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挖掘身边资源 优化科学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
一、在学校资源中探索
学校资源包括学生的教材,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教师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教室上课外,还可以:
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课后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请求,“老师,我们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
2、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宇宙》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象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在大自然环境中拓展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
三、在社区、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象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知识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
学生在家中做家务也经常会有问题,烧水时水溢出水壶;烧鸡蛋时鸡蛋烧爆了;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北京一位小学生发现家里的抽水马桶很费水,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他发明了抽水马桶的节水装置。学生听后跃跃一试,许多同学回家摆弄起了家里的自行车、缝纫机等,向我提的问题也多起来了。虽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发明,但是我相信在将来,他们当中会走出发明家。
四、在其他媒体资源中补充
电脑、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玩电脑、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脑、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特别是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时尚科技秀”节目,以生动、有趣、新奇的画面语言,和最前沿、最有科技剧的动画和电视手段,展现科技的功能、科学原理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
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们,让我们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走进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让科学学的有滋有味。
一、在学校资源中探索
学校资源包括学生的教材,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教师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教室上课外,还可以:
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课后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请求,“老师,我们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
2、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宇宙》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象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在大自然环境中拓展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
三、在社区、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象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知识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
学生在家中做家务也经常会有问题,烧水时水溢出水壶;烧鸡蛋时鸡蛋烧爆了;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北京一位小学生发现家里的抽水马桶很费水,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他发明了抽水马桶的节水装置。学生听后跃跃一试,许多同学回家摆弄起了家里的自行车、缝纫机等,向我提的问题也多起来了。虽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发明,但是我相信在将来,他们当中会走出发明家。
四、在其他媒体资源中补充
电脑、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玩电脑、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脑、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特别是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时尚科技秀”节目,以生动、有趣、新奇的画面语言,和最前沿、最有科技剧的动画和电视手段,展现科技的功能、科学原理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
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们,让我们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走进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让科学学的有滋有味。
- 【发布时间】2023/6/7 12:09:43
- 【点击频次】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