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如何导入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要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持久的兴趣和求知欲”。要达到此目的,我认为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是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下面,我就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导入谈几点看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设置悬念,既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成的紧迫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急迫地希望知道结果的状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设计实验,提问设疑
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而且也是激发其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新颖、生动的实验并合理设疑,能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例如:讲《磁铁玩具》一课时,要探究磁铁的特点。一上课老师就设疑,“你们玩过小猫钓鱼吗?认识磁铁、知道磁铁的特点吗?师:先让各组同学玩一玩“小猫钓鱼”玩具感受一下。玩后,让学生交流玩磁铁玩具时观察到的现象;再引出玩具上的一种特别物体——磁铁,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然后采取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用实物呈现出不同的材料:钥匙、刀片、曲别针、曲尺、裁纸刀、橡皮、纸条、纽扣、铁钉、大头针、铁夹等。让学生取一块磁铁试一试,看有什么发现。实验结果发现能被磁铁吸得住的有:刀片、曲别针、裁纸刀、铁钉、大头针、铁夹;吸不住的有:曲尺、纸条、纽扣、铝钥匙等。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磁铁能吸铁的特点”这样的结论。通过设计这样的实验,能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教与学“合拍”。
2、联系实际,提问设疑
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并产生急于获得知识的兴趣。如讲《食物的营养》一课,教师上课提出:“你们吃过馒头、瘦肉、鸡蛋、花生等食物,你们知道这些食物中的营养以及这些食物对身体起到什么作用吗?”这样的设疑,学生都想急于了解知识,获取知识。通过老师实物实验,学生既精神集中,又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瘦肉、熟鸡蛋用火烧,有烧头发味,师于是告诉学生,这两种食物含较多蛋白质,同时告诉学生这两种食物是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肥肉、花生在白色纸上按压,留下明显的油迹,是含有脂肪的食物,可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米饭、馒头、土豆,滴碘酒后变蓝,是含有淀粉的食物,可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萝卜、辣椒等按压有水分,是含有维生素的食物。老师联系实际巧妙的设疑,能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的展开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既能使学生以愉快而急切的心情获取知识,又能很快地进入课堂,起到了很好地进入角色的作用。
二、以旧拓新,导入新课
科学课教材有其内在逻辑系统及各分课间的有机联系,因此用旧知识建立新概念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考虑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1、复习导入法
新课一开始,先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老师给以启发点拨,引伸出新知识。例如:讲《设计一日食谱》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指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可以使我们从食物中获得全面营养。这一方面告诉学生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提醒学生反思:我们一日三餐能否做到营养全面合理?怎样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才能使自己从食物中获得全面合理的营养?学生在脑海里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自然就会产生需要探究的问题,这时老师提出:怎样设计一日食谱呢?学生会很快想到上节课学到的《食物的营养》一课的知识。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指点迷津,把学生求知的主动性诱发出来,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讲授新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类比导入法
科学课教学中,用类比推理方法引入新课,也是以旧拓新的一种常用方法。例如:上《水位为什么会升高》一课时,此课与《烧开水》一课类比,得出:水烧开后,因为热胀冷缩的道理。物体受热时体积变大,遇冷时体积缩小。水烧开了,体积变大了,水位也随之升高了。
运用类比引入新课,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知识发展和迁移的目的。
三、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上课开始用3~5分钟,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趣味性活动,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和学习新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闲聊”导入法
科学课一般安排在上午第三节和下午二、三节课,刚上课时,由于刚上完另一门课程和课间休息,学生们此时大脑皮层上的思维兴奋点,往往不在与课本相关的区域。这就需要教师用适时、适当内容的“即兴闲聊”来使学生的情绪逐渐安定下来,使不该兴奋的区域逐渐得到抑制,该兴奋的区域逐渐兴奋起来,这样“即兴闲聊”就为新课讲解起到了稳定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搭桥铺路”的作用。这种方法,比那种靠直接切入正题来“强迫”学生完成这一转变的方法,要有效得多。
