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育始于家庭,与孩子一起成长
【关键词】 ;
【正文】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又艰巨的过程,做智慧家长不是一件易事。好父母不把教育孩子看成是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是当作自己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能够享受教育的人,才会演绎教育的精彩。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那7岁的女儿就像开在阳光里的花朵,真诚而灿烂,我们相互守望、共同成长。
一、家长是孩子的老师
一次,她从学校回来跟我说胳膊疼,情绪也不太好。我蹲下来抱着她说:“我看到你很生气,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孩子说:“同桌今天在桌子上画了一条线,说谁也不能超过这条线,我不小心过线了,跟他说我不是故意的,可他根本不听,直接就扭我的胳膊了,还说下次我过线一次他就打一次。”我说:“他打你后,你是怎么做的?”孩子说:“我还手了,但是他是男生,我打不过他,我很生气。”我听后说:“这确实让人生气,如果他打你后你不还手,你能想到什么别的应对方式吗?”孩子想了想说:“也许我可以跟他说打人不对。然后我去告诉老师。”我说:“嗯,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妈妈有个建议,如果您愿意,等爸爸下班后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还有,妈妈很高兴你愿意回家告诉我这件事情。”爸爸下班以后,两父女做了很多假设情境下的角色扮演游戏,在各种不一样的情境中,爸爸分别扮演了很多欺负人的角色,有年龄相当的熊孩子、有身高力大、孩子明显打不过的小霸王等等。每一次冲突过后,我们一家人就坐下来一起头脑风暴:遇到这种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最好?例如,遇到一些在争端中表现得很强势的小朋友,当对方表现出攻击性时,不要怕,也许一句“不许打人”就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其次,当言语的警告无效或者对方人多势众时,可以选择走为上策的方法,远离争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如果对方是个“小霸王”,常常无故制造争端并且欺负小朋友,要学会远离他,并将对方的行为告诉老师或者父母。
在此种事件中,当孩子受到欺负时,与其帮助孩子打回去或者教会孩子打回去,或者将自己的心疼气愤,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不如教会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避免问题再次发生。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避免关注孩子受欺负这件事情,而是关注让孩子学会怎么办。首先,家长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这样才能跟孩子建立连接,让孩子愿意跟你讲述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只有孩子愿意说出来,我们才有机会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并给予孩子相应的建议。其次,要感谢孩子,愿意跟你倾诉,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然后,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游戏帮助孩子知道,在各种情境下受到欺负时,即使父母或者老师不在场,自己也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综上所诉,当孩子被欺负后,我们不要让孩子停留在害怕委屈的情绪里,而是可以和孩子一起角色扮演,不停地在错误中学习,并总结经验,做到遇到任何情况都能够心中有数。父母不能保护孩子一生,但是父母可以教会孩子保护自己一生的能力。
二、孩子也是家长的老师
孩子会告诉我们不知道的生活和世界。我们乐于做倾听者和八卦者,从孩子口中了解她的老师、同学和要好的玩伴,获知学校、班级发生的趣事和尬事。我的孩子喜欢看漫画书、语文书,经常给我们讲其中她喜欢的内容和篇章,无形中我们也学到了新的内容。有一次孩子放学回家很苦恼,问其原因,说在小区里发现了长得像罂粟的花,不知道是该告诉老师还是警察。于是我们和她一起上网查找资料,经过仔细对比和辨认,确定并不是罂粟。我笑着说,是她让我第一次仔细去研究这种植物,也算是学到了新知识。
孩子也会指出我们偶尔不当的言行。有一段时间,孩子学习出现低谷,为了提高她的学习劲头,我们决定采取奖罚机制,超过规定分数就奖励,低于则相应罚款。孩子悄悄告诉奶奶她不喜欢罚款这种方式,还说别人的家长才不会罚孩子的钱,奶奶则告诉了我们。看到孩子诉求后,我们就虚心接受意见,孩子也很开心。
三、与孩子一起成长
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我们通常说“言传身教”,但在我看来,身教胜于言传。就像《银河补习班》里工程师爸爸马浩文告诉我们的,“家长怎么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家长怎么做。”
我能理解父母努力工作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那么在允许情况内,请把时间多给到孩子。潜移默化中,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父母躺在沙发上玩手机,那么孩子也会想玩;父母在看书,那么孩子也会慢慢喜欢看书。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有问题的父母或有问题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多父母会把问题归咎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有问题和自己没关系,到处寻求帮助,想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就相当于生病的是父母,吃药的却是孩子。但实际上,教育好孩子的灵丹妙药在父母自己身上,父母改变了,孩子也就改变了。
“相互促进,与孩子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当我们怀着敬畏心教育孩子时,就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借教育孩子之名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孩子的过程正是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对孩子的教育,就没有我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探究、学习和践行。正是因为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让我不仅成了家庭教育的受益者,还成了家庭教育的传播者。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到:“前前后后,都向着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我们无恩于子女,却享受了子女带来的欢乐,我们能报答的就是严于律己,给孩子做好榜样,尊重孩子,用积极的教育引导孩子。
