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负面心理探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文章针对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急躁心理、焦虑心理等负面心理进行深入分析,论述了学生各种负面心理产生的危害与原因,强调了引导学生用积极心态对待学习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形象化教学,以及参与激励、情感激励、评价激励、挫折激励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负面心理;对策
一、负面心理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心理研究表明:情绪商数相比智力商数而言,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具体成效。可见情绪与学习活动息息相关,而负面心理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
什么是负面心理呢?心理学上把焦虑、悲伤、沮丧、紧张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这些情绪体验极易引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挫败感,阻碍学习顺利进行。例如:信心、兴趣等积极情绪会增加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而消极、紧张等消极情绪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求知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悲观厌学的思想。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归纳抽象、数量关系、空间猜想等进行思考判断,对于思维逻辑不够成熟的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效消除学习过程中的负面心理势在必行。
二、常见负面心理类型分析
1.依赖心理。表现为缺乏学习主动性,不愿独立思考,过度依赖老师的讲解,习惯被动接受现成的观点与见解。一些学生对学习没有计划,缺乏主动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总结,甚至在学习中照搬解题套路,照搬例题。
2.自卑心理。这类学生成绩没有别人好,自卑心理严重。尤其是逻辑性强的数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慢慢失去学习的乐趣,甚至对学业、前途失去希望。久而久之,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感也越来越重。
3.急躁心理。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容易急躁,他们往往自视过高或贪多求快。很多学生在取得了很小的成绩时就骄傲自满,可遇到一点挫折就又一蹶不振。可以说,急躁心理造成许多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忽略具体学习过程,看不到自己由量变到质变的进步,结果只能是对学习丧失信心。
4.焦虑心理。由于高中阶段科目多,难度大,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再加上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等情绪,尤其在考前更加紧张、焦虑,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
此外,还有投机心理、懈怠心理等多种类型。这些消极情绪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巨大的障碍。
三、数学学习中负面心理产生的原因
1.如今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意志薄弱,自尊心强,期望自己在学习中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当学习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可能对学习产生消极懈怠情绪。
2.传统数学教学注重理论化的研究,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比较艰涩深奥,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3.目前数学考题难度较大,应试情况严重,造成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而且由于数学课改朝着生活化、实用化的方向迈进,部分学生数学思维方式难以迅速适应。
综上所述,这些不良心理产生的共同原因,就是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缺乏兴趣。
四、消除学习中负面心理的对策
1.加深学生对数学发展的了解,增强自豪感。如适时穿插关于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德育内容,将东汉的张衡、三国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与圆周率相联系;将祖亘求几何体积的独特创见与看似枯燥的数学相联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与好奇心便充分调动起来,也能在无形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适当把握难度,精心保护学生的学习动力。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新授课过程中要适当布置难度较小的习题,循序渐进,使大多数学生轻松获得知识,切不可贪多图快。复习阶段要适度加强难度,以达到激励效果。另外,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设置学习目标的时候要照顾大多数,采用数学阶段化习题。比如《解析几何》有关直线系与曲线系的问题,有的同学理解困难,有的同学虽有所领悟但不能灵活运用,还有些思路灵活的同学乐在其中。在此阶段,教师可设置阶梯性习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做初级、中级或高级的练习,层层递进,让学生亲眼见证自己的进步,培养学习的快乐感受。
3.采用直观教学,增强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提高学习动力与效率。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思维的缜密性,使学生极易产生枯燥之感。因此,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兴趣培养,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已是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教师应善于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章时,用关于世博入园情况成题引入,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与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更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生动的课件,让学生对函数变化产生形象了解,易于理解。这样的数学教学结合实用性、趣味性、形象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激励教学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励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能动性的过程。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数学,切实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信心。
(1)参与激励。杜威说过: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案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承担着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只需提出问题与思路导引,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探求真知。同时结合课(下转第51页)(上接第52页)堂辩论、分组探究、学生讲课、教具实验等形式,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做学习的主人。
(2)情感激励。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更是朋友。真诚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如对于学习缺乏信心,自卑感严重的学生,教师要进入他的生活中,多支持、多鼓励,用关怀与信任,呵护学生的心灵。对于逆反心理的学生,严而不厉,及时表扬,走入他们的内心。例如:我班有一个女同学,因病休学一月,再次返校表现出对学习的懈怠与失落,我时刻注意其心理动态,在关心她身体的同时,与她做朋友,深入交流,当学习进步时,及时表扬;当成绩落后时,细心为她辅导,在师生情感建立的同时,积极的激励已经产生。
(3)评价激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评价激励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赞扬、鼓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成绩较差的学生答对一道难题的时候,当自卑感强烈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应给予鼓励。
(4)挫折激励。不少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很差,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点困难都可能积聚成严重的负面心理。此时,就需要教师引领他走出挫折,化压力为动力。首先,要消除引起挫败感的原因,比如帮助学生攻克某类数学难题,帮他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引导学生适当宣泄,如倾诉、写日记、心理暗示等。
此外,还有归因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方法,均有助于学生摆脱不良的学习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去努力学习。
高中数学作为难度较大的学科,容易引发学生的许多负面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归纳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2]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高中生学习心理初探.2010,(2).
