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需要执教者精心设计和认真实践这一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作精心设计,还需要在选择课堂提问最佳时机的基础上强化启发诱导和利用“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实施;有效
学起于思贵在有疑。“好奇”是思之前提,“乐疑”是质疑的动力基础,培养学生创造力多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就是从培养积极思、主动疑开始的。课堂提问的精准实施是实现这种效果的有效方式。在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实施其实践意义是巨大的,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和目光专注,可以指导他们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本质属性,从而得到知识和智慧,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然而,在教研中我们也发现,许多课堂提问还存在着或这或那的不促思、不优学的问题,使其功能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频频出现的是“口头禅问”。这样的实施显然不能将提问视为艺术来认之,更不能助力课堂育人这最终效果的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提问这一手段实施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探索,尽可能使其在培思、优教、促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一、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凡事预则立。提问的实施虽在课堂,但有效的实施同样需要设计。即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同样应将其视为重要内容来抓,同样应思考“问什么”“怎么提”和“问到什么程度”等系列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些基本问题,我们所设计的问题不仅有精炼扼要、言简意赅的精当语言表述之特性还有紧扣主题、概括性强的作用,有较好的思考价值,提出来能解决系列问题,能在不同教学环节起到设计者预期目的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精心设计问题时尤其应针对文本中的主题来进行,以“问”串联整个课堂进而使之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抓手。为了减少学习的困难程度,可以在设计“主问”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些“小问”,把这些问题分成不同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引导效果。
二、根据学生认知把握问题难易度
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因材施教。提问作为课堂组成,同样应在实施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这一原则就是说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引起学生现有思维触动。过难或过易都不能让学生思维“跳一跳”,无法起到应有效果。为了使设计出来的问题更精准地实施,在设计前我们应作学情分析,明了中等生以及两端的学优生和学差生等的现有思维状态和习惯,再根据他们认知水平确定难易度。另外,由于不同环节需要不同,我们在设计时还要注意难易度调整,例如导入时需要加大趣味性和生活性我们提出的问题就难度来说就要浅显一些,而在新授时由于学生大多精力集中我们的提问就要切中要点,挖掘学生思考潜力。
三、选择课堂提问最佳时机
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按程式走的,哪一个环节提什么问也是有预先安排的。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提问需要选择时机。什么时候提问的时机最佳呢?其实,古人早就说过,那就是“愤悱”状态时,这时的他们“心求通”“口欲言”却都不能实现。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能发现和抓准这一时机定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落实到语文课堂上,执教者就要在讲解课文时注意观察学生表情,学生“想不出答案”或者思考有成果时他们表情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有丰富观察阅历的教师在选择最佳时机上把握会很好多。
四、在提问实施中强化启发诱导
提问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环节细节多,而且牵扯的因素也很多。对于这样的工程在其实施每一个过程中都要有一定的策略性。而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就是其中的必要讲究。有效的启发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调动学生内驱,促使他们自己去思考。在问题提出后的点名解答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创造性,应根据环节展开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哪一类学力的学生来回答,又决定是否启发以及如何诱导等系列问题。比如在讲解古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古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来启发诱导他们思考,归纳实词用法,总结虚词特点,从而使他们在极快的速度内建构起实词、虚词所使用的规则。此外,在提出问题后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去考虑,对有价值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在指名回答上,举手的和未举手的都可以作为选择对象。对于后者可以“激励”和“提醒”为手段,促使他们思维动起来。
五、利用“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初学课文时,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要想优教优学除了激发兴趣就是激活他们思维,思维欲探究就是最大的内驱。其实施方法就是提问策略实施时在问题中故意为其设置“障碍”,使受到诱思的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冲突”。而在这种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决“冲突”(问题)的时候,他们思维活跃度高,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解力的支持下也就顺理成章了。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讲究提问的方法,其在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她就用“孔乙己姓甚名谁”的问题制造学习障碍,让学生在这看似好答却又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中产生“冲突”。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上。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再顺势利导,使同学们领悟到孔乙己无名之深,从而破解了这一课的教学难题。可以看出,富有艺术性的发问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收获很大。
总之,课堂提问看似简单,实在复杂讲究”多,需要我们教师加大力气去研究和创新。作为语文教师,认真对待问题设计,规范提问方法,创新提问实施路径,让提问成为我们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助推利器。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浅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途径与思考[J].新课程,2019年。
