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品格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作为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增进学生情操修养的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既为刚走进校园的小学生们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全新视野,也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规则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其中,品格教育无疑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为了确实地实现对学生的品格教育,教师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创新,唯有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够让学生的品格教育落到实处。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的品格教育理论和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品格教育;教育策略
品格是立人的基础,也是由后天的教育、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小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肩负着为今后的学习与人生打下基础的责任,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成长阶段。为了让小学生培养出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时,教师既要结合课本与现实、深入浅出地讲授内容;也要与家长保持联络、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入课堂奖励机制等。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将课堂上的品格教育成果通过生活实践加以巩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巩固记忆,将理论与生活情景相结合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尚不成熟,为了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记住教学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四节上学路上的内容时,书本上用顺口溜的形式向学生们传达出了“要遵守交通规则”、“过人行道的规则”等社会常识,可是对才刚入学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虽然知道要红灯停绿灯行,但因为还无法深刻理解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如交通规则制定的缘由——单纯将规则告诉他们并不能让他们真正记住,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为了让他们能够在触发关键词后将其回忆起来,就应该要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比如讲因闯红灯而导致错误后果的故事,或是制作红绿灯灯柱、斑马线、车辆等手工教学道具,让学生模拟过马路时可能遭遇的情景,让学生能更直观地对比遵守规则与违反规则时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从而让他们产生对违规的畏惧。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首要的是让他们理解教师的用心,这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手法的另一个优势。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进行思考,通过不同情境和角色的扮演,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其背后的道理,这比单纯地把知识硬塞进脑子里更富有效率,而在面对相似的现实场景时,还能让学生凭借模拟经验更快速地做出应对,让身心更加成长。
二、与家长保持联络,形成互动交流网
品格教育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程,其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和家庭、父母也有显著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保持联络,既能让教师同步掌握学生课后的学业水平和心理状态,也能让家长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延伸至课后,按照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说是双赢的策略。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学习中,就适合让家长通过各种亲人间的互动,展现亲人间的温情与孝顺,又或是让家长巧妙引导,让孩子们参与家务,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最光荣等道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实现品格教育的目的,教师与家长间的联系就不能只是浅显的、表面的,教师不能够隐瞒、谎报学生的真实情况,反之亦然。双方应该同时抱有强烈的让学生成长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关心爱护学生。同时,家长也要尊重教师的教学计划,只要没有出现原则性的疑问,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教师的专业性,对待教师布置下来的需要自己花费时间心力参与的任务也要务必重视。优秀德行的培养绝非朝夕所能成,唯有让教师与家长构建良好的信赖关系,共同施力,才能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处理,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
三、加入奖励机制,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小学生多是跳脱好动的,他们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要想尽可能地让他们保持注意力,教师可以加入奖励机制,通过情感与物质的双重奖励,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习惯、强化课堂管理等多重效果。首先是情感奖励,顾名思义,是以激发情绪价值为主的精神上的奖励,包含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其次是物质奖励,即赠送拥有实体价值物品的奖励方式,相较物质奖励来说,情感奖励的运用范围和优势要更大,这是因为任何人都需要肯定,而且比起可以被价格规定的物品,无价的心意更加宝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的内容时,让学生体验合作游戏的时候,由教师肯定他们在游戏中的付出,并赞扬胜负结果,足以让学生对自身能力产生自信的同时起到活跃气氛的效果。但若是以此全盘否定物质奖励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物质奖励的优点在于它足够直接,它就像看得见摸得着的奖章,直观地证明了获得者的胜利。而且与无实体的情感奖励相比,它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拼搏的印象,并满足学生的虚荣心。无论是情感奖励还是物质奖励,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过,在教学中引入奖励机制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平衡,要时刻谨记奖励只是手段,奖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品格教育的目标,在奖励过程中要注意别让学生养成功利主义的坏习惯。
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品格教育手段的探索,文中总结出了其中几种可行的策略方法,但是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某些教师对品格教育的重视不足、对待教学任务敷衍了事的事情。由于课程相对简单浅显,即使不费心思也能轻松完成教育目标,于是部分教师对待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态度也很轻视,不重视课前备课和课后延展,讲课时也只停留在粗浅表面,最终导致学生不用心,知识无法真正渗透内心等问题。要想避免这一问题,就要扭转部分教师心中品格教育无用的错误论调,重新正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就是要从教师做起。
参考文献:
[1]姜明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读与写,2022(31):61-63.
