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作者】 杨富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三江新区宋家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应当极大地注意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在观念上破除“好为人师”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能。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自主性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
  当前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主要表现为害怕学习数学,对数学中稍复杂的问题不愿意动脑思考,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枯燥烦琐的事,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性。面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视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接受性的被动学习为探索性,发现性的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习看了学习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认为,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应呈现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冲刺的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片等形式使学生明确。
  呈现教学目标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识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转化并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考心向。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感受,综合得出学生的反映有这样几种情况;(1)对数学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乐趣感);(2)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但完成学习任务或取得好成绩时感到愉快和满足(成功感);(3)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焦虑感);(4)厌倦数学或数学学习活动(厌倦感)。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有以下特点: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大多数数学成绩的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虽然同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会随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基本的情感体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所以,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在导入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早上天气寒冷,小娇穿了三件衣服,到了下午天气转热,她脱去了两件衣服,无论她多穿衣服还是少穿衣服,她都是小娇,绝对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再比如给她化妆一下,虽然外貌有所变化,但实质上还是一个人“,今天我们要研究小数的性质,其实就像小娇一样,可以多穿衣服、少穿衣服,那我们就一起给小数打扮打扮吧!通过这样形象直观的导入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十分活跃,在这种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参与到了本节课的教学,而且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
  在教学中,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1)把自己置身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说、快乐地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2)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的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通过教学发现,在数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行动参与,而且要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实际上,认知参与涉及学生“会学数学”的问问题,而情感参与涉及“喜欢数学”或“喜欢数学学习”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有趣”和“成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此时学生显得格外兴奋,有的用数字表示(28+32=32+28),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有的用符号表示(△+□=□+△),通过回答,学生感受了“有趣”和“成功”的体验。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面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手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态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从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特困生”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在巡视的过程中,多关照特困生,多抽他们回答课堂提问,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特困生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爱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纯粹属于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教学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并学好预习新课,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不仅为教师教学新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总之,在教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教研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好胜心,发展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因此,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郑君文,张思华著《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 【发布时间】2023/10/16 20:18:05
  • 【点击频次】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