一日,我刚走进教室,准备上《怎样使水变清》一课,发现学生正兴高采烈地议论着去外地参观的事,原来上节课他们刚上了有关参观这一章,我灵机一动,改变原来设计的导语,便问:“大家喜欢参观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我说:“那么,这节课我们上科学课,也去参观一番”。学生既惊讶又兴奋。“我们今天参观的目的地是自来水厂。咱们喝到的自来水,经过怎样的净化后,才能饮用?我们今天就去参观参观。”于是,我马上板书新课《怎样使水变清》。这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就由刚上课时的参观,不知不觉地转移到学习正课上来。上课时,学生的思维、心理、情绪都有了准备。
2、设疑导入法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伊始如能恰当地运用设疑,必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如:我在讲《食物从哪里来》一课时,首先讲“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解决吃饭问题尤其重要。如何解决?主要是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你们知道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是谁吗?他的成果怎么样呢?这样设疑,很自然地引入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佩和爱戴之情,对学习本课自然就有了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了解到:袁爷爷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21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当作“第五大发明”人,激发学生从小好好学习、探究科学知识,以后做个袁隆平爷爷式的科学家。
3、电教导入法
利用电教手段,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感觉材料。电教还能超越时空限制,给课堂教学插上翅膀,既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丰富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
在讲《食物的变质》一课时,可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CAI)课件演示:香蕉、饼干、苹果等食物,由好变坏的全过程,让学生看后很快会得出结论:时间放长易坏,气温高易坏,即使食物变质的原因,通过课件演示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学生很快了解到:冷冻、冷藏、烘干或晾晒干、抽成真空、做成罐头食品、用盐腌等几种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短时间内看到长时间的变化过程,又能在短时间内学到很多知识。观察时,学生既认真又仔细。学到的知识,既真实又可信。
总之,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玩性太重,好奇心强,自制力缺乏,注意力不够集中,设计适当的导语或疑问导入新课,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最佳方法,巧用导入法,使学生从新课一开始就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学有所获的目的。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设置悬念,既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成的紧迫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急迫地希望知道结果的状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设计实验,提问设疑
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而且也是激发其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新颖、生动的实验并合理设疑,能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例如:讲《磁铁玩具》一课时,要探究磁铁的特点。一上课老师就设疑,“你们玩过小猫钓鱼吗?认识磁铁、知道磁铁的特点吗?师:先让各组同学玩一玩“小猫钓鱼”玩具感受一下。玩后,让学生交流玩磁铁玩具时观察到的现象;再引出玩具上的一种特别物体——磁铁,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然后采取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用实物呈现出不同的材料:钥匙、刀片、曲别针、曲尺、裁纸刀、橡皮、纸条、纽扣、铁钉、大头针、铁夹等。让学生取一块磁铁试一试,看有什么发现。实验结果发现能被磁铁吸得住的有:刀片、曲别针、裁纸刀、铁钉、大头针、铁夹;吸不住的有:曲尺、纸条、纽扣、铝钥匙等。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磁铁能吸铁的特点”这样的结论。通过设计这样的实验,能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教与学“合拍”。
2、联系实际,提问设疑
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并产生急于获得知识的兴趣。如讲《食物的营养》一课,教师上课提出:“你们吃过馒头、瘦肉、鸡蛋、花生等食物,你们知道这些食物中的营养以及这些食物对身体起到什么作用吗?”这样的设疑,学生都想急于了解知识,获取知识。通过老师实物实验,学生既精神集中,又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瘦肉、熟鸡蛋用火烧,有烧头发味,师于是告诉学生,这两种食物含较多蛋白质,同时告诉学生这两种食物是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肥肉、花生在白色纸上按压,留下明显的油迹,是含有脂肪的食物,可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米饭、馒头、土豆,滴碘酒后变蓝,是含有淀粉的食物,可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萝卜、辣椒等按压有水分,是含有维生素的食物。老师联系实际巧妙的设疑,能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的展开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既能使学生以愉快而急切的心情获取知识,又能很快地进入课堂,起到了很好地进入角色的作用。
