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小先生制”在生本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普及乡村教育的实践创新,注重发挥儿童的力量。本文分析了“小先生制”的深层涵义,总结了生本课堂践行“小先生制”的学理,提出了“以生为本,践行小先生制”的策略和方法。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精神和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除“生活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民主教育”等为人们广为知晓的教育思想以外,“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也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不仅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实践仍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尤其是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主流的当下,我校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本教育,与“小先生制”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小先生制的理念、实现形式及效益等方面都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本教育思想。
一、寻根“小先生制”,追溯源头求新识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普及乡村教育的实践创新和重大发展,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小先生制”还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一)三人行,必有我师——善者为师
《论语》中曾有记载:“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三个人在一起出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注意改正。可见在春秋时期的孔子看来,学问并非专属所谓长者,无论什么人,无论年龄大小,人人都可能成为你的老师,人人都可以传道教授于人。这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民主教育主张,也可视为“小先生制”诞生的文化沃土。
(二)不耻下问——能者为师
《论语》中还记有孔子“不耻下问”的主张,就是指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但知识多的一切人,且不以这样作为可耻。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就是明证。孔子的“不耻下问”,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二是向附近的百姓学习,尤其让学生教自己,这本身即可视为孔子对“小先生制”的反躬实践。
(三)教学相长——为师者师
《学记》中也记有“教学相长”的主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说明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关系。战国时期荀况的《劝学》中也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这同样是对中国早期“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内隐补充。正如陶先生说:“普及生活教育所要树立的第一个信念,便是小孩能做先生。自古以来,小孩子是在教人,但正式承认小孩为小先生是一件最摩登的事。”小孩子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将“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教”的过程将成为对“学”的成果的巩固,“教”“学”相长在同一个人身上得以实现,最终,孩子将成为自己的老师。
二、深解“小先生制”,对接课改探学理
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无论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层面,还是立足当前中国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层面,都蕴涵着切实而丰富的理论与思想内涵,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中的重要一脉。小先生制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呈现以下学理。
(一)向师性——学生心理的需要
向师性,是学生心理的需要。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渴望学习和听从教师的教导。不仅如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通常是很高大的,并且往往比实际的人物高大,钦佩、尊重、崇敬教师。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这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师一样,教师的言行方法,对学生来说,散发着光彩,他们愿意像老师一样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并且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同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他们常常因此而得到心灵的满足。
(二)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有一定主体作用,能左右课堂,主宰课堂。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是课堂的设计者、探究者、体验者、评价者。每一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人人争当“小先生”,克服学习中的懈怠与被动,才能实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争先恐后,大胆展示,勇于超越,人人做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路者、服务者、参与者、关注者。教师走下讲台,做好学生的幕后参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
(三)社群性——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
把学习放在一个群体、一个组织中。对学生而言,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是当下学生社群活动最重要的取向,我们必须关注当下学生在社群活动中正经历着的实际生活状态,社群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在社群活动中的存在,关注的是当下学生在社群活动中的交往与互动、矛盾与冲突,在社群活动中的喜怒哀乐,共同的相伴和成长。社群活动,强调人的动态,生产性特点,社群性活动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符合现代儿童学习的价值追求:从单纯量的追求——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多的转向注重质的追求——如何丰富而深刻地获得真实情感的体。社群性学习更加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课堂富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
基于小先生制的课堂是一种社群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真正的学习的发生,每一个成员的话语权都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进行充分的多元的对话的提问式的教育,充分进行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的深度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深度的参与学习,更有学习的自主权、责任感和义务感。
