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陈兴业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其所起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课堂有机组成体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其中所其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历程的生成过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出现教师所史料未及的插叙,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并将其有效地放大,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在导语索引、课堂争论、疑问、错误、意外中,抓住契机,在无心插柳中柳成荫,迸发活力,相信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然生成;焕发活力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群体,他们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需要活力,活力是教学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不停地闪烁着,是拿起,还是放下,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缺少活力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有活力的感受,就是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偷悦之感。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活力的展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点石成金,迸发活力呢?浅谈几点看法:
  一、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重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教学方法,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学生需要养成浪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很多的阅读时间,所以在学习新的课文前,教师要提醒学生进行预习,并提前为学生指出阅速的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良好的预习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预习的阅读习惯,在预习之后,再在课堂中进行课文的阅读赏析,就会更具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更快得到提高。其次,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学生还要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够使阅读达到最大的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随时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灵感与共鸣记录下来,遇到好的句子,也可以摘抄下来,在之后细细品读。同时,对于作品的品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一部好的作品,人们都能够从中品读出很多内涵,如果阅读方向过于片面,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展开,而多方面赏析,就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发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对阅读课堂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变成自己的兴趣,以兴趣为基础,才能高效学习: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了良好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学生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同时是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这样,多方面有效措施的采取,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 【发布时间】2023/8/5 12:06:31
  • 【点击频次】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