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不再枯燥

 

【作者】 张雪萍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大良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不再枯燥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创新或者优化教学形式,通过氛围营造和生活情景的教学实施等策略就可减少枯燥增加更多的对话互动和道德实践。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枯燥
  在学生看来,道德与法治属于搞宣传、重强令强禁的思想教育学科。这样的学科学习在形式上只有满堂讲这么单一,在内容理解上也只有坚信和死记硬背,给人感觉就是枯燥的代名词。正是由于这样的认知,导致很多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上根本就感受不到愉悦性和成功感,唯有一层层“加厚增多”的枯燥感和乏味感。为了让学生快乐学习道德与法治不再有枯燥,在这“双减”“减负增质”的政策落实中我加大了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希望通过减少课堂乏味而致的学习负担,使道德与法治这样的学科学习不再枯燥而有无限活力,在优教优学中达到增质效果。
  一、创新教学形式,增加合作探究学习
  当前,虽然我们思想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的理念洗礼,但在实际课堂实践上还是在沿用着传统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满堂灌”的简单做法下更显得有较好的市场运用感。这种太过僵硬的课堂由于过多强调老师的中心地位主学生被动聆听的角色,忽略了教学互动和学生的实际感受,导致课堂非常僵化,没有趣味,教学有效性也因过多的枯燥而得不到提高。故而,在今天我们不能再蹈其辙,必须从教学形式改革做起,使其在创新或者优化下出现在学生学习当中,这样才能增多新颖性减少枯燥感。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从教与学模式来进行改革,传统形式往往是师对生的单向传输,现在我们可采取对话式的双向互动,打造出师生对话、生生互动这样的新课堂局面,让学生在老师化教为引导的实施下多一些合作探究少一点独立学习。例如,在学习《增强生命的韧性》的课堂中要让学生理解挫折的含义发掘生命的韧性就有效的做法就是实施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下增强对生活中不愉快事件处理的积极思想,少一些消极不当的“任其自然”。过程中可利用贝多芬在耳聋的不幸遭遇中振作起来发出“要把住命运的咽喉”的坚强声而创作出闻名的《命运交响曲》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合作分析、交流。这样就可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没有枯燥感觉。
  二、营造良好氛围,增加课堂对话互动
  良好氛围营造是减少课堂枯燥感的最直接做法,对减少约束感、增加自由感有神奇“疗效”。传统教学实施,又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科更是不讲究氛围营造的,很多老师只顾自说自话,教与学之间、师与生之间是否处于平等没有思考,开课就讲、讲完收工就成了常态。在这种课堂中,我们发现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基础上的互动而是“下达命令”与“执行命令”的不容更改。没有选择性就无法彰显主体性。在育德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间缺乏高效的沟通是制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互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与法治教与学也不例外。故而在这几年“双减”落实中我们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一个好的课堂其良好氛围是不可或缺的,又特别是我们初中阶段的课堂。因为,现在的中学生还处在生命快速发展的活跃时期,他们虽然还暂不具有成年人的思考方式,但他们已有了自我认为已成人的认知需求。所以,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就采取对话互动的方式让他们把这种自我认同感表现出来,以平等的方式与师、与同伴进行探讨式对话和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心理上更接近我们老师,其就会在向师性的作用下感受不到课堂的枯燥。例如,《师生之间》一课的教与学就更需要我们营造良好氛围去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否则就会让人感觉到老师说的和做的是“两个调”,并没有教材上说的“和谐”。相反,如果我们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基础上实施对话下的师生互动,那该课的让学生了解师生之间矛盾与隔阁的产生原因和掌握沟通方法的知识目标就可以在我们互动对话中得到有效实现。
  三、创设生活情景,增加道德实践机会
  在“双减”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情景式课堂教育成为了很多老师优教的第一选择。的确,其是促进道德实践现实展开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在新知教学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创造道德实践情景,并针对当堂课的关键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通过引入角色的方法,来深化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实践证明,通过创造生活情景来进行教学实施,不但可以增强课堂上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和知识学以致用,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巩固,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例如《维护秩序》,老师在讲解了课堂的基本知识后,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做一些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分组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同学们按照所学的知识自己去创设应用场景,去扮演相关角色,去完成知识内化,形成外显行为。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排练的内容和方式。但时限一到,老师们就要验收学生扮演效果,让他们逐一登台“亮相”。在这过程中,虽然有些组的表演不尽如人意,但他们把公共场所那些需要秩序的情形给表现了出来。虽然有些组角色内容选择不好,但他们彰显了秩序感,是教材内容的外化。不管是怎样的情景,都是在团队的合作中获得的积极有效的道德实践,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很好建构和促进。另外,在这过程中我们老师要适时地给予激励,以此来调动起他们在扮演过程中的热情。这同样有利于学生减少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枯燥感,增强“我要学”信心。
  当然,让道德与法治这样学科的学习不再枯燥其方法还是蛮多的,只要我们耐心去探索和发现,都会有无限多和好的策略等待我们去选择、去利用。
  参考文献:
  [1]伍小平,多媒体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实践[J].教育研究,2021年。
  [2]陈又春,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营造的策略探究[J].中小学教育,2018年。
  • 【发布时间】2023/4/10 11:42:17
  • 【点击频次】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