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人类社会,绵延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传奇的人物,伟大的文明,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代代传承。因此,我们在学校教学中设立了历史课。然而,历史课枯燥、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却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成了很多历史教师苦苦探索的话题。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旨在简单探讨如何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趣味性;激情教学;情景教学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也发现,热爱和兴趣是学好历史课的最原始的动力,有的学生非常喜欢历史,因此能够自觉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当中,主动汲取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历史有着满腔热忱,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没有实际意义,从而放松对历史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历史课呢?笔者认为,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办法。
凭借对历史教学现状的了解,加上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笔者发现,历史教学往往呈现出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点的熟记,而非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学生一直在被动的记忆那些枯燥的知识点,很难感受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谈不上对历史课的热爱了。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明显悖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今天,早就应该作出全面的改革。那么,该如何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做足文章。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从古至今,中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殷商时期的青铜文化、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碧波千里的京杭大运河、生动壮观的秦陵兵马俑等都是我国灿烂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有理由为这一切绚丽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同时,从古至今,我国也受到了外族的不断侵略,唐代的匈奴、宋代的辽国、清末的西方列强等对我国进行了大肆的侵略,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民族尊严。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话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近代以来,出现了有卓有见识的林则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作为历史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可以通过开展爱国主义的主题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兴趣逐渐产生于学习中的趣味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兴趣的培养方面是一个空白。那么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的优势诱使学生主动思考。其次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讨论。例如:将电影《鸦片战争》中的某些画面,电影《开天辟地》中的一些片段,《开国大典》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把它们分别用于历史课“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民解放战争”等章节的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再适当旁白,巧妙设问,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辩论讨论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
中学生处于活跃好动的年纪,普遍爱好与人交流,互相探讨问题,甚至喜欢与人辩论。历史课堂教学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通过创设一定的辩论讨论的活动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通过课堂辩论、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新型的课堂模式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思考,增加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思维不断得到了碰撞,情商不断得到了开发,综合能力也切实得到了提高,历史课真正地激活起来了。
四、进行激励评价
人天生是需要被赞美的,不愿意被批评、责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肯定、认可,从而实现、彰显自身价值及能力。从心理动机的角度看,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是学生的一种渴求、一种期待、一种需要。满足了这份渴求和需要,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有价值、有能力,就能获取一种不断进步、持续发展的力量,就会自信心倍增,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老师经常真诚地赞美赏识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求知是人间最大的快乐,形成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真诚地赞美赏识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的挚爱、宽容之心,对有“亮点”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爱屋及乌”,老师赏识学生,自然会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尊敬。
总之,要搞好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些教育学家认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固的入迷。”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也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趣味性;激情教学;情景教学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也发现,热爱和兴趣是学好历史课的最原始的动力,有的学生非常喜欢历史,因此能够自觉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当中,主动汲取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历史有着满腔热忱,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没有实际意义,从而放松对历史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历史课呢?笔者认为,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办法。
凭借对历史教学现状的了解,加上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笔者发现,历史教学往往呈现出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点的熟记,而非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学生一直在被动的记忆那些枯燥的知识点,很难感受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谈不上对历史课的热爱了。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明显悖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今天,早就应该作出全面的改革。那么,该如何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做足文章。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从古至今,中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殷商时期的青铜文化、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碧波千里的京杭大运河、生动壮观的秦陵兵马俑等都是我国灿烂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有理由为这一切绚丽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同时,从古至今,我国也受到了外族的不断侵略,唐代的匈奴、宋代的辽国、清末的西方列强等对我国进行了大肆的侵略,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民族尊严。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话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近代以来,出现了有卓有见识的林则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作为历史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可以通过开展爱国主义的主题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兴趣逐渐产生于学习中的趣味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兴趣的培养方面是一个空白。那么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的优势诱使学生主动思考。其次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讨论。例如:将电影《鸦片战争》中的某些画面,电影《开天辟地》中的一些片段,《开国大典》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把它们分别用于历史课“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民解放战争”等章节的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再适当旁白,巧妙设问,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辩论讨论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
中学生处于活跃好动的年纪,普遍爱好与人交流,互相探讨问题,甚至喜欢与人辩论。历史课堂教学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通过创设一定的辩论讨论的活动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通过课堂辩论、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新型的课堂模式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思考,增加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思维不断得到了碰撞,情商不断得到了开发,综合能力也切实得到了提高,历史课真正地激活起来了。
四、进行激励评价
人天生是需要被赞美的,不愿意被批评、责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肯定、认可,从而实现、彰显自身价值及能力。从心理动机的角度看,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是学生的一种渴求、一种期待、一种需要。满足了这份渴求和需要,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有价值、有能力,就能获取一种不断进步、持续发展的力量,就会自信心倍增,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老师经常真诚地赞美赏识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求知是人间最大的快乐,形成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真诚地赞美赏识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的挚爱、宽容之心,对有“亮点”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爱屋及乌”,老师赏识学生,自然会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尊敬。
总之,要搞好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些教育学家认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固的入迷。”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也是关键所在。
- 【发布时间】2023/6/7 12:14:35
- 【点击频次】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