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以史为鉴 立德树人 ——基于学科德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探究了以史为鉴,立德树人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基于学科德育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领和社会责任培养,营造良好的历史教育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深刻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心灵与道德品质。
关键词:以史为鉴;立德树人;学科德育;教学策略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历史教育在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和热爱,甚至认为这门学科只是一堆陈旧而无用的文字和知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热爱历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以史为鉴、立德树人的角度,探究基于学科德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寻找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旨在为初中历史教育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以史为鉴,引领学生的认知和思考
以史为鉴,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感悟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内涵。在初中历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让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图像、音频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情境的同时,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例如,在学习“长城”这一历史题材时,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影视剪辑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城历史的演变和意义,引导他们通过反思历史,加深对国家安全和民族精神的认识。
以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关于《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内容为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西晋建立和短暂统一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以及围绕西晋历史事件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和战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视频剪辑、图示和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西晋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相关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和成就,比如与南方八王之乱的斗争等。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历史人物的生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诸葛亮、司马迁等等。我们还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西晋统治下的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西晋短暂统一对中国古代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介绍当时的货币制度、官僚体系、科举制度等,让学生感受到西晋统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历史是一个强调价值和文化传承的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个体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科德育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反思社会现实和自身责任,让他们从小处落实社会责任,提高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时,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资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当时青年学子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奋斗做出的贡献,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内容为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介绍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通过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状况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时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危机和压力。其次,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案例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具体经历,了解当时的主要领导人物和革命进程,激励学生发扬五四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培养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最后,我们可以通过班会、社团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公益事业,落实个体的社会责任。例如,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同时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我修养。
三、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不应只被理解为纯粹的知识,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是能力的培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适当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元思维和创造力的视角来认识历史,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在学习“三国演义”这一历史时期时,我们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团队合作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人物角色和命运的变迁,让他们从故事中发掘历史规律和人性特点,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我们可以采用课本阅读、小组讨论、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维和创造力的探索。首先,在课本阅读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秦朝末年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背景,提高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整体认知。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要求他们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见解,并分别进行主题发言或者辩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在文献研究环节,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自主查找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文献或者学术专著,从不同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提高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最后,在实地考察环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前往当地的历史遗迹或者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通过亲身感受历史遗迹或文物展示,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并能够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比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成长为有道德品质的国家栋梁的重要途径。通过以史为鉴,立德树人,基于学科德育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内涵,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灵和道德品质。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地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张智.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历史德育课堂的构建研究[J].读与写,2021,18(21):23.
[2]张建强.德育渗透,润物无声——初中历史德育教学分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4):221.
关键词:以史为鉴;立德树人;学科德育;教学策略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历史教育在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和热爱,甚至认为这门学科只是一堆陈旧而无用的文字和知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热爱历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以史为鉴、立德树人的角度,探究基于学科德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寻找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旨在为初中历史教育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以史为鉴,引领学生的认知和思考
以史为鉴,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感悟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内涵。在初中历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让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图像、音频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情境的同时,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例如,在学习“长城”这一历史题材时,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影视剪辑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城历史的演变和意义,引导他们通过反思历史,加深对国家安全和民族精神的认识。
以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关于《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内容为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西晋建立和短暂统一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以及围绕西晋历史事件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和战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视频剪辑、图示和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西晋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相关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和成就,比如与南方八王之乱的斗争等。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历史人物的生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诸葛亮、司马迁等等。我们还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西晋统治下的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西晋短暂统一对中国古代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介绍当时的货币制度、官僚体系、科举制度等,让学生感受到西晋统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历史是一个强调价值和文化传承的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个体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科德育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反思社会现实和自身责任,让他们从小处落实社会责任,提高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时,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资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当时青年学子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奋斗做出的贡献,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内容为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介绍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通过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状况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时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危机和压力。其次,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案例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具体经历,了解当时的主要领导人物和革命进程,激励学生发扬五四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培养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最后,我们可以通过班会、社团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公益事业,落实个体的社会责任。例如,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同时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我修养。
三、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不应只被理解为纯粹的知识,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是能力的培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适当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元思维和创造力的视角来认识历史,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在学习“三国演义”这一历史时期时,我们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团队合作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人物角色和命运的变迁,让他们从故事中发掘历史规律和人性特点,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我们可以采用课本阅读、小组讨论、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维和创造力的探索。首先,在课本阅读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秦朝末年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背景,提高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整体认知。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要求他们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见解,并分别进行主题发言或者辩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在文献研究环节,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自主查找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文献或者学术专著,从不同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提高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最后,在实地考察环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前往当地的历史遗迹或者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通过亲身感受历史遗迹或文物展示,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并能够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比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成长为有道德品质的国家栋梁的重要途径。通过以史为鉴,立德树人,基于学科德育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内涵,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灵和道德品质。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地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张智.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历史德育课堂的构建研究[J].读与写,2021,18(21):23.
[2]张建强.德育渗透,润物无声——初中历史德育教学分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4):221.
- 【发布时间】2023/9/5 10:46:53
- 【点击频次】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