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发明的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好奇心,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克服思维定势,乐于逆向思维;鼓励奇思妙想等措施和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表达中体现出思维的敏捷与机智,透出灵性,达到越学越聪明,进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关键词:思维;培养
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当今时代,创新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创新能力的培养被确立为新的课改理念。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创新在于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的培养。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和创造潜能。”这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发明的基础,“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让学生在理解、表达中体现出思维的敏捷与机智,透出灵性,达到越学越聪明,进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更重于后天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所具有的创造潜能,尊重学生个性,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平等、民主、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处在主人翁的位置上,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究、积极思索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与老师、同学沟通信息,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在这种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里,学生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合作交流,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激活思维的火花,创造性思维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相反,严肃、呆板的课堂教学只能是套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中的一副枷锁。
二、激发好奇心,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人们在对问题或现象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产生对这个问题或现象追根问底的探索兴趣开始的。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能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和探索新知。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别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开课时我先让几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写现出自己心中想到的任意几组数据,然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哪些数据能被“3”整除,学生一片愕然,个个露出好奇的神色,纷纷要求我讲出其中的秘诀,强烈的求知欲不用言表,待到时机成熟,这才向学生告诉自己的发现:“凡是这个数中几个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我把很复杂的数据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关键是我找到了它存在的规律。学生听了我的看法,根据我提供的规律又试着用不同的数据进行了多次验算,确证无误,个个兴味盎然,充满了深厚的研究兴趣。这时我才引出这次活动课的目的是自己寻找数学知识中的规律。作了简单的安排和要求后,学生挖空心思地去努力探寻过去自己所学数学知识中的一些规律,整个课堂完全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气氛,相当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同学的合作找到了一些简单的规律,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发现、研究,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获得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克服思维定势,善于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如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能产生磁的现象得到启示,他从反向提出问题:“磁能产生电吗?”通过认真思考和反复试验,他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逆向思维是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发展,它具有挑战性,常常能出奇制胜地突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运用逆向思维的学生很难学好数学,而善于交替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学习数学则是思维成熟的标志。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思考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直接越过常见的逻辑思维而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数学训练中多出示一些运用逆向思维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设计这样一道数学题:“两个数相除,商是30,余数是39,被除数最小是多少?”在教学“分数的性质”时设计这样一道题:“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3倍,分母缩小2倍是5,这个分数是多少?”很显然像这样的数学题按一般的正向思维来解答是很难得出答案的,如果从问题入手,采用逆向思维方式倒过来思考,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四、乐于质疑问难,鼓励奇思妙想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找到创新思路的可能。心理学研究表明,质疑问难,奇思妙想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心理倾向将会不断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说质疑问难,奇思妙想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一个没有问题,没有奇思妙想的人,不可能成为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的人。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引导他们从不易觉察的地方发现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质疑;组织学生开展质疑问难的研讨活动,并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对学生质疑的问题,不能采用压制和“一棍子打死”的办法,要客观评价,鼓励信心,让学生在“我能创新”的思想信念中前进和发展;事实胜于雄辩,教育学生要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例如在一次课堂练习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田里有10只青蛙在捉虫,跑了2只,田里还有几只青蛙?”很明显同学都能计算出“10-2=8(只)”。可是冷不防一个孩子突然说道:“那不一定,可能还是10只青蛙。”全班同学一听都哄堂大笑,觉得太荒唐了,我听了也感到很惊讶,新课改理念告诉我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我没有训斥和嘲笑这个学生,而是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老师,田里有10只青蛙在捉虫,虽然跑了2只,可是它们还是在田里玩耍,只不过没捉虫罢了,所以我说还是10只。”我一听,呀,说得有道理,他的思维却根本没按常规来进行,这不正是有所创造的思维吗?我和全班同学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让他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奇思妙想不但没受到批评,反而带来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他觉得幸福极了。借此契机,接下来我让同学们也学着这个同学的想法想一想还有哪些可能呢?一石击起千层浪,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思索之中,勾起了学生们各种奇思妙想。有的学生说有无数只,因为田里又来了许多的青蛙;有的说只有9只了,因为被蛇咬了一只;有的说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其它8只青蛙看见2只青蛙跑走了也跟着跑走了……一个学生的质疑和奇思妙想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分析和研究,真理不正是在这种质疑后产生的吗?学生乐于质疑问难,奇思妙想,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为创造和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运用对比分析,求同存异
对比分析是指两个或几个有关的数据进行对比,揭示差异和矛盾的一种方法,对比分析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与后天的教育影响有关系。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在鉴别中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找到规律;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所创造性地发展。不会对比析的人只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会有什么创新。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内容时,课堂中即行设计这样一道题:“张阿姨和王阿姨都卖同样的衣服,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家,张阿姨的促销方式是每件衣服打8折,王阿姨的促销方式是满100元送20元。请问谁的促销方式更吸引人?”学生根据所学的百分数知识从表面来看都是优惠20%,是一样的效果。但是通过对比分析,求同存异地思考,发现两种促销方式是有区别的,其最终给顾客和商家带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训练题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不同效果,激发了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创新,如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更好地开发,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 杨东 开明出版社出版
[2]《教育新理念》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教育热点解读》 纪大海 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4]《新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 周小山 严先元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5]《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小学数学》 孙企平 胡松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6]《参与性教学技能训练》 魏传宪 许书明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思维;培养