(四)生活性——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早年曾师从杜威,自然多少受其恩师教育思想的影响,所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成为其“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而“小先生制”则是体现“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先生”与“即知即传”践行的正是生活交往、社会体验与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先生制”理念倡导下,儿童的生活理念、生活本领、社会能力、学以致用,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正如陶先生所言:“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因而,“小先生制”蕴含了陶行知先生立足生活、崇尚实用的“生活教育”思想。这与当下我们注重学生体验、注重动手实践、注重合作探究是相通相融的。
三、践行“小先生制”,以生为本促生长
将小先生制与当下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生本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深化生本课堂,落实“尊重儿童、相信儿童、依靠儿童”的理念,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承认小先生——相信儿童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先生相信儿童,处处体现了教育应从生出发,以生为主,回归生本的教育理念。陶先生认为学生并不应该只做知识的接受者,他有权利、有义务,更应该去参与知识的交流和传承。“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从学生本人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学习情况,进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生本教育”认为教育过程的主人,正是儿童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而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是小孩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小孩启蒙第一天就有资格当小先生。这种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回归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的理念,也正是“生本教育”的精髓。承认小先生的力量,践行“小先生制”,内化生本课堂的第一步。
(二)用好小先生——尊重儿童
相信儿童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基于对新知的期待,学生能在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找到生长点,反应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课前先学—小组合作—全班探究—拓展提升”,如低年级数学中《数的组成》一课,学生自主探究:“数100根小棒,有几种数法?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简单、根本、开放,孩子探究出“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二十二十地数”……在交流合作中,把同学当作自己的老师,自己也成为他人的老师,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把老师的“教”变成了同伴的“教”,让学习更有亲近感。学习一篇课文,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己感悟,寻求个性化的体验,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学生阅读:“从课文相关的人物拓展开去阅读;从课文相关的内容延伸出去阅读;从相关文体引导开去阅读;查找与课文作者相关的内容阅读;阅读和课文表达情感相同的资料……”每个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成果,就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真正实现“能者为师”,充分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三)人人都是小先生——发展儿童
金字塔理论表明,当一个人把知识讲解给他人的时候,自身的知识保存率可达90%,,并且通过这样教别人的方式能使自己对知识体系建构地更加清晰,因此,“教”就是最好的“学”。
1、以生为本,以“教”促学。从儿童中心论出发,相信儿童的无限可能性。全面依靠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展讲”等方式达到“教”,在“兵教兵、兵考兵”中促进学。例如:当“小先生”要给同伴讲清楚“平行四面行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要充分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自己弄清楚公式的演变原理,通过画图、推演等方式传递给同伴,这个过程对于“小先生”本人是最大的促进。
2、真实参与,生成生长。课堂在“教、学、做”的基础上,强调“问”:“我会了,我教你。“你会吗?考考你。”“你不会,我帮你。”教、学、做、问合一,把教学真正变成交往,合作,探究的学习生活,形成,学生真实参与、主动学习的(现场生成生长)的深度学习课堂。
3、尊重天性,自治促学。教育的本质即交往。生本课堂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建设学习小组,建构自主管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四、创新“小先生制”,多元共赢见实效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需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与创造工作。“小先生制”正是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工作的明证。
我们将“小先生制”运用于生本课堂,课堂中小组活动机制也正是“小孩教小孩”,学生在交往中“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把知识与思想相互传递,并在传递与交往中互相得到提升与发展,这也是一种创新,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改革的轨迹即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作为。二者融合更深入深刻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教,主动用,树立学习是我自己的事,唤醒他们自我成长的基因。
(二)催生教学方式改变。多年来,老师教得苦、教得累,学生不领情,学得苦、学得差成为课堂教学的通病,“小先生制”在生本课堂中的运用促进教师教的方式改变。老师的重点不再关注知识点,关注怎么教,而是关注真正的“人”,关注怎么教会学生去学习,这将是课堂教学的大变革。
(三)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小先生制”在生本课堂中运用,起点是课堂,课堂是学校的核心阵地,课堂上师生行为发生变化,必将带来课堂的整体变化。同时,以课堂为支点,也必将撬动学校整体面貌的改观,学生处处成为学校的主人,老师处处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当学校各个层面活跃着学生这个主体时,学校的办学品位也必将上升。
当前,以生为本的儿童观是课堂改革的主流,品悟“小先生制”教育思想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动主义实践策略等,真可谓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无论从实践的层面,还是从理论的层面,都对我们今天的新课改具有多元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试论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J]. 孙德玉.教育科学,1987(04).
