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创新课堂诵读教学方式,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 王自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校小学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华经典诵读是以经典诵读为核心展开的学校教育活动,它以经典诵读为核心,又与学校的其他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相结合。既借鉴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又从西方的问答式教学方法中吸收经验,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将读、思、议结合起来,在积累背诵的同时兼顾基本理解和兴趣保持。我总结了五种诵读模式,找到了诵读中华经典与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结合点。
  一、素读法
  1.教师范读
  读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这种提法虽然正确,但并不适合一年级的孩子。一年级的孩子,需要模仿,需要按照老师的神态和语调来练习,需要很直观的可视形象。所以,老师的范读不可省略。
  2.用丹田气读 
  强调了读的语气,不可以喊读。有时候,语速慢一点,声音低一点,声音的穿透力会更强。比如,你咧着声腔,声音飘飘地对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再用沉下去的声音,把形成的一股力从丹田慢慢往喉间推送,缓缓说出来:“你在干什么!”学生一听,就明白啦。他们马上就转变了神色,声调也不同了,听起来感觉比之前好多了。
  3.重点难点,反复读。 
  由于低年级孩子识字量不足,诵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生字障碍,对诵读内容中的难点,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范读引领下反复诵读,达到读通读顺的目的。
  4.多种方式,趣味读。
  为了避免素读的枯燥,提升学生诵读专注力的保持,要经常采用多种方式读。例如跟读、对读、轮读、齐读、默读、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
  5.借助听读,温故而知新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不可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熟读成诵,通过“听读”将文字信息转化为语言信息通过听的方式,“学生也可以达到“熟听能诵”的境界。
  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学生在反复读诵中不断与生字见面,达到了提升学生识字能力的目的。
  二、指导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课题组根据农村小学生特点总结结了一套诵读指导课教学基本流程:
  1.自然导入,激情激趣。可以使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联系已学知识,创设情境等方法自然导入,旨在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一般不超过5分钟。
   2.疏通正音,读顺读通。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疏通作品、正音、断句,初步读出作品的节奏,对难读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力争将作品读顺读通,一般为5分钟左右。
  3.抓点释疑,读清读懂。依据作品,抓住理解的重点、难点,采用讨论、合作、精讲等手段理清作品的层次,理解作品的意思,体会作品的情感,为进一步诵读作好准备,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
  4.综合操练,读熟读美。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长短灵活选择、合理安排以上一种或多种操作方法,充分保证诵读时间,体现诵读指导的梯度和层次,以提高学生诵读水平,将作品读熟读美为目标,一般不少于20分钟。
  三、读议结合
  “读”,不是通常所指的课前预习,而是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让学生主动地从课本中汲取知识。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打破了学生不会利用教科书而过分依赖教师讲解的习惯,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强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自学能力。
  “议”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会一读就懂,常常是似懂非懂,教师应将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切磋琢磨。在议的过程中,学生全神贯注,口、脑、手、身都在紧张的活动,这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推理、想象、分析能力。
  不拘泥于传统的文本解读,不强化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在小学中华经典诵读中,对于那些千古绝唱的诗词佳句,文质兼优的经典录语,可以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以读读议议的方式品味欣赏诗词高超的写作技巧,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内涵,真挚的思想情感,以帮助学生感悟,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现以《荷塘月色》为例:
  课堂教学由三个环节构成:
  1.自由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感受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2.深入讨论,走进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3.自由表述,再现心中的荷塘月色。
  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由对语言艺术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性认识,再回归到自己的审美体验。
  四、配乐法