人生很长,不必紧张,教育孩子的路上请不要着急。勿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
一、家长是孩子的老师
一次,她从学校回来跟我说胳膊疼,情绪也不太好。我蹲下来抱着她说:“我看到你很生气,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孩子说:“同桌今天在桌子上画了一条线,说谁也不能超过这条线,我不小心过线了,跟他说我不是故意的,可他根本不听,直接就扭我的胳膊了,还说下次我过线一次他就打一次。”我说:“他打你后,你是怎么做的?”孩子说:“我还手了,但是他是男生,我打不过他,我很生气。”我听后说:“这确实让人生气,如果他打你后你不还手,你能想到什么别的应对方式吗?”孩子想了想说:“也许我可以跟他说打人不对。然后我去告诉老师。”我说:“嗯,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妈妈有个建议,如果您愿意,等爸爸下班后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还有,妈妈很高兴你愿意回家告诉我这件事情。”爸爸下班以后,两父女做了很多假设情境下的角色扮演游戏,在各种不一样的情境中,爸爸分别扮演了很多欺负人的角色,有年龄相当的熊孩子、有身高力大、孩子明显打不过的小霸王等等。每一次冲突过后,我们一家人就坐下来一起头脑风暴:遇到这种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最好?例如,遇到一些在争端中表现得很强势的小朋友,当对方表现出攻击性时,不要怕,也许一句“不许打人”就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其次,当言语的警告无效或者对方人多势众时,可以选择走为上策的方法,远离争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如果对方是个“小霸王”,常常无故制造争端并且欺负小朋友,要学会远离他,并将对方的行为告诉老师或者父母。
在此种事件中,当孩子受到欺负时,与其帮助孩子打回去或者教会孩子打回去,或者将自己的心疼气愤,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不如教会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避免问题再次发生。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避免关注孩子受欺负这件事情,而是关注让孩子学会怎么办。首先,家长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这样才能跟孩子建立连接,让孩子愿意跟你讲述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只有孩子愿意说出来,我们才有机会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并给予孩子相应的建议。其次,要感谢孩子,愿意跟你倾诉,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然后,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游戏帮助孩子知道,在各种情境下受到欺负时,即使父母或者老师不在场,自己也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综上所诉,当孩子被欺负后,我们不要让孩子停留在害怕委屈的情绪里,而是可以和孩子一起角色扮演,不停地在错误中学习,并总结经验,做到遇到任何情况都能够心中有数。父母不能保护孩子一生,但是父母可以教会孩子保护自己一生的能力。
二、孩子也是家长的老师
孩子会告诉我们不知道的生活和世界。我们乐于做倾听者和八卦者,从孩子口中了解她的老师、同学和要好的玩伴,获知学校、班级发生的趣事和尬事。我的孩子喜欢看漫画书、语文书,经常给我们讲其中她喜欢的内容和篇章,无形中我们也学到了新的内容。有一次孩子放学回家很苦恼,问其原因,说在小区里发现了长得像罂粟的花,不知道是该告诉老师还是警察。于是我们和她一起上网查找资料,经过仔细对比和辨认,确定并不是罂粟。我笑着说,是她让我第一次仔细去研究这种植物,也算是学到了新知识。
孩子也会指出我们偶尔不当的言行。有一段时间,孩子学习出现低谷,为了提高她的学习劲头,我们决定采取奖罚机制,超过规定分数就奖励,低于则相应罚款。孩子悄悄告诉奶奶她不喜欢罚款这种方式,还说别人的家长才不会罚孩子的钱,奶奶则告诉了我们。看到孩子诉求后,我们就虚心接受意见,孩子也很开心。
三、与孩子一起成长
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我们通常说“言传身教”,但在我看来,身教胜于言传。就像《银河补习班》里工程师爸爸马浩文告诉我们的,“家长怎么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家长怎么做。”
我能理解父母努力工作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那么在允许情况内,请把时间多给到孩子。潜移默化中,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父母躺在沙发上玩手机,那么孩子也会想玩;父母在看书,那么孩子也会慢慢喜欢看书。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有问题的父母或有问题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多父母会把问题归咎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有问题和自己没关系,到处寻求帮助,想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就相当于生病的是父母,吃药的却是孩子。但实际上,教育好孩子的灵丹妙药在父母自己身上,父母改变了,孩子也就改变了。
“相互促进,与孩子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当我们怀着敬畏心教育孩子时,就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借教育孩子之名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孩子的过程正是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对孩子的教育,就没有我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探究、学习和践行。正是因为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让我不仅成了家庭教育的受益者,还成了家庭教育的传播者。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到:“前前后后,都向着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我们无恩于子女,却享受了子女带来的欢乐,我们能报答的就是严于律己,给孩子做好榜样,尊重孩子,用积极的教育引导孩子。
人生很长,不必紧张,教育孩子的路上请不要着急。勿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
- 【发布时间】2023/9/5 10:49:29
- 【点击频次】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