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主体的有效方法探究

 

【作者】 莫 刚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响水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主体就必须要将这种理念时时体现在教法选择上。本文探讨了利用问题情境创设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多措促进学习方法应用强化学生知识迁移意识培养和课堂练习实践活动化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等培养主体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主体;学生;有效方法
  课堂上从最初以教师为主宰的“灌输式”“满堂言”“单向式”“填塞式”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变化,这既是教育活动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未来小学数学教育在促进实施优化和效率提升中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理念从上一课标起已践行了十余年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了“教师中心论”还占据很大市场,即使我们老师心中有这种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又不自觉地加到了师者为主宰的旧模式中了。在这几年数学教学中我对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发现我们老师不仅要有这种理念,更要有时时体现这种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来实施,这样才能确保课中有,教中有,学中有。接下来,我聊聊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主体的有效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参与需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源自其个人对现有学习是否有占有需要。当这种需要强烈时,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去探寻并得到满足。因此,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成为主体我们首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实践中去的数学应用能力。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身的主体性释放出来而成为“我要学”的主体了。实现这种效果的方法不是强制而是激思、诱思和煽情。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是激思、诱思的二合一,特别是能产生认知冲突或者造成悬念的问题情境更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迫不及待的需要。故而我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常采用此法来实施。
  比如,在三年级的“方向”课上,为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成为主体而学我以一个童话故事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出了一头好吃野菜的小猪迷失了方面找不到自己回家的路,它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怎么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小猪知道自己的家在东南,但它心中只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疑惑的小猪不停地问自己东南方在哪里?多媒体上呈现了一个大大的问题?正是这一问题情境所表现出来的激趣性和诱思性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帮助小猪找到回家路的迫切需要了。课堂上我们可以见到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甚至小声交流着。这时我们可将此情境作为新授的导引,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进入到新知教与学模式中。这样的导入实施,学生主体性自然被激发。在学生积极参与下和帮助下,他们不仅帮助小猪找到了方向和归路,还帮助它解决了一些在回家路上所发生指路看医生的实际问题。这样,通过富有诱思和激趣的问题情境自然就起到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效果,他们在积极学中很快就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知识单元建构中了。
  二、多措促进学习方法应用,强化学生知识迁移意识培养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作为老师,在促进学生主体性生成的过程中同样要有这种思想和方法,要注重对知识迁移实践,特别是学知识、用知识的方法应用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从而在增强知识获得自信的同时增强主体性。落实到数学教学实施中不但要把握好知识的结构,还要指导他们进行知识应用的迁移拓展,促进迁移意识由弱至强。只有如此,学生的自主获取新知识、建构新技能的需要和能力才会得到增强。比如:我们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除法内容的编排,就很好地体现了迁移思想,先从表里除法开始,难度逐渐加大到有余数的除法,再过渡到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并又再隔了好长一段时间又安排了除数是两位数、三位数的除法,再后来进行了小数除法等等。这些都是小学阶段除法内容的安排设计,体现了迁移思想。作为老师,虽然每个内容都不可忽视,但在教学中也应将编者的迁移思想体现出来,把迁移原因“捅破”,让这层遮在上面的“窗纸”在我们“一点就破”教学下呈现出本质来——只是除数的数位、除数的类别变了,但计算方法这一本质却是如初的。多年社会阅历告诉我,如果一个人能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转化成新的东西,那么他的能力就会在创新中变得更强。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当拥有了一种知识学习的方法再引导他们迁移应用,也从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那必然在接下来的实践更自信,更有主体性。他们就会将自己获得方法和发现的规律应用到新的场景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实践活动化,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
  欲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利用他们好动爱活动的个性来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意识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老师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抓手,传统做法就是出题练题那委么简单。但这样的练习其枯燥性是较大的,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培养的。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将课堂练习实践活动化,把课堂练习变成了课外技能实践,位置的变化和训练的新颖让学生有了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他们参与。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这个知识点后的课堂练习中,我就将课堂练习外移,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测量乒乓球台、篮球场的面积,这样就把纸上运作的数学计算变成了生活场景应用,自然就赢得了他们积极参与,促进了他们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对学习强烈的主体性是我们在优教提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数学老师要把这种理念时时放在教法选择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数学课堂凸显学生主体的理念教中有,学中有。
  参考文献:
  [1]刘启平,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探究[J].教育研究,2019年。
  [2]张小梅,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探究[J].学园,2018年。
  • 【发布时间】2023/4/10 11:18:33
  • 【点击频次】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