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作者】 刘 倩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十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是此后各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包括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课堂互动性差以及缺乏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等问题。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数学课堂在“双减”背景下必然要想方设法实现的目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质疑学习和在阅读中加强数学思维培养三种途径来进行探索实施。文章围绕这些问题,提出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期间的情境预设、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知识形态化、突出数学本质体现数学特色、科学安排问题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欲、注重发掘学生课上表现的“闪光点”等策略,希望能够为此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现课堂上的目标,不仅要“教”,还要让学生学会“学”,增强师生对话有效性,才能实现“积极教”和“主动学”的协调而产生高效的数学课堂。在教与学的进程中,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积极的探究,充分利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这是我在践行新课标探究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最大感受。随着“提效增质”口号的渐响,特别是“双减”的到来,一线教师在做“减法”的同时也加大了提效提质“加法”的探索力度,尽可能地使数学课堂向着高效而教发起冲锋。目前,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增强数学教学的实用性,成为教育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并成为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效教学离不开愉悦的课堂氛围支持,也难怪有人说有效教学源自快乐教学法的实施应用。而这种方法带来的直接教学效果就是增强了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我们知道,良好课堂氛围的生成既可以通过物质的手段也可利用情感来进行促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就给我们讲到了良好人际关系既是构建和谐教学氛围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向师性强,常常只喜欢他喜欢的老师的课。而传统教学,师道尊严意识过重,且又挂在教师脸上,这种“外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于是他们难以产生心理自由。因此,在对“爱屋及乌”的小学生来说要促进他们主动学并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就必须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追求的实施快乐教学法就显得更有必要了。这样可以让他们在“乐其师”中“乐其学”自觉成为学习主体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与教师一道探索有效教学的新路径、新模式。
  二、引导学生质疑学习
  学贵有疑。有效教学的最终追求是实现有效学习,使参与其中的学生在数学素养发展提升上有短时间高收获的效果。但从我们现实来看,很多学生质疑习性差,更没有主动去质疑去思考的学习自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只有“教在贵疑”,通过“教有疑”的做法让学生质疑常伴学习过程,做到学中有思,边学边疑。比如,在“加数结合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了让学生既简便又快捷地计算“585+373+27”这个题目而不出错,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可以使题目变得更简单更利于计算的方法。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就会在“问”的引导下进入质疑思考模式,对这几个数字进行特定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没有在学生对这个数字进行思考就开启讲解模式,那必然是低效的,因为无法引起学生思考参与。正确的做法就是在学生无法解决的前提下才引导而教那才是最有效的。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进行?可以简化计算吗?能不能用已知的法则来进行运算?如何利用法则来简化运算?为何?在一系列问题诱导过后,我们可以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探讨,并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和取得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进行适当的指点,唤醒学生潜在的“凑整十整百法”。有了这种思想,方法自然就出来了。有了自发问题作内驱,其作用要远大于老师的重复解释,所以,学生的自我构建源自主体的自觉参与和积极思考,这是引导学生质疑学习最有效的教学实践,也是我这几年践行新课标得出的最大教学感受。
  三、突出数学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数学本质,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与教学活动充分地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增加数学思维的培育。教师设计的小学数学活动要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鼓励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实践中来,丰富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归纳等都是带有数学特色的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可将这些数学活动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精心的活动设计一定会带来精彩的教学效果。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数学教师要对课程进行科学规划,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环节,以此为学生构筑问题情境,使学生依托其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展开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与探究。从此种教学模式的实施特点来看,其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此前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的梳理与回顾,同时亦会使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所在。此外,由于课堂教学的有限性,学生无法直接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密切联系,数学教师通过问题设计,能够通过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从而帮助学生展开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探究,并将使学生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倾注全力,最终到达数学知识的彼岸。
  四、在阅读中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担当就是培养学生从数与形的角度去思考现实的一种思维培养。我们都明白,数学思维是对数学的基本认知和对数学法则的理性理解。它是数学思维的具象化体现,是数学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基本程序和指导思想。数学思维用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就变成了我们常用的数学方法。这个方法来求解问题,就是一个持续的知觉累积,累积到一个特定的阶段,就会发生一次质变,成为一种数学思维。而要使学生掌握这样的数学思维进行有效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以致用的数学实践。因此,实施这种教学的目的也就是提高教的有效性和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阅读和运用中有所领悟。在掌握了新的知识之后,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的数学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更深一个层次地理解这些知识,安排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以及课后习题都是非常必要的。这种阅读引导既要使教师有“自觉”地渗入,又要能从日常的教学内容中提取出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基本思路和方式,从而达到有备无患、有的放矢的目的。例如:在学完“能被3整除的数”之后我们就可以请学生带著下列问题来看教材:能被3整除的数与数字中数的排序是否相关?以及有“什么关”?可以用3整除的数字和该数字各位上的数字进行和、差、积、商的结果是否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如此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再阅读,再思考,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方法而进行思考,并且把其中的所获以及所领悟的想法和方法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达出来,形成一种数学思维,并在心中形成认知建构。这就是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有效的教与学都离不开这种思维的质疑和思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教学的有效性及专业性,相关教学人员要結合学生年龄段特征,注重因材施教,尤其要摒弃此前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避免出现形式主义,以培育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主要目标,将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化作整体教学目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化和规范化。诚然,实现有效数学教学的路径是丰富的。作为新课标践行者,心中所蓄的教学方法自然可以做到灵活实践。这些年来,为了使数学教学获得较好的质量我们没有放缓新方法、新模式的探寻脚步,相反,还是扬马加鞭地向高效教学奋起而追。只有这样的前进意识才能让我们在教学这个道路上走得既坚实有效又从容不迫。
  参考文献:
  [1]范红梅,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20年。
  [2]曾似雁,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9年。 
  • 【发布时间】2023/5/10 10:50:11
  • 【点击频次】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