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拼贴画艺术治疗 ——在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 谢 兰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治疗工作坊实践探究——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课题批准号:EHA180507)研究成果。)

  摘 要:艺术治疗偏重心理健康调试、机体潜能的开发,是以心理治疗理论为依据设计的治疗性美术活动。本文通过实践,提炼出拼贴画艺术治疗在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通过拼贴画艺术治疗有效提高随班就读儿童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注意力和改善其不良情绪行为,促进随班就读儿童拥有健康身心。

  关键词:艺术治疗;随班就读儿童;健康身心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治疗与教学原理架构美术课的美术教育相比,艺术治疗偏重心理健康调试、机体潜能的开发,是以心理治疗理论为依据设计的治疗性美术活动。随班就读中的特殊儿童(以下简称随班就读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认知能力、记忆力及注意力等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显著差异。但相比较特殊学校中的特殊儿童来说,随班就读儿童的粗大动作及手部精细动作等方面还是较好的。由于普校老师观念落后、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仍有很多随班就读儿童总是坐在教室后排的角落,他们内心敏感、自卑、孤独……拼贴画艺术治疗对于随班就读中的特殊儿童来说,拓宽了学生对于美术课堂学习的内容,能让他们体验式学习美术、感受快乐,提高自信,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二、拼贴画对随班就读儿童成长的意义
  拼贴画美术作品的创造,是由创作者的心境、思维、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当作品中的各个元素达到某种关联之后,就会产生多种特定形式或者意义。作品本身又会反过来影响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创作者提升自我的认识、提高行为能力、增强学习兴趣。随班就读儿童在拼贴画创作中体现自我的思维情感,通过拼贴画与艺术治疗的结合,随班就读儿童在进行拼贴画创作时,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自我,课堂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帮助随班就读儿童了解自我,达到社会环境生活中的学习及情感体验的教育,能促进随班就读儿童的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及情绪行为的表达。
  拼贴画艺术治疗具有简洁的形式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特质,对于自闭症、聋哑儿童、智力障碍等随班就读儿童均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治疗。拼贴画艺术治疗通过视觉表现来欣赏和创作美术,可以充分调动随班就读儿童感知觉,促进感觉统合。同时,拼贴画艺术治疗操作性强,随班就读儿童容易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去,有利于让随班就读儿童感受到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促进随班就读儿童拥有积极乐观的健康心境。
  三、拼贴画艺术治疗在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适度开放,为拼贴铺路搭桥
  由于很多随班就读儿童手部的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在初学拼贴画时,教师如果将“造型为先”的观念作为随班就读儿童撕纸教学的切入点,势必从一开始就加大了教学难度并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师在进行撕纸拼贴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无意识撕纸教学与有意识撕纸教学的交替进行,利用自身示范和学生自主探究结合的方式,适度开放课堂,引导学生对碎纸片的形状进行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课堂上,随班就读儿童一手拿住纸一手转动纸,撕出纸边缘的曲线,教师取学生桌面上的不同碎纸片,让学生想象不同的碎纸片像什么动物。有的说像鱼,有的说像长颈鹿的脖子,有的说像刺猬。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用笔适当添画几笔,使学生对想象的动物产生更直观的视觉感知。适当开放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随班就读儿童对撕纸拼贴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帮助随班就读儿童在想象和表现之间建立了教学的通道。
  (二)适度拓展,为创意拼贴保驾护航
  通过单一物品的拼贴尝试,多数随班就读儿童对所粘贴物体的特征变得熟悉。但仅有一个主体物对画面来说显得比较单薄,如何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丰富画面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桌上现有的主物体所处环境进行合理想象,并有意识地拼贴一些还未出现过的副物体。教师可以实行巧妙示范,强化拼贴顺序。如,在进行《黑白拼贴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整理碎纸片,其中的报纸长条可以作为树干和树枝,不规则圆可以作为树叶,然后教师示范先粘贴树干,再在空白处增添树枝,完成主物体的拼贴,然后教师引导孩子们想象树上可能开满了花,有小鸟在树上歌唱等场景并进行适当的完善。在粘贴过程中应该注意遮挡、主次、先后顺序,这样富有层次性的粘贴顺序会使画面内容更丰富。
