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 刘 兰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城关学区城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创新,就是指培养人才素质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创造性思维常常因知识经验不足而受阻。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改变传统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用不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展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数学知识;其二,数学思想。教者只要看教材,就能明确前者;后者有掌握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才能从整体上、本质去理解教材,也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重构评价机制。学生的创新潜能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才有可能最快捷地燃起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教材上下功夫,刻苦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可供学生“发散”的素材,为课堂训练作准备。所挖掘的教材内容要注重思维形式,主要针对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及观察实验等的训练。选择的内容可以从数的认识和概念、运算及性质、定义、公式定理的推导和证明等方面进行选择。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了问题的条件。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动作方式,便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引发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合作,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我们不能凭“一个结论”、“一种方法”等对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进行“一棒打死”,而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耐心引导和回答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非常强,他们在不断地看、听、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就更旺盛。只有在有事大家商量、谁的见解全面就听谁的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判断和推理,进而大胆设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组织课堂讨论时,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有的学生认为整数比较大小是看位数的多少来进行比较,认为小数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认识到整数和小数比较大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例如:教学数位顺序,教亿级时,让学生看万级的数位,讨论亿级的数位顺序,以及教小数数位顺序时,让学生再讨论数位顺序。通过讨论,同学踊跃发言,培养了思维活动,拓宽了知识视野,又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过去不少教师对课堂讨论没有足够重视,认为只有课堂的讲授才算是上课,才算完成教学职责。事实上,课堂讨论有着课堂讲授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投入精力,积极准备和组织课堂讨论。
  三、因材施教,选择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活动,关注学习结果,忽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导致学生呆读死记,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主体性强调启发式教学,注重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论推导性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提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态度,掌握探究的方法。同时突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参与过程,以此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正确教学原则指导下,所确定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确定教学方法时的首要考虑,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坚持:凡是能由学生提的问题教师不要提;凡是学生能解的习题教师不要答;凡是能由学生说的教师不要讲。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尽可能地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方式方法,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确保思维的畅通。
  四、精于引导,在探究新知中孕育创新思维
  教师在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并以此作为“引导点”,引导启发创新思维。例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我把“引导点”定在让学生通过摆奎逊耐彩条,直观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必须包含这两个数的所有质因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有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能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摆一摆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尝试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学生把直观的奎逊耐塔形图与短除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很快就找到答案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切忌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望而生畏。要多鼓励、少批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自由弛骋的心理空间和活动形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来。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在在教学中做到积极引导、创设情境,突出思维品质的培养,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只有在各方面重视了学生主体的展现,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空间,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才能使他们在课堂中敢于发现自己,真正地体现了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学,易学。才能使学生在求知的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见解、发现新方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学英;小学数学教学浅谈[J];学周刊;2011年21期.
  [2]徐国庆;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黑龙江教育;2011年Z1期.
  [3]单春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 【发布时间】2023/5/10 10:51:39
  • 【点击频次】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