  有些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特别是适合低年级儿童诵读的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唐宋诗词里的大量充满童趣或意境深远的作品,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的《山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苏轼的《水调歌头》、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及岳飞的《满江红》等等,可以根据意境配上和谐的音乐,或节奏明快,或悠扬抒情,或悲壮激昂,以乐烘诗,渲染气氛,引人入胜,增加了诵读的艺术效果。配乐法适用于蒙学教材和古诗文,其特点是寓读于乐。优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并更好的体验经典作品的意境。
  配乐的朗诵可以渲染气氛、烘托场景、帮助衔接、强化感情和抒发情感,把听众带入作品意境中去,因此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下面谈谈怎样进行配乐朗诵:
  1.熟悉作品。
  要在掌握朗读要领和方法的基础上,认真理解和熟悉文学作品。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作品的风格;分析识别文章内部的部分、层次、段落、语句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深刻领悟作品的感情色彩和作品的基本情调,然后才能熟练地运用朗读技巧,协调好重音、停顿、连接、语气、节奏之间的关系。如朗诵诗歌《致橡树》:
  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韵律美。
  ①要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激发真情,有表达抒发的强烈欲望。特别是要理解木棉形象具有的深刻象征意义,它艺术地表现了作者的爱情观。
  ②要分析、掌握节拍,恰当分好“音步”。 
  ③速度要慢,韵脚拖长,语调优美,声音响亮。
  ④思路清晰,有意象感。
  2.选择音乐
  音乐是感情的语言。配乐的目的是通过音乐的映衬,使文章更具表现力、更完美、更能表达情感。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基调、节奏决定我们选择怎样的音乐。因此选择音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音乐和文章表达的主题、感情要一致,基调要一致。
  ②音乐的节奏和朗诵文章的节奏要协调。
  ③音乐的力度要和文章所表现的情感、情绪协调一致。
  ④音乐的速度要和文章的感情表达合拍。激动、愤怒、欢乐、活泼、反抗的情感,朗诵的速度和音乐的速度都较快;颂赞、悲伤、深沉的情绪,朗诵的速度和音乐的速度都较慢。 
  一般情况下,选择音乐从主题类型上讲多选抒情性的。如:抒情小品、夜曲、浪漫曲和大型交响乐的第二乐章。这类音乐的速度、节拍比较舒缓,适合文学作品的朗诵。当然,选择音乐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欢快的文章,选欢快性的音乐;讽刺、幽默的文章选诙谐性音乐;富有哲理的、议论性的文章,选择哲理性音乐。由于音乐只作为背景出现,曲子不可过多,音量不可过大,配乐朗诵中音乐和朗诵听起来一定要和谐。 
  3.配乐方法。
  音乐的来源有两种:一是由音乐家为所朗诵的作品创作乐曲配乐;二是选择现成的音乐进行艺术处理后来配乐。从音乐的表现方式讲,可以由乐队演奏音乐进行配音;也可以通过音响播放音乐进行配音。音乐背景的安排有以下两方面: 
  ①给整篇文章配乐。音乐可分三大块,首先是引子,先用一段音乐做过门,为朗诵做好准备。第二是主要部分,过门之后开始朗诵,这时的音乐只能作为背景,音量要小。另外,在部分与部分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朗诵时会有较长的停顿时间,这时,可通过音乐的一个乐段或几个乐句来填补空白,音量可放大一点,这样不但能很好地表达感情,还能给听众以回味的余地。第三是尾声,朗诵结束后,音乐不要嘎然而止,而是要缓止。
  ②给文章的个别句段配乐。第一种情况,是在文章抒情的段落,选取和文章情感相一致的音乐作背景,但是没有引子和尾声音乐。第二种是有引子和尾声音乐,但在朗诵时有些段落,如议论、叙述的有些地方不配乐,抒情段落配乐。第三种情况,是有引子音乐,但结尾处没有尾声音乐,部分段落配乐。第四种情况,是没有引子音乐,有尾声音乐,部分段落配乐。第五种情况,只在有象声、有响动的地方,或情感有变化的地方加些音乐配音。
  在配乐朗诵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音乐要随文章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朗诵者的抑扬顿挫、情绪变化是最主要的。
  第二,要分清主次关系。配乐朗诵时,文章是主体,音乐是背景,这个关系一定要清楚。朗诵的声音要大,音乐的声音要小。
  第三,注意两者的协调。有时候,所选的音乐中有些乐段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为了两者的协调,可以对音乐进行节选和合成,千万不可生搬硬套。
  五、表演法
  中华经典的可诵、可吟、可歌、可演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兴趣和表演的欲望。对于一些适合进一步演绎的经典之作,可以通过艺术的再创作,将诵读内容、作品背景、作者故事等编成歌曲,短剧,小品等并与乐器、舞蹈、合唱等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让学生进行校园演出,展示才华。诵读是表演中的环节,表演又是对诵读内容的艺术表现。
  我校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生的诵读表演活动的基本流程:
  1. 表演前。(师生共同确定角色分工,并熟悉自己的人物角色:着重把握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2. 表演时。(表演者要注意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3. 表演后。(师生共同讨论表演者的优劣点,并及时总结。)
  小学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还是一项新的课题,还处于一个边教学、边思考、边总结、边实践的逐渐探索阶段。如何开展好经典诵读的高效课堂,吸引学生对经典学习的兴趣,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用传统的经典文化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创设兴趣引领目标的课堂文化,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发布时间】2023/5/10 10:27:40
  • 【点击频次】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