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导入是一堂好课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讲究导入技巧,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创造艺术化的情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会知识,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导入;激趣;促思;探究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一堂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那么开头就要精彩,引人入胜;如果说一堂课是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巧妙,扣人心弦。正所谓“课伊始,趣亦生”。好的课堂导入,犹如磁石一般,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好的课堂导入,又是点亮学生思维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好的课堂导入,又是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催化剂,能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巧妙导入呢?我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介绍如下,以供借鉴:
一、趣味导入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的动力。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等,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直接导入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首先简单复习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提问“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与三角形的形状有关系吗?”接着就组织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师只要找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无需做过多的铺垫,直接导入课前也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媒体导入,直观形象
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频课件,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系列动画,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以及旋转的方向和角度。学生学起来直观、形象、易懂。
四、以旧引新,促进迁移,加深知识内化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①例如教学9加几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们复习一下10的组成,9加几等于10?这样导入新课,即复习巩固了旧的知识,又为新的教学内容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奠定了基础。②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使学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一,应该把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以这样的认识水平去理解乘数是两位数乘法法则,很自然地认识到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乘数,所得的积是表示有多少个十,这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在这里新旧知识如同水乳交融,必然收到顺水推舟之功效。
五、联系生活导入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最终是要服务于生活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化的模式进行教学,把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都能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中逛商店的情境进行导入:张华和妈妈一起逛商场,妈妈给张华挑了一个价值是25元的玩具,张华自己挑了一个6到8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呢?请同桌合作选一选,有哪些不同的买法呢?总计需要花多少钱呢?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致也很高,这个时候,再顺势导人新课。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进而更加理解数学的实际价值,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这门学科的信心。
六、操作导入法
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因此操作引入新课也很重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得知识与技能。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我先分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些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卡片,然后指导学生把这些卡片一张又一张地重叠起来,待学生叠得高一点后,我就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叠成了什么形状?”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是叠成了长方体。“那长方形是不是平面图形啊?”根据我的这个提问学生马上观察并发现长方体不是平面图形而是立体图形,当学生对“体”有了感性认识后,我就引导他们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哪些是长方体的,学生很快就列举了很多例子,于是我就引入新课:“生活中类似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这样的引入新课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景中体会到了亲自动手操作带来的益处,并为学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做好了铺垫。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的求知欲,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关键词:导入;激趣;促思;探究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一堂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那么开头就要精彩,引人入胜;如果说一堂课是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巧妙,扣人心弦。正所谓“课伊始,趣亦生”。好的课堂导入,犹如磁石一般,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好的课堂导入,又是点亮学生思维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好的课堂导入,又是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催化剂,能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巧妙导入呢?我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介绍如下,以供借鉴:
一、趣味导入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的动力。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等,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直接导入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首先简单复习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提问“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与三角形的形状有关系吗?”接着就组织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师只要找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无需做过多的铺垫,直接导入课前也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媒体导入,直观形象
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频课件,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系列动画,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以及旋转的方向和角度。学生学起来直观、形象、易懂。
四、以旧引新,促进迁移,加深知识内化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①例如教学9加几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们复习一下10的组成,9加几等于10?这样导入新课,即复习巩固了旧的知识,又为新的教学内容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奠定了基础。②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使学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一,应该把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以这样的认识水平去理解乘数是两位数乘法法则,很自然地认识到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乘数,所得的积是表示有多少个十,这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在这里新旧知识如同水乳交融,必然收到顺水推舟之功效。
五、联系生活导入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最终是要服务于生活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化的模式进行教学,把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都能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中逛商店的情境进行导入:张华和妈妈一起逛商场,妈妈给张华挑了一个价值是25元的玩具,张华自己挑了一个6到8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呢?请同桌合作选一选,有哪些不同的买法呢?总计需要花多少钱呢?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致也很高,这个时候,再顺势导人新课。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进而更加理解数学的实际价值,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这门学科的信心。
六、操作导入法
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因此操作引入新课也很重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得知识与技能。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我先分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些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卡片,然后指导学生把这些卡片一张又一张地重叠起来,待学生叠得高一点后,我就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叠成了什么形状?”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是叠成了长方体。“那长方形是不是平面图形啊?”根据我的这个提问学生马上观察并发现长方体不是平面图形而是立体图形,当学生对“体”有了感性认识后,我就引导他们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哪些是长方体的,学生很快就列举了很多例子,于是我就引入新课:“生活中类似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这样的引入新课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景中体会到了亲自动手操作带来的益处,并为学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做好了铺垫。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的求知欲,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 【发布时间】2023/5/10 11:02:19
- 【点击频次】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