[2]何俊花,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教育科学,2021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实施;有效
学起于思贵在有疑。“好奇”是思之前提,“乐疑”是质疑的动力基础,培养学生创造力多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就是从培养积极思、主动疑开始的。课堂提问的精准实施是实现这种效果的有效方式。在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实施其实践意义是巨大的,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和目光专注,可以指导他们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本质属性,从而得到知识和智慧,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然而,在教研中我们也发现,许多课堂提问还存在着或这或那的不促思、不优学的问题,使其功能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频频出现的是“口头禅问”。这样的实施显然不能将提问视为艺术来认之,更不能助力课堂育人这最终效果的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提问这一手段实施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探索,尽可能使其在培思、优教、促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一、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凡事预则立。提问的实施虽在课堂,但有效的实施同样需要设计。即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同样应将其视为重要内容来抓,同样应思考“问什么”“怎么提”和“问到什么程度”等系列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些基本问题,我们所设计的问题不仅有精炼扼要、言简意赅的精当语言表述之特性还有紧扣主题、概括性强的作用,有较好的思考价值,提出来能解决系列问题,能在不同教学环节起到设计者预期目的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精心设计问题时尤其应针对文本中的主题来进行,以“问”串联整个课堂进而使之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抓手。为了减少学习的困难程度,可以在设计“主问”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些“小问”,把这些问题分成不同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引导效果。
二、根据学生认知把握问题难易度
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因材施教。提问作为课堂组成,同样应在实施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这一原则就是说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引起学生现有思维触动。过难或过易都不能让学生思维“跳一跳”,无法起到应有效果。为了使设计出来的问题更精准地实施,在设计前我们应作学情分析,明了中等生以及两端的学优生和学差生等的现有思维状态和习惯,再根据他们认知水平确定难易度。另外,由于不同环节需要不同,我们在设计时还要注意难易度调整,例如导入时需要加大趣味性和生活性我们提出的问题就难度来说就要浅显一些,而在新授时由于学生大多精力集中我们的提问就要切中要点,挖掘学生思考潜力。
三、选择课堂提问最佳时机
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按程式走的,哪一个环节提什么问也是有预先安排的。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提问需要选择时机。什么时候提问的时机最佳呢?其实,古人早就说过,那就是“愤悱”状态时,这时的他们“心求通”“口欲言”却都不能实现。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能发现和抓准这一时机定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落实到语文课堂上,执教者就要在讲解课文时注意观察学生表情,学生“想不出答案”或者思考有成果时他们表情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有丰富观察阅历的教师在选择最佳时机上把握会很好多。
四、在提问实施中强化启发诱导
提问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环节细节多,而且牵扯的因素也很多。对于这样的工程在其实施每一个过程中都要有一定的策略性。而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就是其中的必要讲究。有效的启发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调动学生内驱,促使他们自己去思考。在问题提出后的点名解答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创造性,应根据环节展开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哪一类学力的学生来回答,又决定是否启发以及如何诱导等系列问题。比如在讲解古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古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来启发诱导他们思考,归纳实词用法,总结虚词特点,从而使他们在极快的速度内建构起实词、虚词所使用的规则。此外,在提出问题后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去考虑,对有价值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在指名回答上,举手的和未举手的都可以作为选择对象。对于后者可以“激励”和“提醒”为手段,促使他们思维动起来。
五、利用“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初学课文时,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要想优教优学除了激发兴趣就是激活他们思维,思维欲探究就是最大的内驱。其实施方法就是提问策略实施时在问题中故意为其设置“障碍”,使受到诱思的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冲突”。而在这种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决“冲突”(问题)的时候,他们思维活跃度高,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解力的支持下也就顺理成章了。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讲究提问的方法,其在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她就用“孔乙己姓甚名谁”的问题制造学习障碍,让学生在这看似好答却又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中产生“冲突”。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上。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再顺势利导,使同学们领悟到孔乙己无名之深,从而破解了这一课的教学难题。可以看出,富有艺术性的发问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收获很大。
总之,课堂提问看似简单,实在复杂讲究”多,需要我们教师加大力气去研究和创新。作为语文教师,认真对待问题设计,规范提问方法,创新提问实施路径,让提问成为我们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助推利器。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浅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途径与思考[J].新课程,2019年。
[2]何俊花,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教育科学,2021年。
- 【发布时间】2023/9/5 10:58:39
- 【点击频次】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