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实验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效果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双减政策相关工作的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再度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做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上就不得不做出改变,向课堂要质量,带着学生们动起来。传统的教学中,有些是教师在讲学生被动地听,或者是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再做一些简单的讨论和训练。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不够充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内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条横幅“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过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生动地强调了在学习方法中“做”的重要性,这也很符合初中生好动的特性。
一、课堂中的实验探究
物理是从观察和实验探究中建立而起的学科,可见“做”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观察和实验探究不仅仅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经验设计一些实验,并利用这些设计进行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到物理知识之外,还自然而然的提升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此,我在电学教学时,特地设计了这样一堂电学入门课,引领学生进入电学之门。在课堂上我积极营造出一种自由、宽容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主探究,比如:我带着我的实验器材一走进课堂,先将我的灯泡小盲盒点亮,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如何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请小组内讨论并给出你们的方案,设计出来了就举手示意,到我这里领取你们需要的工具,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完美”,在学生毫无电学基础的情况下,一切设计都是来源于生活,班里几个调皮的学生都在跃跃欲试,且第一个完成他们的设计,威风凛凛跑地到我这里将他们的方案展现出来,并领取了几根导线、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个灯座,其他小组看到他们小组都想出方案了也有些着急了,有急着讨论的,有急着翻书的,也有几个按耐不住去第一个小组那里打探军情的,整个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最后每一个小组都领了“工具”动起来了,当然肯定是第一个领器材的小组最先点亮小灯泡,小组成员们都开心的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动作慢的那些小组都投过去羡慕的眼光并加快自己的动作!在其他小组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去验收第一小组的成果。首先我赞赏了他们,动作很快,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检查的时候发现他们电池的正负极是用手将电线按在上面的,我让按住线的那位同学松手,小灯泡一下就熄灭!我说:“一直用手这么按着,这得多累呀,这样还不够完美,”,有位同学立马就说:“那不简单,用透明胶粘住就行了”,我给了他个赞赏的目光说“你们可以试试”,接着他们又进行他们的升级改造,我也去验收了其他小组的成果!他们小组粘好了之后又捧着他们的成果到我面前邀功,我故意用手扯了一下电线,他们还一脸紧张的看着我,生怕我破坏他们的成果,我又问了他们一句:“那我要是想关灯呢?”他们一脸无奈的看着我说“您不是说点亮灯泡就能赢了吗?”我说:“难道你们家的灯是一直开着的?那得多浪费电呀!”这次他们开始警惕了,先去翻了书,重新设计他们的方案,再次过来领取了开关回去,重新连接成功了。最后我就将本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个铺开,引导学生知道他们现在连接的成功的这个圈圈叫电路,那么一个完整的电路应由哪些部分组成?他们在电路中各起什么作用?通过问题导向一步步引导学生画出他们的电路实物简图并标上各个装置的名称和作用,接着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的不足之处,根据自己刚才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并结合课本归纳出电路的种类。我还记得下课的时候,班里最调皮捣蛋又爱睡觉的学生追着到办公室来跟我说“老师,这节课太好玩了,我都学会了,不信你考考我,老师你以后都这样上课多好呀!”。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轻松快乐又有趣的,学生们看到实物,摸到实物的冲击感,是你很难想象得到的,我认为这种由学生主动引发的探究、出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对大脑的冲击比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我预先准备好的问题引导、实验要求、探究得出结论来的强烈很多。这样的课堂没有预先设定的条条框框而是让学生自主自发的实践探究,主动查阅资料,并允许学生犯错,挖掘出学生头脑中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这些都是我要积累的教学资源,它不仅仅为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提供了难得的教学契机,还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是真的在思考和主动学习,没有什么比主动期待,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一个领域来的印象更深刻,同时它对后面课程的教学也很有价值。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无疑会碰到很多困难,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求知中,能不能积极提出问题,对教学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加注意的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而不是教师讲学生练,只求分数而忽略学生的长远能力的培养。
二、课后的实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作业是评价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反映课程设计的是否到位完善,也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知识的把控情况,是学生二次重建新知识架构的重要途径,可见作业设计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生搬硬套,而是要帮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二次整理巩固知识结构,能够自如地应用、迁移和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所以我在作业设计中即遵循教材编写课时学习内容的思维建立过程,从学习知识点的先后顺序构建作业的框架,又立足于学生长远能力的培养,从课本出发,关注过程、重视方法、体现应用,设计适当开放性的作业,这里我从“做”这个方面入手,充分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过程性分析能力,使得课堂得以延伸。比如,我抓住学生对于灯泡的这个兴趣点,针对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再设计,在这节课的课后布置适当的书面作业和一个动手实操作业,动手实操作业是“如何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个灯泡”,为下节课学习串并联电路学习埋下伏笔,到了下节课让同学们分享他们的作品,并分析其工作原理,而教师只做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解疑答惑,一步步将他们进入电学的神秘之门,促进他们思维的提升,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
