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路径分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场景之中,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通常会利用大量书面练习来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和解题能力,这种作业形式不仅枯燥单一,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学业压力。而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与落实,如何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提升教学质量成了教育工作者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响应“双减”政策号召,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推动作业减量提质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减量提质
小学数学在基础学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阶段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而数学作业则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主要渠道。科学有效的作业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将围绕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的有效路径这一主题进行浅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作业设计应贴近现实
正如前文所言,传统作业模式过于重视对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作业形式过于单调、作业内容脱离现实。特别是小学生年纪都比较小,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或场景来拉近数学抽象理论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且准确地理解相关概念。首先,教材内容是编撰者结合该阶段学生学习需求以及身心成长规律所挑选出来的,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数学教材内容,从中挖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部分,并寻找与之相匹配的生活化元素来用于作业设计。其次,教师需要灵活运用身边的生活资源,能够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数学概念,而在设计相关作业内容时则可以将这一现象作为题目背景,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干以及对应数学知识点所包含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课“图形的运动(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用画图的方式将这些图案记录下来,并尝试画出对称轴,以此让学生将作业与生活有效联系到一起,提升他们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作业形式应丰富多彩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而形式单一的作业形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导致他们对于数学学习丧失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创新作业设计理念,结合多种手段来丰富作业形式。首先,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保证作业数量适宜的同时,应当选择多种类型的问题来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将少而精的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题进行组合搭配,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其次,除了理论性的作业,教师还需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有关购物、时间表安排、物体长度测量等方面的问题,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课“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大家最喜欢的学科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学生可以借助面对面采访、问卷调查形式来收集相关数据,然后再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以此学习如何将书面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而为了有效提升数学作业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数独、七巧板、积木搭建等等。
三、关注学生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水平都有所不同,同一种作业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来分层设计作业,并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对于基础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将精力放在难度比较大的拓展题目上,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进行学习和挑战。而通过分层设计作业,教师也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及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学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过难的题目可能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而在分层作业模式下,他们能够在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匹配的作业模式中进行有效锻炼,同时也有机会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从而逐渐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当然,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准确把握是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利用课下交流、调查问卷、家访以及其他教师评价等方式来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了解。
四、激发学生潜能
除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应当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整体特征来科学调整数学作业的难度和内容。教师应当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可以从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计算开始,然后逐步引入更加复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同时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学习路径和顺序设置题目,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其次,虽然“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需要确保作业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而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挑战欲,让他们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有效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作业难度,帮助学生建立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还可以给每个题目标记不同的积分,借助积分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手段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而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教师应当确保作业模式贴近现实、作业形式丰富多样,并结合不同类型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来丰富作业层次,通过设计难度适宜的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08):29-34.
[2]程光华.巧设课堂创新思维培养兴趣: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课堂有效教学[J].新一代(理论版),2021(18):114-115.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减量提质
小学数学在基础学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阶段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而数学作业则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主要渠道。科学有效的作业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将围绕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的有效路径这一主题进行浅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作业设计应贴近现实
正如前文所言,传统作业模式过于重视对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作业形式过于单调、作业内容脱离现实。特别是小学生年纪都比较小,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或场景来拉近数学抽象理论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且准确地理解相关概念。首先,教材内容是编撰者结合该阶段学生学习需求以及身心成长规律所挑选出来的,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数学教材内容,从中挖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部分,并寻找与之相匹配的生活化元素来用于作业设计。其次,教师需要灵活运用身边的生活资源,能够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数学概念,而在设计相关作业内容时则可以将这一现象作为题目背景,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干以及对应数学知识点所包含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课“图形的运动(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用画图的方式将这些图案记录下来,并尝试画出对称轴,以此让学生将作业与生活有效联系到一起,提升他们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作业形式应丰富多彩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而形式单一的作业形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导致他们对于数学学习丧失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创新作业设计理念,结合多种手段来丰富作业形式。首先,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保证作业数量适宜的同时,应当选择多种类型的问题来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将少而精的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题进行组合搭配,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其次,除了理论性的作业,教师还需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有关购物、时间表安排、物体长度测量等方面的问题,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课“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大家最喜欢的学科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学生可以借助面对面采访、问卷调查形式来收集相关数据,然后再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以此学习如何将书面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而为了有效提升数学作业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数独、七巧板、积木搭建等等。
三、关注学生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水平都有所不同,同一种作业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来分层设计作业,并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对于基础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将精力放在难度比较大的拓展题目上,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进行学习和挑战。而通过分层设计作业,教师也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及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学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过难的题目可能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而在分层作业模式下,他们能够在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匹配的作业模式中进行有效锻炼,同时也有机会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从而逐渐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当然,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准确把握是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利用课下交流、调查问卷、家访以及其他教师评价等方式来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了解。
四、激发学生潜能
除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应当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整体特征来科学调整数学作业的难度和内容。教师应当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可以从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计算开始,然后逐步引入更加复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同时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学习路径和顺序设置题目,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其次,虽然“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需要确保作业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而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挑战欲,让他们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有效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作业难度,帮助学生建立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还可以给每个题目标记不同的积分,借助积分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手段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而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教师应当确保作业模式贴近现实、作业形式丰富多样,并结合不同类型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来丰富作业层次,通过设计难度适宜的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08):29-34.
[2]程光华.巧设课堂创新思维培养兴趣: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课堂有效教学[J].新一代(理论版),2021(18):114-115.
- 【发布时间】2023/9/5 10:58:03
- 【点击频次】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