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作者】 尼格然·乌斯曼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十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双减”提出了以“减负增质”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给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趋势。“双减”背景下,以往“教”的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融入更多的教育要素,才能保证学生的核心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将劳动教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既是对“双减”的回应,又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与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一种引导。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教学现状等进行研究,提出了几点促进相互融合的教学策略,希望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渗透策略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其丰富和绚丽程度远超过我们的现象,深究教材之后不难发现,其教学内容包含了众多的劳动元素,所以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相互的融合有明显的优势。这也就给老师带来了进行劳动教育的机会。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其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既可以促进学生继承劳动精神,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劳动经验和劳动态度进行语言学习。因此,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以及激活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等有重要的作用。
  一、提炼劳动元素,培养劳动意识
  为了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之间的高效融合,教师应该创设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渗透劳动教育。应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把语文知识当作劳动教育的材料,让劳动教育的精神得到体现,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语文知识来认识劳动价值、提高劳动素养,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和劳动素质的双重目的。深挖教材,将教材中的劳动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举措进行深刻的融合与拓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两种技能素养水平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学科综合素养水平,在劳动锻炼或者劳动意识培养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第一单元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春节习俗以及长辈们为春节忙碌的场景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文中对中国的春节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讲述了北京的过年,讲述了每个家庭为了过年所要做的事情,比如贴春联,打扫卫生,置办年货等等。这些年俗中流露出的都是劳动的要素,和劳动的教育密不可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把这一段内容当作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并让孩子们进行深入的阅读,从而形成他们自己对于劳动价值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建立起自己的劳动精神,更是为了让学生们在未来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的认识,从而实现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通过对语文教科书中一些具体内容的剖析,既能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又能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渗透,也让学生对语文课本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生字词的层面,更多地以此为基础,让他们明白劳动与生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从而对劳动的价值有更多的认知,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达到提升他们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紧抓课堂教学,营造劳动氛围
  尽管小学语文教科书含有大量的劳动教学元素,但是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构建优质的教学环境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保证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相互之间的高度融合,让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高效的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将劳动的意识在内心深处牢牢的扎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角度出发,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高效的语文知识学习中体会到劳动的魅力,塑造自身的劳动美德,让学生在学习中,在生活中都能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以及劳动素养等的熏陶下形成优秀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之间进行充分的融合和高效的融会贯通。
  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第一单元第2课《腊八粥》一课的教学为例。仔细阅读,不难看出,在叙述“母亲熬粥”的整个故事中,笔者运用了大量的词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比如“花生仁儿脱掉了红色的大衣”,从而营造了“熬”的情景。在这一节中,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们仔细地阅读这一节,并指导他们重现这一节,从而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感觉到腊八粥就在自己的面前。随后再通过课后作业“与家长一起熬粥”来巩固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的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
  三、分析劳动情感,培育劳动观念
  语言文字中包含着作家表达的感情,但对于没有经历过实际生活、学习的学生来说,这种感情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而劳动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能量和收获。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相联系,老师在利用语文课程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可以把劳动当作一种传递情感的手段,让学生从劳动情感出发,去探究文章的主旨,去感受劳动的伟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劳动素养,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劳动素养的目的。
  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第二单元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场景化的氛围。在上课之前为学生选取与课文有关的影视剧资料。要求在与课文高度切合的前提下更加凸显劳动的场景和劳动的意义。例如鲁滨逊在漂流的过程中是如何靠双手实现在艰难的环境下求生的。如何通过劳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窘境,创造出了美好的幸福生活等等。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的树立起劳动观念,真正的理解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的光荣性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们的收获将远远超过说教式的教学,还能够将两者之间的教育进行高效的相互融合。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将劳动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创设相应的活动,其次要从场景出发,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最后要升华学生的劳动意识,教会学生劳动的意义等,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完成劳动价值和意愿的高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诏静.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天津教育,2022(26):123-125.
  [2]刘海霞.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4):73-75.
  • 【发布时间】2023/5/10 10:36:30
  • 【点击频次】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