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起点,也是关键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自觉地将情感教育渗透进日常教学中。文章就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变革教学形式、延伸课外活动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情感教育;德育;语文教学
所谓文道统一,就是指文学作品应该承载道德教化的作用。语文教材蕴含大量的德育素材,语文教学也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小学阶段是个人道德信念萌芽的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抓好这个关键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自觉渗透情感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教书”又“育人”呢?在笔者看来,教师首先要理解情感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再采取必要的措施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用活教材,深挖素材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来看,许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和生活哲理,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德育素材,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凸显时代特色,以使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情感教育具有时代性。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长城》《颐和园》《兵马俑》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前人卓越智慧的敬佩与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可以让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挫折,保持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语文课本中“立德树人”的好素材非常多,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并利用好这种素材,引领学生提升道德品质。
二、识字渗透,内涵探究
汉字是集音、形、义于一体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字形(如偏旁、部首、笔画、结构)、字音来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外形美,通过释义来引导学生探求与汉字的音、形、义相关的人文故事,探究汉字蕴含的精神追求与思想内涵。比如,在教一年级的学生“本”字时,教师可以先写出“木”字,然后告诉学生一横代表枝叶、一撇一捺代表树根,最后告诉学生“本”就是树根,下面的一横就是对树根部分的强调,类似于我们平时在重点部分做了标记,或者是加了着重号。再如“旦”,表示太阳刚出地平线,意思是早晨。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讲一讲,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这样引导学生感悟汉字背后的精神内涵,可以做到情感教育和道德培养有机结合。
三、树立榜样,正向引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因为身教胜于言教;其次,教师要从教材中挖掘典型的正面形象,激励学生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再次,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寻找学生身边的榜样,如品质优秀的同学、热心的街坊邻居、坚守岗位的各行工作者等;最后,教师可以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逐步让学生认识到拥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发扬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很多名人的成功并不是轻松得来的,他们取得成功的过程往往是非常励志的。例如,《蟋蟀的住宅》的作者法布尔一生清贫,靠自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三十载坚持观察昆虫,最终完成《昆虫记》。法布尔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经历就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好素材,这样的事例可以促进学生艰苦奋斗、努力拼搏。
四、因势利导,披文入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不能把自己的认知与体会强加给学生。例如,《祖父的园子》涉及农村生活,很多在
城市生活的孩子对农村生活是很陌生的,甚至一些教师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那该如何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呢?首先,教师要厘清课文内容;其次,教师要创设情景,用生活中的其他劳作细节来替换文中的农事生活;再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己家里的天伦之乐代入《祖父的园子》一文,从而体会文章主旨。另外,渗透情感教育,需要遵循因势利导、文道统一原则,需要与知识传授、文本解读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诵读、鉴赏《落花生》中的关键句子来引导其感悟情感,使其懂得“做朴实有用的人,不做浮华无用的人”的道理。教师只要用心去钻研,耐心去引导,就可以借助文本的内容与主旨来渗透情感教育,因势利导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五、巧设情境,大胆表情
小学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课程,它可以通过听、说、看等方式培养小学生捕捉信息、归纳概括观点、分析问题、组织语言等多方面的能力,也能反映出小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倾向。小学语文教师可在口语交际课中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节口语表达课,并提出问题:你的父母会对你说类似“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的话吗?他们为什么会那样说?当你听到这些话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去思考,真实地表达情感,此时再加上教师及时、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学生就能明确正确的价值观。
六、联系生活,寓情于理
生活实践是获取写作素材和灵感的来源,但小学生毕竟还是稚嫩的,他们看问题或许有独特的眼光,但大多还是肤浅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认真观察、仔细体会、谨慎思考,并教给他们观察、体会、思考的方法。例如,当学生要写一篇看图写话作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看懂画面内容外,还要引导他们领会图画所蕴含的情感——或赞扬,或贬抑,或歌颂,或批判,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再如,在“一次班级活动”主题写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班级活动中提炼出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为团队争荣誉做贡献等优秀品质;在游记写作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家庭生活写作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品质。
七、巧借材料,结合阅读课程渗透情感教育
拓展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必要的手段,也是开展情感教育的极佳切入口。
文学名著凝结了人类智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人间百态,体会生活百味,分辨善恶美丑。一些名人传记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还会鼓舞学生。另外,《小溪流》《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也是比较好的读物,通过阅读它们,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汲取有益的精神养分。
八、把语文课堂延伸至校外
将语文教学拓展至校外,这是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当学生学完了《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走访、考察等活动,调查自己家乡的自然生态情况,鼓励学生找找原因、想想怎样保护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社区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是非常有益的,对立德树人更有效。学生的很多情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形成的,基于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借助语文学科的特性加强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视角下课堂观的延展[J].青海教育,2021,(Z3).
[2]郭品.论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对策[J].新课程,2021,(35).
[3]杜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20,(84).
