妹上下楼梯,这种多维体验,不断增强了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和素养,也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由于网络的发展,快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孩子们已有的社会经验,一次小小的谈话开启了孩子们与快递的故事,从对快递的了解到自主创办快递部,在职业角色体验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逐步发展,也感受到各行各业的辛苦。
比如说种植园,种植园作为幼儿的劳动基地,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种植、浇水、施肥、采摘等一系列有助于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活动。幼儿真正的置身于劳动场景中,不仅得到了劳动锻炼,还大大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
三、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现代幼儿教育中,劳动不仅是单纯的为了劳动,对于幼儿来说,劳动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一种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幼儿园阶段的劳动主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幼儿年纪较小,刚脱离了家长的照顾导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对于劳动习惯的认知还不够清晰,因此教师可以从小事中引导幼儿,进而促进幼儿的劳动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幼儿园阶段,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能够自主的照顾好自己,教师可以利用一日活动教育孩子,比如说,小班的孩子学会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把玩具放回原处;中班的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大班的孩子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自己的物品等。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团结互助的能力。
四、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过于关注,以及过度溺爱,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家长都要参与,甚至包办代替。关注孩子的生活,这本身没有错,但是要分清哪些事可以帮,哪些事必须放手,恰当地处理好帮和放,要让家长认识到,长期包办的后果是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动作笨拙,依赖性强。放手不是放任,在放手之前,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做,鼓励他们“我能行”“我会做”。
教师要利用微信、QQ以及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家长交流沟通,纠正孩子一味接受,不去付出的想法,让孩子经常参与家务劳动,只有获得家长的支持肯定,劳动教育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幼儿才能获得更好的提升。
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体现了劳动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作为幼儿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注重幼儿人格的养成,同时也能够让幼儿劳逸结合,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其它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培养幼儿劳动能力也有助于幼儿与父母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幼儿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幼儿配合教师长期引导,通过幼儿长期自身的努力,最终才能形成。劳动习惯的形成不仅能够有利于培养幼儿养成一定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动手习惯以及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可以从通过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创设适合幼儿的劳动情景,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以及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四个方面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
参开文献:
[1]黄丽,贺继业,牟必芳,覃晓梅,杜岚,景虹潮“初、深、美”幼儿劳动体验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2(31):37-40.
[2]潘洁.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研[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8):194-196.
[3]吕姝,王洪.幼儿劳动教育价值思考与实践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22-123.
- 【发布时间】2023/4/10 11:10:40
- 【点击频次】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