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选用合理的、优良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化作业设计,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作业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但是,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错误地使用了这一教学形式,重复预留问题,统一预留问题等,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压抑了学生的消极情绪,让作业丧失了其应有的功效,本文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核心素养;作业设计;有效;方法
作业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是对课题知识的延伸和补充,通过作业可以起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复习的作用,同时通过作业亦可以实现对问题拓展和延伸,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形成,都与作业这一教学活动密不可分。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业教学模式的作用,使其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工具,达到既“减负”又“增质”呢?下面我就简要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作业设计要新鲜化,形式多样、灵活
作业的预留需符合教学大纲以及课堂教学目标,不应该随便取材,为完成而完成,作业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作业设计形式更应该新鲜化,要灵活多变,切莫成为机械工具,有研究表明,机械重复的联系,虽说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学生也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其中,不利于数学思维灵活性和拓展性的培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潜心研究作业习题类型,精挑细选,实现作业形式开放性与探究性相结合;顺向和逆向相结合;分化与同化相结合;类比于对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交叉运用,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要人性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一个维护和推动某项任务继续下去的源泉和动力,是人积极探索失误的认识倾向,虽说是非智力因素,但是在人的治理活动中这些因素却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影响人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所使用任何教学方式或设置的任何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学生这一教学主体,所以主体感受也是教师所应该及时给予关注的教学部分,每次课教师会布置相应的练习题作为作业,但是这些作业往往教师没有经过认真挑选,随意性较大,难免出现机械性重复作业,这就会导致学生因练习时间长,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明显,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对学生能力给予正确的判断,转变学生态度,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尽量使作业内容人性化,并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作业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作业布置要精炼化,重“质”不重“量”
虽说量变引起质变,但在布置作业方面能否“有效”形成质变,并不完全取决于作业布置的数量。过于依赖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是错误的做法,并且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开始主观上抵抗课后作业,使得课后作业效果降低。要改变这一点,首先,作为数学教师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并能够从主观上主动设计选择题目,布置数学作业要有质量,要精挑细选,选择具有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题目,摒弃传统教学中熟能生巧的错误观念,避免布置大量重复的习题,选择的作业题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所选题目要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巩固性、层次性,所选题目内容要从学生实际能力情况出发,从课本或课外习题中精心挑选出一些适合本班学生的作业内容,利用学生独特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具有方法新颖、思维有趣、时代感鲜明的题目来进行课后作业布置。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注重运用新课改实践成果
小学数学是落实质素教育的重要平台,担当着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任务。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有作用,达成课堂有效目标,要把新课改推进中取得的新理念、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么大量讲解例题、公式、考试题,要么让学生背公式、定义、概念,做大量的训练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感受到了其在人类的发展与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故而对其进行了再认识。如何让数学教学重拾浓厚的教学教改氛围,能象其他考试科目一样,成为我们着力研究的实践科目,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进一步努力。作为一个实践新课改的老师,我要依据新课标理念为指南,把新课改实践成果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应加强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例如:让同学们用不同的画面在教室的墙壁的正方形框中表示几何图案。师生共同创作欣赏评论,很是投入,其乐无穷。我竭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发展自身探究与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同学们情绪高涨,思路各异,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子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在用绳子和铅笔画圆时,中间的学生按住绳子,其余同学用接力的方法把圆画完整,还有的转不动笔就干脆转本子。实践中,我们可以把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产生强烈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内驱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发挥主体作用。
(三)聚焦核心素养,整合作业内容
众所周知,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教学的前置准备或后置延续。作业不是简单地布置,更不是机械重复的训练,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原创、选择、组合和优化设计。当前,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要么不布置,要么就布置大量题目、试卷(课时卷、单元卷),质量低,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缺乏研究,很少对症下药,低效少趣,随意性大。老师在作业的布置上,通常是单打独斗,缺乏沟通协调。更有甚者,还有惩罚性作业和无效作业。作业成了老师家长压制学生的武器和手段。至于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的作业,更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五花八门,管你适合不适合。海量作业的布置,学生苦不堪言,多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久而久之,便走上了厌学之路。作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颇有研究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不管是老师个人原创的,还是选择组合其他资料的,我以为应适量,不宜多,应精准典型,务实有效,力争高效有趣,不超《课程标准》,贴近教材,贴近学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生活。不同的课型,作业也不同。我们应坚决杜绝重复性作业和惩罚性作业。即使重要的知识技能需要反复练,也不要机械重复,可变换作业的角度和方式,力争让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老师设计作业,心中应有班级全体学生,既考虑共性,也应考虑个性;既考虑全体,也要考虑个体差异,还应考虑时间。也就是说,要尊重差异,设计分层作业,使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作业设计,要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当前,要缩减纸笔作业,适量增加口头作业、实践性作业和操作性作业等。所以,教师应结合所授内容,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计出形式多样的作业,“殊途也能同归”。可以设置综合自习以满足学生自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教师要通过作业之一有效形式,随时掌握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作业设计形式和内容,以便充分发挥作业这一教学形式,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行为特点、思维方式、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角发生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作业设置的有效性,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遗余力地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作业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忠玲;;小学数学在核心素养教育下的革新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年05期.
[2]沈锦荣;;浅谈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若干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4(2).
