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

 

【作者】 孙学春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人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人形式导人新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课堂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导入的成功与否影响着一节课的成败。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生动有趣的作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性一直是我们教师所极力推祟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如何才能让平凡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如何才能把平淡的文字演化成绘声绘色的课堂教学,而且能够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集中精力去听课,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起注意的。
  一、背景介绍导入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设置问题式导入法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在学习课文时,往往会对课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根据学生学习的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问题式的导入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学习新课兴趣盎然,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如果天空中飞着一只大雁,我们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呢?
  生:用弹弓射,用枪打……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不用弹弓射,也不用枪打,他只是一拉弓,大雁就自己掉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看谁先找到答案。
  由于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的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迅速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问题的思考中去。
  三、故事导入法
  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课方式。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当他们听懂了老师讲的故事时,更加乐不可支。讲故事时用他们以前学过的词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挂图及老师的表演来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必然浓厚,听课时思想必然集中。例如,在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在导入课文时,我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做事要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通过引导学生从“一心一意”这个词,引出近义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从而自然地导出本次课题《全神贯注》。
  四、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利用新课的内容或者作者进行导入。这种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以言简意赅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对于相对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减弱。
  五、温故导入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旧知识与新授知识联系在一起,采用“温故导入法”是一种很有实效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中,我就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已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与我们新学的《海底世界》的结构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此文开头怎么写?结尾提示了所介绍事物的什么特点?”这样的导入法,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而且还能为学>新知识做好准备,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六、情境导入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文中所描述是悲惨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
  七、用音乐、歌曲导入
  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执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苣原。教《目光曲》一文,几多*的著名钢琴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
  课堂导入,关系到本节课程的教学质量,科学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拉近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实践也证明,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提前集中学生的关注点,有利于课堂正文的引入。
  • 【发布时间】2023/4/10 11:17:02
  • 【点击频次】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