教育是老师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前提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如果失去自信,那谈何学习,谈何成功。不管是课堂中还是课后,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应该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怎样先“做”了再说,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不冲一冲怎么知道有没有机会,机会永远是留给有自信有能力有准备的人。
一、课堂中的实验探究
物理是从观察和实验探究中建立而起的学科,可见“做”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观察和实验探究不仅仅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经验设计一些实验,并利用这些设计进行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到物理知识之外,还自然而然的提升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此,我在电学教学时,特地设计了这样一堂电学入门课,引领学生进入电学之门。在课堂上我积极营造出一种自由、宽容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主探究,比如:我带着我的实验器材一走进课堂,先将我的灯泡小盲盒点亮,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如何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请小组内讨论并给出你们的方案,设计出来了就举手示意,到我这里领取你们需要的工具,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完美”,在学生毫无电学基础的情况下,一切设计都是来源于生活,班里几个调皮的学生都在跃跃欲试,且第一个完成他们的设计,威风凛凛跑地到我这里将他们的方案展现出来,并领取了几根导线、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个灯座,其他小组看到他们小组都想出方案了也有些着急了,有急着讨论的,有急着翻书的,也有几个按耐不住去第一个小组那里打探军情的,整个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最后每一个小组都领了“工具”动起来了,当然肯定是第一个领器材的小组最先点亮小灯泡,小组成员们都开心的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动作慢的那些小组都投过去羡慕的眼光并加快自己的动作!在其他小组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去验收第一小组的成果。首先我赞赏了他们,动作很快,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检查的时候发现他们电池的正负极是用手将电线按在上面的,我让按住线的那位同学松手,小灯泡一下就熄灭!我说:“一直用手这么按着,这得多累呀,这样还不够完美,”,有位同学立马就说:“那不简单,用透明胶粘住就行了”,我给了他个赞赏的目光说“你们可以试试”,接着他们又进行他们的升级改造,我也去验收了其他小组的成果!他们小组粘好了之后又捧着他们的成果到我面前邀功,我故意用手扯了一下电线,他们还一脸紧张的看着我,生怕我破坏他们的成果,我又问了他们一句:“那我要是想关灯呢?”他们一脸无奈的看着我说“您不是说点亮灯泡就能赢了吗?”我说:“难道你们家的灯是一直开着的?那得多浪费电呀!”这次他们开始警惕了,先去翻了书,重新设计他们的方案,再次过来领取了开关回去,重新连接成功了。最后我就将本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个铺开,引导学生知道他们现在连接的成功的这个圈圈叫电路,那么一个完整的电路应由哪些部分组成?他们在电路中各起什么作用?通过问题导向一步步引导学生画出他们的电路实物简图并标上各个装置的名称和作用,接着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的不足之处,根据自己刚才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并结合课本归纳出电路的种类。我还记得下课的时候,班里最调皮捣蛋又爱睡觉的学生追着到办公室来跟我说“老师,这节课太好玩了,我都学会了,不信你考考我,老师你以后都这样上课多好呀!”。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轻松快乐又有趣的,学生们看到实物,摸到实物的冲击感,是你很难想象得到的,我认为这种由学生主动引发的探究、出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对大脑的冲击比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我预先准备好的问题引导、实验要求、探究得出结论来的强烈很多。这样的课堂没有预先设定的条条框框而是让学生自主自发的实践探究,主动查阅资料,并允许学生犯错,挖掘出学生头脑中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这些都是我要积累的教学资源,它不仅仅为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提供了难得的教学契机,还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是真的在思考和主动学习,没有什么比主动期待,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一个领域来的印象更深刻,同时它对后面课程的教学也很有价值。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无疑会碰到很多困难,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求知中,能不能积极提出问题,对教学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加注意的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而不是教师讲学生练,只求分数而忽略学生的长远能力的培养。
二、课后的实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作业是评价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反映课程设计的是否到位完善,也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知识的把控情况,是学生二次重建新知识架构的重要途径,可见作业设计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生搬硬套,而是要帮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二次整理巩固知识结构,能够自如地应用、迁移和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所以我在作业设计中即遵循教材编写课时学习内容的思维建立过程,从学习知识点的先后顺序构建作业的框架,又立足于学生长远能力的培养,从课本出发,关注过程、重视方法、体现应用,设计适当开放性的作业,这里我从“做”这个方面入手,充分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过程性分析能力,使得课堂得以延伸。比如,我抓住学生对于灯泡的这个兴趣点,针对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再设计,在这节课的课后布置适当的书面作业和一个动手实操作业,动手实操作业是“如何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个灯泡”,为下节课学习串并联电路学习埋下伏笔,到了下节课让同学们分享他们的作品,并分析其工作原理,而教师只做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解疑答惑,一步步将他们进入电学的神秘之门,促进他们思维的提升,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
教育是老师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前提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如果失去自信,那谈何学习,谈何成功。不管是课堂中还是课后,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应该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怎样先“做”了再说,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不冲一冲怎么知道有没有机会,机会永远是留给有自信有能力有准备的人。
- 【发布时间】2023/8/5 12:06:45
- 【点击频次】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