[3]崔丽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安徽科技出版社.
[4]激励综合模式论.
关键词:高中数学;负面心理;对策
一、负面心理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心理研究表明:情绪商数相比智力商数而言,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具体成效。可见情绪与学习活动息息相关,而负面心理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
什么是负面心理呢?心理学上把焦虑、悲伤、沮丧、紧张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这些情绪体验极易引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挫败感,阻碍学习顺利进行。例如:信心、兴趣等积极情绪会增加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而消极、紧张等消极情绪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求知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悲观厌学的思想。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归纳抽象、数量关系、空间猜想等进行思考判断,对于思维逻辑不够成熟的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效消除学习过程中的负面心理势在必行。
二、常见负面心理类型分析
1.依赖心理。表现为缺乏学习主动性,不愿独立思考,过度依赖老师的讲解,习惯被动接受现成的观点与见解。一些学生对学习没有计划,缺乏主动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总结,甚至在学习中照搬解题套路,照搬例题。
2.自卑心理。这类学生成绩没有别人好,自卑心理严重。尤其是逻辑性强的数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慢慢失去学习的乐趣,甚至对学业、前途失去希望。久而久之,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感也越来越重。
3.急躁心理。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容易急躁,他们往往自视过高或贪多求快。很多学生在取得了很小的成绩时就骄傲自满,可遇到一点挫折就又一蹶不振。可以说,急躁心理造成许多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忽略具体学习过程,看不到自己由量变到质变的进步,结果只能是对学习丧失信心。
4.焦虑心理。由于高中阶段科目多,难度大,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再加上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等情绪,尤其在考前更加紧张、焦虑,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
此外,还有投机心理、懈怠心理等多种类型。这些消极情绪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巨大的障碍。
三、数学学习中负面心理产生的原因
1.如今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意志薄弱,自尊心强,期望自己在学习中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当学习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可能对学习产生消极懈怠情绪。
2.传统数学教学注重理论化的研究,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比较艰涩深奥,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3.目前数学考题难度较大,应试情况严重,造成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而且由于数学课改朝着生活化、实用化的方向迈进,部分学生数学思维方式难以迅速适应。
综上所述,这些不良心理产生的共同原因,就是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缺乏兴趣。
四、消除学习中负面心理的对策
1.加深学生对数学发展的了解,增强自豪感。如适时穿插关于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德育内容,将东汉的张衡、三国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与圆周率相联系;将祖亘求几何体积的独特创见与看似枯燥的数学相联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与好奇心便充分调动起来,也能在无形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适当把握难度,精心保护学生的学习动力。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新授课过程中要适当布置难度较小的习题,循序渐进,使大多数学生轻松获得知识,切不可贪多图快。复习阶段要适度加强难度,以达到激励效果。另外,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设置学习目标的时候要照顾大多数,采用数学阶段化习题。比如《解析几何》有关直线系与曲线系的问题,有的同学理解困难,有的同学虽有所领悟但不能灵活运用,还有些思路灵活的同学乐在其中。在此阶段,教师可设置阶梯性习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做初级、中级或高级的练习,层层递进,让学生亲眼见证自己的进步,培养学习的快乐感受。
3.采用直观教学,增强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提高学习动力与效率。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思维的缜密性,使学生极易产生枯燥之感。因此,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兴趣培养,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已是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教师应善于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章时,用关于世博入园情况成题引入,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与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更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生动的课件,让学生对函数变化产生形象了解,易于理解。这样的数学教学结合实用性、趣味性、形象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激励教学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励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能动性的过程。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数学,切实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信心。
(1)参与激励。杜威说过: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案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承担着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只需提出问题与思路导引,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探求真知。同时结合课(下转第51页)(上接第52页)堂辩论、分组探究、学生讲课、教具实验等形式,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做学习的主人。
(2)情感激励。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更是朋友。真诚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如对于学习缺乏信心,自卑感严重的学生,教师要进入他的生活中,多支持、多鼓励,用关怀与信任,呵护学生的心灵。对于逆反心理的学生,严而不厉,及时表扬,走入他们的内心。例如:我班有一个女同学,因病休学一月,再次返校表现出对学习的懈怠与失落,我时刻注意其心理动态,在关心她身体的同时,与她做朋友,深入交流,当学习进步时,及时表扬;当成绩落后时,细心为她辅导,在师生情感建立的同时,积极的激励已经产生。
(3)评价激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评价激励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赞扬、鼓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成绩较差的学生答对一道难题的时候,当自卑感强烈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应给予鼓励。
(4)挫折激励。不少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很差,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点困难都可能积聚成严重的负面心理。此时,就需要教师引领他走出挫折,化压力为动力。首先,要消除引起挫败感的原因,比如帮助学生攻克某类数学难题,帮他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引导学生适当宣泄,如倾诉、写日记、心理暗示等。
此外,还有归因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方法,均有助于学生摆脱不良的学习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去努力学习。
高中数学作为难度较大的学科,容易引发学生的许多负面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归纳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2]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高中生学习心理初探.2010,(2).
[3]崔丽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安徽科技出版社.
[4]激励综合模式论.
- 【发布时间】2023/9/5 10:55:19
- 【点击频次】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