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作者】 原海忠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以及多元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颇具教学研究价值的一门重要学科,相关任课教师对高维课堂构建的探索和实践活动也相继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据此,笔者将根据个人工作经验和对相关成果的学习、分析,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和新要求,围绕“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一题撰写,针对这一方面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对应的策略性建议,以资业界诸位同仁参阅、分析。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最新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标准》中,科目教学的核心目标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要求对学生的能动探究、应用素质进行更高维度的培养和提升——这也意味着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以更高的效率来完成课程系列项目的教学、引导活动。作为一门“科技范儿”十足的技术性科目,初中信息技术理当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并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操作平台,而这却恰恰是现实中课程教学工作里所存在的主要“短板”。所以,立足于教学效率提升的角度来看,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务必要依托于以下几项核心抓手来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一、依托课程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兴趣
  “来自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所有人类所发现、创造的知识、技术共有的属性,也是课程教学中必须要被遵循、体现的规律之一。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在开始一门课程的学习前,都会在心中对课程的价值做一番品评:越是能够在日常当中找到“存在感”的知识就越有用,与之有关的课程自然也就更值得自己去学习。出于对这一心理的迎合和利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日常兴趣等要素,选择更多存在于寻常生活之中的素材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学习成果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良好感受,从而顺利推动学生课程知识、技能的有机内化和多维反馈;另外,这样的教学策略也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日常“存在感”,让他们在平日里更为自主地思考、运用信息技术,继而促进其自主学习意识、能力和习惯的正向生成、发展。
  例如对于有关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全一册)中《编一个简单的程序》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不妨首先通过互联网材料来为学生们展示“程序”在现实生活中的“无所不在”:自己放学回家,不用钥匙,单凭“刷脸”就能够开启单元楼的门禁;父母下班走出办公室,掏出手机通过软件一同操作,家中的智能空调就会自动开启,等到父母回家就能感到阵阵凉意;等等。
  二、依托多维教学思路,构建学生们的知识体系框架
  进入到初中阶段后,所有的课程在知识容量上都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学生们无法再通过过去“阵地战”的方式来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必须要借助于更具体系化和逻辑性的模式才能够完成自身课程知识、技术框架的有机构建——这一点在初中信息技术这种“大体系”课程当中被体现得更为明显。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动态资讯程序以及相应的多媒体影音输出端口,带领学生们颠覆过去“课时主义”的低阶学习模式,转而将存在内部逻辑关系的“单元”体系融合到一起,完全按照不同课时、不同单元中核心知识、技术的发展和联动关系来做综合性学习,以此来形成一条完备的课程体系链条,从而为后续学生的高效率内化、应用打好基础。
  比如对于有关“Microsoft办公软件”的体系性复习指导,教师不妨利用线上教学系统的后台功能和学生们做交互连接,依托于“电子思维导图”等线上可视化工具,形象地将Microsoft系列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Ps等应用软件设计为知识串联“支点”,利用对应的项目整合出这些软件的作用、常规操作方法等要素信息,还可植入一部分体现有关知识资讯的链接来当作模块间的“导线”,从而让学生在主观上将这些重点内容记得更准、更牢、更灵活。
  三、依托信息处理技术,完善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引导
  初中生正值个性张扬的年纪,同时也都有着自己各不相同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所以他们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必然会彰显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性,且这种差异性是无法通过人为手段而完全消除的。所以在提高教学效率的改革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科学理念,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完成对学生多方面个性化学情的调查、汇总和统计,而后将相应的成果制作成一份“电子档案库”,同时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或者检测组题的环节通过技术手段筛选出各具针对性的计划、题库,以此来对学生做“量体裁衣”式的引导、考核。这样一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精度和效率,学生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引导,从而达成提升课堂构建维度的理想目标。
  例如,教师不妨结合不同的学生当前所处的学习维度以及所具备的课程优势、短板,借助于互联网资源和学校的专用题库筛选出最具弱项强化效力和能力提升作用的例题,将这些例题全部导入到与学生们电子学情信息具有联动程序的题库中;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姓名建库,利用复合式运算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例题。
  结束语
  “效率”是一切工作优化改革的重要诉求,教育工作更要以“争分夺秒”的意识来提高对学生的综合引导效率,以此来彰显出更为强劲的生本发展效力。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践行这一点,将“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看待,有效带领学生在确保质量和容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自己获取知识、内化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为他们日后更高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的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俊卿.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智慧课堂[J].广西教育,2012(30):54.
  [2]于坤.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14):10.
  [3]余亚祺.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2):43.
  • 【发布时间】2023/6/7 12:14:12
  • 【点击频次】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