[3]魏玉玉,高丽;;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设计的原则[J].中华少年,2016(12).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核心素养;作业设计;有效;方法
作业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是对课题知识的延伸和补充,通过作业可以起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复习的作用,同时通过作业亦可以实现对问题拓展和延伸,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形成,都与作业这一教学活动密不可分。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业教学模式的作用,使其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工具,达到既“减负”又“增质”呢?下面我就简要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作业设计要新鲜化,形式多样、灵活
作业的预留需符合教学大纲以及课堂教学目标,不应该随便取材,为完成而完成,作业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作业设计形式更应该新鲜化,要灵活多变,切莫成为机械工具,有研究表明,机械重复的联系,虽说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学生也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其中,不利于数学思维灵活性和拓展性的培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潜心研究作业习题类型,精挑细选,实现作业形式开放性与探究性相结合;顺向和逆向相结合;分化与同化相结合;类比于对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交叉运用,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要人性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一个维护和推动某项任务继续下去的源泉和动力,是人积极探索失误的认识倾向,虽说是非智力因素,但是在人的治理活动中这些因素却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影响人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所使用任何教学方式或设置的任何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学生这一教学主体,所以主体感受也是教师所应该及时给予关注的教学部分,每次课教师会布置相应的练习题作为作业,但是这些作业往往教师没有经过认真挑选,随意性较大,难免出现机械性重复作业,这就会导致学生因练习时间长,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明显,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对学生能力给予正确的判断,转变学生态度,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尽量使作业内容人性化,并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作业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作业布置要精炼化,重“质”不重“量”
虽说量变引起质变,但在布置作业方面能否“有效”形成质变,并不完全取决于作业布置的数量。过于依赖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是错误的做法,并且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开始主观上抵抗课后作业,使得课后作业效果降低。要改变这一点,首先,作为数学教师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并能够从主观上主动设计选择题目,布置数学作业要有质量,要精挑细选,选择具有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题目,摒弃传统教学中熟能生巧的错误观念,避免布置大量重复的习题,选择的作业题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所选题目要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巩固性、层次性,所选题目内容要从学生实际能力情况出发,从课本或课外习题中精心挑选出一些适合本班学生的作业内容,利用学生独特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具有方法新颖、思维有趣、时代感鲜明的题目来进行课后作业布置。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注重运用新课改实践成果
小学数学是落实质素教育的重要平台,担当着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任务。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有作用,达成课堂有效目标,要把新课改推进中取得的新理念、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么大量讲解例题、公式、考试题,要么让学生背公式、定义、概念,做大量的训练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感受到了其在人类的发展与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故而对其进行了再认识。如何让数学教学重拾浓厚的教学教改氛围,能象其他考试科目一样,成为我们着力研究的实践科目,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进一步努力。作为一个实践新课改的老师,我要依据新课标理念为指南,把新课改实践成果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应加强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例如:让同学们用不同的画面在教室的墙壁的正方形框中表示几何图案。师生共同创作欣赏评论,很是投入,其乐无穷。我竭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发展自身探究与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同学们情绪高涨,思路各异,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子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在用绳子和铅笔画圆时,中间的学生按住绳子,其余同学用接力的方法把圆画完整,还有的转不动笔就干脆转本子。实践中,我们可以把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产生强烈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内驱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发挥主体作用。
(三)聚焦核心素养,整合作业内容
众所周知,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教学的前置准备或后置延续。作业不是简单地布置,更不是机械重复的训练,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原创、选择、组合和优化设计。当前,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要么不布置,要么就布置大量题目、试卷(课时卷、单元卷),质量低,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缺乏研究,很少对症下药,低效少趣,随意性大。老师在作业的布置上,通常是单打独斗,缺乏沟通协调。更有甚者,还有惩罚性作业和无效作业。作业成了老师家长压制学生的武器和手段。至于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的作业,更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五花八门,管你适合不适合。海量作业的布置,学生苦不堪言,多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久而久之,便走上了厌学之路。作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颇有研究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不管是老师个人原创的,还是选择组合其他资料的,我以为应适量,不宜多,应精准典型,务实有效,力争高效有趣,不超《课程标准》,贴近教材,贴近学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生活。不同的课型,作业也不同。我们应坚决杜绝重复性作业和惩罚性作业。即使重要的知识技能需要反复练,也不要机械重复,可变换作业的角度和方式,力争让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老师设计作业,心中应有班级全体学生,既考虑共性,也应考虑个性;既考虑全体,也要考虑个体差异,还应考虑时间。也就是说,要尊重差异,设计分层作业,使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作业设计,要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当前,要缩减纸笔作业,适量增加口头作业、实践性作业和操作性作业等。所以,教师应结合所授内容,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计出形式多样的作业,“殊途也能同归”。可以设置综合自习以满足学生自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教师要通过作业之一有效形式,随时掌握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作业设计形式和内容,以便充分发挥作业这一教学形式,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行为特点、思维方式、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角发生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作业设置的有效性,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遗余力地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作业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忠玲;;小学数学在核心素养教育下的革新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年05期.
[2]沈锦荣;;浅谈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若干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4(2).
[3]魏玉玉,高丽;;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设计的原则[J].中华少年,2016(12).
- 【发布时间】2023/6/7 12:19:40
- 【点击频次】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