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当今时代,创新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创新能力的培养被确立为新的课改理念。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创新在于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的培养。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和创造潜能。”这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发明的基础,“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让学生在理解、表达中体现出思维的敏捷与机智,透出灵性,达到越学越聪明,进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更重于后天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所具有的创造潜能,尊重学生个性,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平等、民主、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处在主人翁的位置上,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究、积极思索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与老师、同学沟通信息,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在这种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里,学生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合作交流,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激活思维的火花,创造性思维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相反,严肃、呆板的课堂教学只能是套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中的一副枷锁。
二、激发好奇心,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人们在对问题或现象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产生对这个问题或现象追根问底的探索兴趣开始的。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能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和探索新知。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别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开课时我先让几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写现出自己心中想到的任意几组数据,然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哪些数据能被“3”整除,学生一片愕然,个个露出好奇的神色,纷纷要求我讲出其中的秘诀,强烈的求知欲不用言表,待到时机成熟,这才向学生告诉自己的发现:“凡是这个数中几个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我把很复杂的数据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关键是我找到了它存在的规律。学生听了我的看法,根据我提供的规律又试着用不同的数据进行了多次验算,确证无误,个个兴味盎然,充满了深厚的研究兴趣。这时我才引出这次活动课的目的是自己寻找数学知识中的规律。作了简单的安排和要求后,学生挖空心思地去努力探寻过去自己所学数学知识中的一些规律,整个课堂完全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气氛,相当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同学的合作找到了一些简单的规律,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发现、研究,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获得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克服思维定势,善于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如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能产生磁的现象得到启示,他从反向提出问题:“磁能产生电吗?”通过认真思考和反复试验,他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逆向思维是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发展,它具有挑战性,常常能出奇制胜地突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运用逆向思维的学生很难学好数学,而善于交替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学习数学则是思维成熟的标志。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思考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直接越过常见的逻辑思维而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数学训练中多出示一些运用逆向思维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设计这样一道数学题:“两个数相除,商是30,余数是39,被除数最小是多少?”在教学“分数的性质”时设计这样一道题:“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3倍,分母缩小2倍是5,这个分数是多少?”很显然像这样的数学题按一般的正向思维来解答是很难得出答案的,如果从问题入手,采用逆向思维方式倒过来思考,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四、乐于质疑问难,鼓励奇思妙想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找到创新思路的可能。心理学研究表明,质疑问难,奇思妙想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心理倾向将会不断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说质疑问难,奇思妙想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一个没有问题,没有奇思妙想的人,不可能成为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的人。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引导他们从不易觉察的地方发现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质疑;组织学生开展质疑问难的研讨活动,并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对学生质疑的问题,不能采用压制和“一棍子打死”的办法,要客观评价,鼓励信心,让学生在“我能创新”的思想信念中前进和发展;事实胜于雄辩,教育学生要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例如在一次课堂练习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田里有10只青蛙在捉虫,跑了2只,田里还有几只青蛙?”很明显同学都能计算出“10-2=8(只)”。可是冷不防一个孩子突然说道:“那不一定,可能还是10只青蛙。”全班同学一听都哄堂大笑,觉得太荒唐了,我听了也感到很惊讶,新课改理念告诉我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我没有训斥和嘲笑这个学生,而是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老师,田里有10只青蛙在捉虫,虽然跑了2只,可是它们还是在田里玩耍,只不过没捉虫罢了,所以我说还是10只。”我一听,呀,说得有道理,他的思维却根本没按常规来进行,这不正是有所创造的思维吗?我和全班同学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让他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奇思妙想不但没受到批评,反而带来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他觉得幸福极了。借此契机,接下来我让同学们也学着这个同学的想法想一想还有哪些可能呢?一石击起千层浪,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思索之中,勾起了学生们各种奇思妙想。有的学生说有无数只,因为田里又来了许多的青蛙;有的说只有9只了,因为被蛇咬了一只;有的说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其它8只青蛙看见2只青蛙跑走了也跟着跑走了……一个学生的质疑和奇思妙想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分析和研究,真理不正是在这种质疑后产生的吗?学生乐于质疑问难,奇思妙想,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为创造和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运用对比分析,求同存异
对比分析是指两个或几个有关的数据进行对比,揭示差异和矛盾的一种方法,对比分析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与后天的教育影响有关系。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在鉴别中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找到规律;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所创造性地发展。不会对比析的人只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会有什么创新。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内容时,课堂中即行设计这样一道题:“张阿姨和王阿姨都卖同样的衣服,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家,张阿姨的促销方式是每件衣服打8折,王阿姨的促销方式是满100元送20元。请问谁的促销方式更吸引人?”学生根据所学的百分数知识从表面来看都是优惠20%,是一样的效果。但是通过对比分析,求同存异地思考,发现两种促销方式是有区别的,其最终给顾客和商家带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训练题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不同效果,激发了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创新,如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更好地开发,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 杨东 开明出版社出版
[2]《教育新理念》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教育热点解读》 纪大海 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4]《新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 周小山 严先元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5]《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小学数学》 孙企平 胡松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6]《参与性教学技能训练》 魏传宪 许书明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 【发布时间】2023/10/14 9:03:01
- 【点击频次】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