[2]陈木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5):745.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品格教育;教育策略
品格是立人的基础,也是由后天的教育、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小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肩负着为今后的学习与人生打下基础的责任,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成长阶段。为了让小学生培养出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时,教师既要结合课本与现实、深入浅出地讲授内容;也要与家长保持联络、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入课堂奖励机制等。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将课堂上的品格教育成果通过生活实践加以巩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巩固记忆,将理论与生活情景相结合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尚不成熟,为了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记住教学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四节上学路上的内容时,书本上用顺口溜的形式向学生们传达出了“要遵守交通规则”、“过人行道的规则”等社会常识,可是对才刚入学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虽然知道要红灯停绿灯行,但因为还无法深刻理解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如交通规则制定的缘由——单纯将规则告诉他们并不能让他们真正记住,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为了让他们能够在触发关键词后将其回忆起来,就应该要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比如讲因闯红灯而导致错误后果的故事,或是制作红绿灯灯柱、斑马线、车辆等手工教学道具,让学生模拟过马路时可能遭遇的情景,让学生能更直观地对比遵守规则与违反规则时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从而让他们产生对违规的畏惧。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首要的是让他们理解教师的用心,这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手法的另一个优势。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进行思考,通过不同情境和角色的扮演,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其背后的道理,这比单纯地把知识硬塞进脑子里更富有效率,而在面对相似的现实场景时,还能让学生凭借模拟经验更快速地做出应对,让身心更加成长。
二、与家长保持联络,形成互动交流网
品格教育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程,其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和家庭、父母也有显著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保持联络,既能让教师同步掌握学生课后的学业水平和心理状态,也能让家长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延伸至课后,按照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说是双赢的策略。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学习中,就适合让家长通过各种亲人间的互动,展现亲人间的温情与孝顺,又或是让家长巧妙引导,让孩子们参与家务,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最光荣等道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实现品格教育的目的,教师与家长间的联系就不能只是浅显的、表面的,教师不能够隐瞒、谎报学生的真实情况,反之亦然。双方应该同时抱有强烈的让学生成长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关心爱护学生。同时,家长也要尊重教师的教学计划,只要没有出现原则性的疑问,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教师的专业性,对待教师布置下来的需要自己花费时间心力参与的任务也要务必重视。优秀德行的培养绝非朝夕所能成,唯有让教师与家长构建良好的信赖关系,共同施力,才能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处理,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
三、加入奖励机制,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小学生多是跳脱好动的,他们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要想尽可能地让他们保持注意力,教师可以加入奖励机制,通过情感与物质的双重奖励,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习惯、强化课堂管理等多重效果。首先是情感奖励,顾名思义,是以激发情绪价值为主的精神上的奖励,包含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其次是物质奖励,即赠送拥有实体价值物品的奖励方式,相较物质奖励来说,情感奖励的运用范围和优势要更大,这是因为任何人都需要肯定,而且比起可以被价格规定的物品,无价的心意更加宝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的内容时,让学生体验合作游戏的时候,由教师肯定他们在游戏中的付出,并赞扬胜负结果,足以让学生对自身能力产生自信的同时起到活跃气氛的效果。但若是以此全盘否定物质奖励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物质奖励的优点在于它足够直接,它就像看得见摸得着的奖章,直观地证明了获得者的胜利。而且与无实体的情感奖励相比,它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拼搏的印象,并满足学生的虚荣心。无论是情感奖励还是物质奖励,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过,在教学中引入奖励机制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平衡,要时刻谨记奖励只是手段,奖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品格教育的目标,在奖励过程中要注意别让学生养成功利主义的坏习惯。
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品格教育手段的探索,文中总结出了其中几种可行的策略方法,但是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某些教师对品格教育的重视不足、对待教学任务敷衍了事的事情。由于课程相对简单浅显,即使不费心思也能轻松完成教育目标,于是部分教师对待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态度也很轻视,不重视课前备课和课后延展,讲课时也只停留在粗浅表面,最终导致学生不用心,知识无法真正渗透内心等问题。要想避免这一问题,就要扭转部分教师心中品格教育无用的错误论调,重新正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就是要从教师做起。
参考文献:
[1]姜明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读与写,2022(31):61-63.
[2]陈木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5):745.
- 【发布时间】2023/6/7 12:15:38
- 【点击频次】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