  (三)适度调整,促拼贴落实落地
  拼贴画的教学内容有非常多,从简到繁,从易到难,适合各个阶段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儿童最常见的就是智力发育缓慢,这一类的特殊儿童无法集中听别人说话,注意力较差,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老师在确定随班就读儿童拼贴画内容时应充分考虑随班就读儿童的身心特点,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拼贴的积极性。如,彩纸拼贴画是以杂志和画册等为素材进行选择需要的图案,再进行整合拼贴出新的美术作品。特殊儿童中的女孩子们,对于彩纸是“爱不释手”的,简单的折纸难度是不大的,可是对于男孩子来说,折纸完全是凭借着“兴趣”的高低来觉得作品的质量的,因此,笔者在对于男生和女生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会更关注于他们的兴趣点,例如女生会喜欢花卉和动物,男生会倾向于汽车、机器人等等。
  四、拼贴画艺术治疗应用在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一)提高随班就读儿童的认知能力
  随班就读儿童在普通学校多少会因为同学看不起而自卑,从而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拼贴画内容丰富且表达形式多样化。随班就读儿童在拼贴画的知识海洋中进行创作,能够促进随班就读儿童学习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如,拼贴画中有文字和图案结合的部分,可以促进随班就读儿童学会一些简单的文字及掌握更多的常识。例如,在《动物园》主题教学中,老师会让随班就读儿童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名称,有什么特征,然后采用喜欢的材料进行拼贴画创作,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让随班就读儿童书写动物名称的汉字……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既锻炼了随班就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了他们对动物的认识,提高了随班就读儿童的认知能力,而且制作出来的拼贴画动物作品,会让随班就读儿童感受到成就感,促进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
  (二)提高随班就读儿童的动手能力
  拼贴画又名剪贴画,它是利用各种不同的美术材料(如纸片、树叶、豆类、蛋壳等)经过拼贴制作出来的作品。随班就读儿童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撕、剪、揉、、摆、粘等大量精细动作,能充分锻炼随班就读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如,在进行树叶画拼贴画创作中,随班就读儿童根据树叶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进行选择、搭配。随着画面内容的不同,有些物品需要不同形状的树叶去完善,甚至可以添加花瓣、花蕊等材料进行粘贴完善。由于树叶有一定的不可塑性,拼贴画课程内容的制作上会以原本的造型为基础,适当用剪刀等工具进行剪切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三)提高随班就读儿童的注意力
  随班就读儿童的注意力的稳定性差,不持久、不集中、容易分心。拼贴画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工具材料种类非常丰富,可以是各种废旧书记报纸、各种材质的布、豆类、黏土、沙土、树叶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材,这就为随班就读儿童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能够充分吸引随班就读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随班就读儿童保持着对新内容的好奇,从而渐渐让随班就读儿童的注意力保持更长的时间。
  (四)改善随班就读儿童的情绪行为
  拼贴画手工课程更多是艺术疗法中的拼贴疗法,能够表现随班就读儿童的内心世界,把自我的思想情绪表达在拼贴画中。指导随班就读儿童把想法用拼贴的方法表现在纸上,能够锻炼他们的手脑协调性,开拓出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在笔者巡回指导工程中,小成同学属于轻度自闭症孩子,平时在班级的同伴关系很不乐观,经常弄哭同学,有时还会咬手自残。资源教师充分关注小成的兴趣爱好,选择他喜欢的飞机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作,很好地吸引了小成的兴趣,老师并邀请普通学生来资源教室和小成合作完成拼贴画作品,经过一年多的拼贴画教学后,小成碰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对待同学也能有礼相待,情绪行为有了大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正斌.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2]李宛蓉.特殊儿童拼贴画美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以余杭区瓶窑镇第一小学资源教室为例[D].西南大学,2022(05).
  [3]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钟庆.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20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发布时间】2023/4/10 11:11:47
  • 【点击频次】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