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应用题在小学数学应试内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而科学的掌握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因此,加强学生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学习是该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也是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操作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尤为重要。但是,多年以来,学生都反映应用题难做,小学数学老师也都认为应用题最难教。“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在这一难题上多加钻研,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能力;实践;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之风吹向祖国大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很多课程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获了不少建设性的成果。但是,多年以来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在给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借鉴作用的同时,也让比较老旧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很多小学数学老师的头脑中,以至于到今天,很多数学老师仍然延续过去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质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一直提不上去。笔者在自己教授小学数学应用题课程时,也曾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该怎么教才能出成果这个问题进行过深深地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出了以下几条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审清题意,提炼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
小学数学应用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大大凝练于生活实际。相对而言,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正处在发展发育阶段,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应用题的思维和分析。因此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理解应用题题意上往往会有困难。对此,教师可开始引领学生整体读完应用题,审清题意,引导学生采用“缩写”和“改写”的方法帮助理解数学应用题。“缩写”可以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等条件从应用题中提炼出来,使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已知条件“水落石出”。这一过程类似作文教学的审题,只不过是将那些从应用题中提炼出来的已知条件重新构建一番,使应用题简单易懂,数量关系明朗清晰。而“改写”过程则进一步把应用题语句的生活实际化叙述改写成更为贴近小学四则运算意义的数学表达式。显而易见,这样的一个教学训练过程,能使小学生结合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掌握应用题审题步骤,继而进一步自然养成良好的数学认知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路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困难,原因就在于没有运用有效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题型以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和汇总,加以指导,让学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解题思路与体系。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有时会出现思维定势,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变思路,让学生跳出思维的框框,打破思维定式,找到解题的思路。如:“小明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成绩为76分,而当科学成绩公布之后,他的平均成绩增加了3分,求小明的科学成绩为多少?”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假设小明的科学成绩也是76分,那么四门学科的平均成绩还是76分,而实际上平均成绩为79分,多出的3分应该分给每一科,即12分,所以,解题的思路就清晰了,76+12=88,这样小明的科学成绩为88分,很容易就计算出来了。学习完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整理出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以及各种可能的解题方法,教师也要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此外,小学数学教师更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路,让小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于教学中遇到的应用题要做到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一要让学生从已知条件人手进行解题,第二要让学生从问题人手解题。再如:“服装店有衣服24件,一共有8个可以放置6件衣服的展架,问平均每个展架上有多少件衣服?”对于这样一道题目,其已知条件是24件衣服,8个展架,每个展架可放6件衣服,从已知条件的角度出发,可以知道这是求展架上如何放置衣服的问题,而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就是求平均数的问题,在掌握了已知条件以及问题的前提下,学生计算就会将已知条件作为基础,将问题作为目标,这样解数学应用题并不会有多难。只是小学生不能掌握方法和思路所以感觉很困难。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将解题的策略进行传授,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解题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再进行应用题的解答时就会感到豁然开朗了。
三、注重策略多样化,以便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应当注重多样化策略的有效应用,由于现实世界是千姿百态的,因此应用题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工具其内容也应当是多样性的。例如,在人们生活中当其遇到问题时很少会试图通过表格、图形等形式进行解决,因此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客观看待应用题中的表格与图形,可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更为直接地看出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且应当将应用题教学的重心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上,在这一过程中多样化策略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其明确指出了:“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呈现方法,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突破小学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并且注重多样化策略的有效应用。
总之,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教学重难点。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必须十分灵活,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教师要全面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今后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保英.对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文渊(高中版), 2019,000(006):164-164.
[2]黄文.理念蕴藏于课堂——对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中外交流,2019,026(038):303.
[3]吴乐乐,柏杨,吴龙龙.中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00(003):48-50.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能力;实践;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之风吹向祖国大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很多课程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获了不少建设性的成果。但是,多年以来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在给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借鉴作用的同时,也让比较老旧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很多小学数学老师的头脑中,以至于到今天,很多数学老师仍然延续过去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质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一直提不上去。笔者在自己教授小学数学应用题课程时,也曾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该怎么教才能出成果这个问题进行过深深地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出了以下几条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审清题意,提炼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
小学数学应用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大大凝练于生活实际。相对而言,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正处在发展发育阶段,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应用题的思维和分析。因此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理解应用题题意上往往会有困难。对此,教师可开始引领学生整体读完应用题,审清题意,引导学生采用“缩写”和“改写”的方法帮助理解数学应用题。“缩写”可以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等条件从应用题中提炼出来,使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已知条件“水落石出”。这一过程类似作文教学的审题,只不过是将那些从应用题中提炼出来的已知条件重新构建一番,使应用题简单易懂,数量关系明朗清晰。而“改写”过程则进一步把应用题语句的生活实际化叙述改写成更为贴近小学四则运算意义的数学表达式。显而易见,这样的一个教学训练过程,能使小学生结合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掌握应用题审题步骤,继而进一步自然养成良好的数学认知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路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困难,原因就在于没有运用有效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题型以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和汇总,加以指导,让学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解题思路与体系。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有时会出现思维定势,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变思路,让学生跳出思维的框框,打破思维定式,找到解题的思路。如:“小明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成绩为76分,而当科学成绩公布之后,他的平均成绩增加了3分,求小明的科学成绩为多少?”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假设小明的科学成绩也是76分,那么四门学科的平均成绩还是76分,而实际上平均成绩为79分,多出的3分应该分给每一科,即12分,所以,解题的思路就清晰了,76+12=88,这样小明的科学成绩为88分,很容易就计算出来了。学习完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整理出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以及各种可能的解题方法,教师也要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此外,小学数学教师更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路,让小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于教学中遇到的应用题要做到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一要让学生从已知条件人手进行解题,第二要让学生从问题人手解题。再如:“服装店有衣服24件,一共有8个可以放置6件衣服的展架,问平均每个展架上有多少件衣服?”对于这样一道题目,其已知条件是24件衣服,8个展架,每个展架可放6件衣服,从已知条件的角度出发,可以知道这是求展架上如何放置衣服的问题,而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就是求平均数的问题,在掌握了已知条件以及问题的前提下,学生计算就会将已知条件作为基础,将问题作为目标,这样解数学应用题并不会有多难。只是小学生不能掌握方法和思路所以感觉很困难。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将解题的策略进行传授,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解题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再进行应用题的解答时就会感到豁然开朗了。
三、注重策略多样化,以便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应当注重多样化策略的有效应用,由于现实世界是千姿百态的,因此应用题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工具其内容也应当是多样性的。例如,在人们生活中当其遇到问题时很少会试图通过表格、图形等形式进行解决,因此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客观看待应用题中的表格与图形,可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更为直接地看出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且应当将应用题教学的重心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上,在这一过程中多样化策略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其明确指出了:“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呈现方法,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突破小学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并且注重多样化策略的有效应用。
总之,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教学重难点。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必须十分灵活,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教师要全面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今后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保英.对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文渊(高中版), 2019,000(006):164-164.
[2]黄文.理念蕴藏于课堂——对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中外交流,2019,026(038):303.
[3]吴乐乐,柏杨,吴龙龙.中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00(003):48-50.
- 【发布时间】2023/8/5 12:04:53
- 【点击频次】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