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 何白菊

【机构】 四川省剑阁县实验学校

【摘要】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阵地。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教师应注意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直观感知;实践操作;空间想象;合作交流;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目标比较重视,并多以活动教学方式进行。但在很多时候教师对教学的效果并不太满意、感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难度,主要是“空间观念”比较抽象,相关内容往往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

一、利用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养观察、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因此,在整个小学阶段,离不开直观教具教学。直观教具包括两个方面:实物直观和言语直观。教师要注重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学生对有关几何图形的数学知识处于懵懂之中,而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生却经常和立体的实物形体打交道,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立体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收集自己熟悉的物品,如魔方、皮球、牙膏盒、保温杯等。课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辨析:这些物体的样子分别是怎样?你能把它们描出来吗?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准确的展示出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等几何图形,并要学生理解不同几何图形各自的特征。

平时的教学中,重点是初步实现从生活实物向几何图形的过渡,学生得经历一个归纳概括的过程,这个过程还需要反复进行,只要出现几何图形,教师就应尽可能的提供实物或几何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实现空间想象。

二、动手操作,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培养思维发展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动手操作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在操作时,手指尖的触觉引起的刺激能迅速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兴奋的前提下,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自己的想象加以验证。操作的顺序性又可以促使语言的条理化,完整化,同时使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玩拼图”、“七巧板”、“观察物体”认识长方体等活动,在拼组的过程中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画图中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表象。另外多让学生制作模型,模型的制作应由简单到复杂。比如: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搭建框架;拆分圆柱、圆锥,对比其中什么在变,增加或减少多少,什么没有变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操作活动。这既有助于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可以多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作一作(制作模型)等。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学具,找两个硬纸板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个硬纸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认识了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由此还可以得出:角还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一个端点旋转而成的,一条射线沿着其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

三、 以学生为依托,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这就是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听过,说过,见过,玩过,做过等经历作为重要的数学资源。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它们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学生一看就能说出来,但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比如“直线”这个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又如严格的几何意义上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非但不能起促进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更为贴切的学习素材,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拓宽几何学习的背景、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四、以经验为起点,让思维更开阔。

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空间观念的理解。数學知识只有运用于生活,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也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凸显其现实价值。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回归生活解释应用的本真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体悟内化,在体悟内化中积累经验,进一步深化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左右》一课时,让学生理解左往往会通过观察两人上下楼梯的图片得出结论,强调面对面时,方向相反。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实践得到的生活体验胜过空洞结论。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教室,或者在自家附近的路上靠右来回走一走,多走几趟,想一想同样都是靠右走,你走的是路的同一边吗?观察一下来来往往的人群,为什么他们都不会碰撞在一起?学生亲身体验后,势必能够顺利理解左右相对性这一教学难点,丰富的生活体验,深化了空间观念。

五、在合作交流中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空间观念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需要合作交流。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合作实验。在集思广益中产生新的思考、建构、完善自己的空间认知结构。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先让同桌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大部分同学用剪、拼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同伴的想法。互相学习、启发。然后再把学生汇报的情况用课件出示。最后追问:“剪拼后的长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呢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合作交中、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总之,几何知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概念。了解其图形,运用其公式、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认知规律。把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

[2]《教育走向生命》

[3]校本教材《生本专辑》。2020秋


  • 【发布时间】2023/8/21 20:01:21
  • 【点击频次】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