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论语文教学中“朗读之桥”的构建技巧

 

【作者】 李向岚 谢 建 刘春容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长乐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标指出朗读各个年级都得重视,其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本文把小学语文的朗读巧妙地比喻成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桥梁,提出四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朗读教学技巧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之桥”;构建技巧
  九百多年前,苏轼就教给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如今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才是让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最佳“桥梁”。那么,语文课堂又如何搭建朗读这座“桥”呢?
  一、真材实料,“朗读之桥”方可坚固
  众所周知,要建成一座坚固的桥,前提是保证有货真价实并且充足的材料。我们的朗读之“桥”,充足的朗读时间就是最实在的材料。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到程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出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流涡里打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久经考验的真理。如三年级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这般优美的文字,可以提醒学生大声朗读,跟随作者的文字游览美丽的大草原,感受作者心灵的震撼。
  二、科学施工,“朗读之桥”方可规范、合理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的文字内容,可以通过读来意会,从读的情况中最易看出读的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读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例如,在《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朗读课上,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主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株”,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株”、“两株”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学生对榕树之大体会也就更深了。当然,朗读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我们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对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全面施工,“朗读之桥”方可如期竣工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使朗续训练全面开花。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另外,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由于自身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四、验收过关,“朗读之桥”方可放心
  使用朗读之“验收”,即评价之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形式多样的评价可有效地指导、激励学生朗读。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个人读,全班评价。学生一读完,其余同学马上口头进行评价,此举收效最快,也最常用。除此以外,可以两人互评。以前后坐的两个学生为单位展开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当然也有以小组为单位的比赛,但这种比赛费时多,所以一般在实施时一学期才会有一次两次。
  总之,指导学生以朗读感悟文本,从而实现与作者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需要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的老师常抓不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架起这样一座朗读之“桥”,让学生心灵世界与作家生活世界、作品思想世界对接、交融,构成一个圆融的生命空间。
  参考文献:
  [1]舒玉华,语言学习贵在多读[J].教学与研究,2017年。
  [2]卢春辉,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子,2018年。
  • 【发布时间】2023/5/10 11:01:23
  • 【点击频次】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