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概念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开展的基础,其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以及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对概念教学中的几个步骤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贯穿数学学习始终,每个环节都会有数学概念的有关渗透,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其对教学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同样,对教学的全面分析也源于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因此,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础是在教师全面了解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数学概念的教学导入策略
1.问题式导入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基于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兴趣的有限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的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展开对新知的学习与思考。
例如,在“质数”的学习中,会涉及到“质数”和“合数”两个数学概念,教师可以用以“因数”作为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每个数都有自己对应的因数,可每个数又都有多少个因数呢?我们能否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对其进行分类呢?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带有目的的去探究新知,并且问题的引入还让学生了解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根据问题对即将要学习的概念进行掌握。
2.借助所学知识
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呈螺旋结构的整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建立概念体系。在新知的教学过程中导入旧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掌握情况来了解其对新知的预习情况。在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时,学生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对新知的探索,加强学生知识体系内部衔接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时,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就可以借助旧知进行教学导入:之前我们分别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两种图形的面积求法都是根据已知图形面积来推导未知图形面积的方法进行的,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梯形面积是否也能够根据之前学过的图形面积来推导出来呢?渗透数学转化思想的同时,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并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
二、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同化
1.抓住概念本质,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识记不流于表面,而是从事物本质属性对其进行了解。在新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来让学生感受概念的形成。例如,在学习“约分”时,教师需要抓住“分子和分母同除以不为零的数,分数大小不变”这一概念本质,联系生活中的分数相关实例对其意义进行讲解。
2.找寻概念之间的异同,明确本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有很多数学概念的意义都很相近,但其本质属性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学生尤其对此类概念容易混淆,教师需要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之间的异同,从而加以区分,明确各个概念的本質。例如,在“分数的再认识”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平均分”概念的内涵,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将自己能想到的表示3/4的方法写出来或画出来。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示方法做出总结,让学生明白单个图形、多个图形或多组图形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分数并不止可以用一个图形表示平均分,从而更深一步地明确分数的本质属性。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教学主体性
1、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活泼好动,浓厚的好奇心。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往往是“一股脑儿”的将数学概念讲给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抑制了小学生的天性,使他们无法投入到学习中去,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利用一定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可以很好提升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比如说在学习“位置”的相关数学概念时,在课堂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利用玩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位置”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利用教室里面桌椅的排列规则,随机说出一个几排几列,然后让学生观察该位置坐的是哪位同学,这样多进行幾轮,便可以让学生对“位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去看电影选座时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加深学生对“位置”知识的理解。最后再对学生进行“位置”理论知识的传输。通过这样的做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后续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想为学生讲清楚一个数学概念,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板书和语言描述,且效果还往往不好,听的学生云里雾里。如果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便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灵活的进行教学资源的延伸和扩展,然后进行分析和整理,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资料。在上课时,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课件进行相关数学概念讲解,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向学生讲述某个数学概念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向学生进行展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说在学习“圆锥与圆柱”的相关概念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圆柱与圆锥的立体三维模型,并通过对模型进行旋转、放大、缩小等操作,使学生较为全面的对圆锥与圆柱进行详细的观察,然后再引导学生回想现实生活中圆锥与圆柱的例子,从而加深学生对圆锥与圆柱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老师可以将圆柱模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开,使学生切实的观察圆柱的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这样,在计算面积时学生就不会仅仅依赖于公式,在忘记公式时可以在脑海中浮现出圆柱表面积的构成,进而求出面积。
综上,有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整个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也要使其对概念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形成正确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贯穿数学学习始终,每个环节都会有数学概念的有关渗透,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其对教学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同样,对教学的全面分析也源于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因此,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础是在教师全面了解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数学概念的教学导入策略
1.问题式导入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基于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兴趣的有限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的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展开对新知的学习与思考。
例如,在“质数”的学习中,会涉及到“质数”和“合数”两个数学概念,教师可以用以“因数”作为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每个数都有自己对应的因数,可每个数又都有多少个因数呢?我们能否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对其进行分类呢?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带有目的的去探究新知,并且问题的引入还让学生了解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根据问题对即将要学习的概念进行掌握。
2.借助所学知识
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呈螺旋结构的整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建立概念体系。在新知的教学过程中导入旧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掌握情况来了解其对新知的预习情况。在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时,学生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对新知的探索,加强学生知识体系内部衔接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时,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就可以借助旧知进行教学导入:之前我们分别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两种图形的面积求法都是根据已知图形面积来推导未知图形面积的方法进行的,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梯形面积是否也能够根据之前学过的图形面积来推导出来呢?渗透数学转化思想的同时,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并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
二、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同化
1.抓住概念本质,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识记不流于表面,而是从事物本质属性对其进行了解。在新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来让学生感受概念的形成。例如,在学习“约分”时,教师需要抓住“分子和分母同除以不为零的数,分数大小不变”这一概念本质,联系生活中的分数相关实例对其意义进行讲解。
2.找寻概念之间的异同,明确本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有很多数学概念的意义都很相近,但其本质属性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学生尤其对此类概念容易混淆,教师需要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之间的异同,从而加以区分,明确各个概念的本質。例如,在“分数的再认识”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平均分”概念的内涵,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将自己能想到的表示3/4的方法写出来或画出来。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示方法做出总结,让学生明白单个图形、多个图形或多组图形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分数并不止可以用一个图形表示平均分,从而更深一步地明确分数的本质属性。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教学主体性
1、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活泼好动,浓厚的好奇心。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往往是“一股脑儿”的将数学概念讲给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抑制了小学生的天性,使他们无法投入到学习中去,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利用一定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可以很好提升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比如说在学习“位置”的相关数学概念时,在课堂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利用玩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位置”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利用教室里面桌椅的排列规则,随机说出一个几排几列,然后让学生观察该位置坐的是哪位同学,这样多进行幾轮,便可以让学生对“位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去看电影选座时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加深学生对“位置”知识的理解。最后再对学生进行“位置”理论知识的传输。通过这样的做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后续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想为学生讲清楚一个数学概念,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板书和语言描述,且效果还往往不好,听的学生云里雾里。如果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便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灵活的进行教学资源的延伸和扩展,然后进行分析和整理,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资料。在上课时,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课件进行相关数学概念讲解,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向学生讲述某个数学概念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向学生进行展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说在学习“圆锥与圆柱”的相关概念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圆柱与圆锥的立体三维模型,并通过对模型进行旋转、放大、缩小等操作,使学生较为全面的对圆锥与圆柱进行详细的观察,然后再引导学生回想现实生活中圆锥与圆柱的例子,从而加深学生对圆锥与圆柱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老师可以将圆柱模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开,使学生切实的观察圆柱的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这样,在计算面积时学生就不会仅仅依赖于公式,在忘记公式时可以在脑海中浮现出圆柱表面积的构成,进而求出面积。
综上,有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整个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也要使其对概念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形成正确方法。
- 【发布时间】2023/5/10 10:51:27
- 【点击频次】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