二、以旧拓新,导入新课
科学课教材有其内在逻辑系统及各分课间的有机联系,因此用旧知识建立新概念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考虑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1、复习导入法
新课一开始,先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老师给以启发点拨,引伸出新知识。例如:讲《设计一日食谱》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指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可以使我们从食物中获得全面营养。这一方面告诉学生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提醒学生反思:我们一日三餐能否做到营养全面合理?怎样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才能使自己从食物中获得全面合理的营养?学生在脑海里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自然就会产生需要探究的问题,这时老师提出:怎样设计一日食谱呢?学生会很快想到上节课学到的《食物的营养》一课的知识。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指点迷津,把学生求知的主动性诱发出来,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讲授新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类比导入法
科学课教学中,用类比推理方法引入新课,也是以旧拓新的一种常用方法。例如:上《水位为什么会升高》一课时,此课与《烧开水》一课类比,得出:水烧开后,因为热胀冷缩的道理。物体受热时体积变大,遇冷时体积缩小。水烧开了,体积变大了,水位也随之升高了。
运用类比引入新课,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知识发展和迁移的目的。
三、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上课开始用3~5分钟,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趣味性活动,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和学习新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闲聊”导入法
科学课一般安排在上午第三节和下午二、三节课,刚上课时,由于刚上完另一门课程和课间休息,学生们此时大脑皮层上的思维兴奋点,往往不在与课本相关的区域。这就需要教师用适时、适当内容的“即兴闲聊”来使学生的情绪逐渐安定下来,使不该兴奋的区域逐渐得到抑制,该兴奋的区域逐渐兴奋起来,这样“即兴闲聊”就为新课讲解起到了稳定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搭桥铺路”的作用。这种方法,比那种靠直接切入正题来“强迫”学生完成这一转变的方法,要有效得多。
一日,我刚走进教室,准备上《怎样使水变清》一课,发现学生正兴高采烈地议论着去外地参观的事,原来上节课他们刚上了有关参观这一章,我灵机一动,改变原来设计的导语,便问:“大家喜欢参观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我说:“那么,这节课我们上科学课,也去参观一番”。学生既惊讶又兴奋。“我们今天参观的目的地是自来水厂。咱们喝到的自来水,经过怎样的净化后,才能饮用?我们今天就去参观参观。”于是,我马上板书新课《怎样使水变清》。这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就由刚上课时的参观,不知不觉地转移到学习正课上来。上课时,学生的思维、心理、情绪都有了准备。
2、设疑导入法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伊始如能恰当地运用设疑,必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如:我在讲《食物从哪里来》一课时,首先讲“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解决吃饭问题尤其重要。如何解决?主要是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你们知道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是谁吗?他的成果怎么样呢?这样设疑,很自然地引入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佩和爱戴之情,对学习本课自然就有了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了解到:袁爷爷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21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当作“第五大发明”人,激发学生从小好好学习、探究科学知识,以后做个袁隆平爷爷式的科学家。
3、电教导入法
利用电教手段,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感觉材料。电教还能超越时空限制,给课堂教学插上翅膀,既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丰富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
在讲《食物的变质》一课时,可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CAI)课件演示:香蕉、饼干、苹果等食物,由好变坏的全过程,让学生看后很快会得出结论:时间放长易坏,气温高易坏,即使食物变质的原因,通过课件演示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学生很快了解到:冷冻、冷藏、烘干或晾晒干、抽成真空、做成罐头食品、用盐腌等几种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短时间内看到长时间的变化过程,又能在短时间内学到很多知识。观察时,学生既认真又仔细。学到的知识,既真实又可信。
总之,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玩性太重,好奇心强,自制力缺乏,注意力不够集中,设计适当的导语或疑问导入新课,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最佳方法,巧用导入法,使学生从新课一开始就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学有所获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23/6/7 12:21:27
- 【点击频次】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