[4]金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10).
关键词:情感教育;德育;语文教学
所谓文道统一,就是指文学作品应该承载道德教化的作用。语文教材蕴含大量的德育素材,语文教学也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小学阶段是个人道德信念萌芽的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抓好这个关键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自觉渗透情感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教书”又“育人”呢?在笔者看来,教师首先要理解情感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再采取必要的措施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用活教材,深挖素材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来看,许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和生活哲理,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德育素材,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凸显时代特色,以使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情感教育具有时代性。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长城》《颐和园》《兵马俑》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前人卓越智慧的敬佩与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可以让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挫折,保持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语文课本中“立德树人”的好素材非常多,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并利用好这种素材,引领学生提升道德品质。
二、识字渗透,内涵探究
汉字是集音、形、义于一体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字形(如偏旁、部首、笔画、结构)、字音来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外形美,通过释义来引导学生探求与汉字的音、形、义相关的人文故事,探究汉字蕴含的精神追求与思想内涵。比如,在教一年级的学生“本”字时,教师可以先写出“木”字,然后告诉学生一横代表枝叶、一撇一捺代表树根,最后告诉学生“本”就是树根,下面的一横就是对树根部分的强调,类似于我们平时在重点部分做了标记,或者是加了着重号。再如“旦”,表示太阳刚出地平线,意思是早晨。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讲一讲,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这样引导学生感悟汉字背后的精神内涵,可以做到情感教育和道德培养有机结合。
三、树立榜样,正向引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因为身教胜于言教;其次,教师要从教材中挖掘典型的正面形象,激励学生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再次,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寻找学生身边的榜样,如品质优秀的同学、热心的街坊邻居、坚守岗位的各行工作者等;最后,教师可以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逐步让学生认识到拥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发扬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很多名人的成功并不是轻松得来的,他们取得成功的过程往往是非常励志的。例如,《蟋蟀的住宅》的作者法布尔一生清贫,靠自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三十载坚持观察昆虫,最终完成《昆虫记》。法布尔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经历就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好素材,这样的事例可以促进学生艰苦奋斗、努力拼搏。
四、因势利导,披文入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不能把自己的认知与体会强加给学生。例如,《祖父的园子》涉及农村生活,很多在
城市生活的孩子对农村生活是很陌生的,甚至一些教师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那该如何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呢?首先,教师要厘清课文内容;其次,教师要创设情景,用生活中的其他劳作细节来替换文中的农事生活;再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己家里的天伦之乐代入《祖父的园子》一文,从而体会文章主旨。另外,渗透情感教育,需要遵循因势利导、文道统一原则,需要与知识传授、文本解读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诵读、鉴赏《落花生》中的关键句子来引导其感悟情感,使其懂得“做朴实有用的人,不做浮华无用的人”的道理。教师只要用心去钻研,耐心去引导,就可以借助文本的内容与主旨来渗透情感教育,因势利导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五、巧设情境,大胆表情
小学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课程,它可以通过听、说、看等方式培养小学生捕捉信息、归纳概括观点、分析问题、组织语言等多方面的能力,也能反映出小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倾向。小学语文教师可在口语交际课中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节口语表达课,并提出问题:你的父母会对你说类似“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的话吗?他们为什么会那样说?当你听到这些话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去思考,真实地表达情感,此时再加上教师及时、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学生就能明确正确的价值观。
六、联系生活,寓情于理
生活实践是获取写作素材和灵感的来源,但小学生毕竟还是稚嫩的,他们看问题或许有独特的眼光,但大多还是肤浅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认真观察、仔细体会、谨慎思考,并教给他们观察、体会、思考的方法。例如,当学生要写一篇看图写话作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看懂画面内容外,还要引导他们领会图画所蕴含的情感——或赞扬,或贬抑,或歌颂,或批判,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再如,在“一次班级活动”主题写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班级活动中提炼出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为团队争荣誉做贡献等优秀品质;在游记写作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家庭生活写作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品质。
七、巧借材料,结合阅读课程渗透情感教育
拓展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必要的手段,也是开展情感教育的极佳切入口。
文学名著凝结了人类智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人间百态,体会生活百味,分辨善恶美丑。一些名人传记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还会鼓舞学生。另外,《小溪流》《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也是比较好的读物,通过阅读它们,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汲取有益的精神养分。
八、把语文课堂延伸至校外
将语文教学拓展至校外,这是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当学生学完了《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走访、考察等活动,调查自己家乡的自然生态情况,鼓励学生找找原因、想想怎样保护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社区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是非常有益的,对立德树人更有效。学生的很多情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形成的,基于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借助语文学科的特性加强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视角下课堂观的延展[J].青海教育,2021,(Z3).
[2]郭品.论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对策[J].新课程,2021,(35).
[3]杜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20,(84).
[4]金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10).
- 【发布时间】2023/5/10 10:47:14
- 【点击频次】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