[2]《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3]《教育走向生本》[M],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探究》[M].程振理 江苏人民出版社
[5]《从“小先生制”,观陶行知生本教育》[J]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精神和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除“生活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民主教育”等为人们广为知晓的教育思想以外,“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也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不仅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实践仍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尤其是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主流的当下,我校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本教育,与“小先生制”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小先生制的理念、实现形式及效益等方面都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本教育思想。
一、寻根“小先生制”,追溯源头求新识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普及乡村教育的实践创新和重大发展,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小先生制”还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一)三人行,必有我师——善者为师
《论语》中曾有记载:“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三个人在一起出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注意改正。可见在春秋时期的孔子看来,学问并非专属所谓长者,无论什么人,无论年龄大小,人人都可能成为你的老师,人人都可以传道教授于人。这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民主教育主张,也可视为“小先生制”诞生的文化沃土。
(二)不耻下问——能者为师
《论语》中还记有孔子“不耻下问”的主张,就是指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但知识多的一切人,且不以这样作为可耻。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就是明证。孔子的“不耻下问”,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二是向附近的百姓学习,尤其让学生教自己,这本身即可视为孔子对“小先生制”的反躬实践。
(三)教学相长——为师者师
《学记》中也记有“教学相长”的主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说明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关系。战国时期荀况的《劝学》中也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这同样是对中国早期“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内隐补充。正如陶先生说:“普及生活教育所要树立的第一个信念,便是小孩能做先生。自古以来,小孩子是在教人,但正式承认小孩为小先生是一件最摩登的事。”小孩子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将“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教”的过程将成为对“学”的成果的巩固,“教”“学”相长在同一个人身上得以实现,最终,孩子将成为自己的老师。
二、深解“小先生制”,对接课改探学理
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无论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层面,还是立足当前中国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层面,都蕴涵着切实而丰富的理论与思想内涵,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中的重要一脉。小先生制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呈现以下学理。
(一)向师性——学生心理的需要
向师性,是学生心理的需要。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渴望学习和听从教师的教导。不仅如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通常是很高大的,并且往往比实际的人物高大,钦佩、尊重、崇敬教师。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这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师一样,教师的言行方法,对学生来说,散发着光彩,他们愿意像老师一样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并且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同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他们常常因此而得到心灵的满足。
(二)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有一定主体作用,能左右课堂,主宰课堂。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是课堂的设计者、探究者、体验者、评价者。每一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人人争当“小先生”,克服学习中的懈怠与被动,才能实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争先恐后,大胆展示,勇于超越,人人做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路者、服务者、参与者、关注者。教师走下讲台,做好学生的幕后参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
(三)社群性——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
把学习放在一个群体、一个组织中。对学生而言,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是当下学生社群活动最重要的取向,我们必须关注当下学生在社群活动中正经历着的实际生活状态,社群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在社群活动中的存在,关注的是当下学生在社群活动中的交往与互动、矛盾与冲突,在社群活动中的喜怒哀乐,共同的相伴和成长。社群活动,强调人的动态,生产性特点,社群性活动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符合现代儿童学习的价值追求:从单纯量的追求——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多的转向注重质的追求——如何丰富而深刻地获得真实情感的体。社群性学习更加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课堂富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
基于小先生制的课堂是一种社群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真正的学习的发生,每一个成员的话语权都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进行充分的多元的对话的提问式的教育,充分进行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的深度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深度的参与学习,更有学习的自主权、责任感和义务感。
(四)生活性——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早年曾师从杜威,自然多少受其恩师教育思想的影响,所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成为其“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而“小先生制”则是体现“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先生”与“即知即传”践行的正是生活交往、社会体验与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先生制”理念倡导下,儿童的生活理念、生活本领、社会能力、学以致用,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正如陶先生所言:“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因而,“小先生制”蕴含了陶行知先生立足生活、崇尚实用的“生活教育”思想。这与当下我们注重学生体验、注重动手实践、注重合作探究是相通相融的。
三、践行“小先生制”,以生为本促生长
将小先生制与当下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生本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深化生本课堂,落实“尊重儿童、相信儿童、依靠儿童”的理念,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承认小先生——相信儿童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先生相信儿童,处处体现了教育应从生出发,以生为主,回归生本的教育理念。陶先生认为学生并不应该只做知识的接受者,他有权利、有义务,更应该去参与知识的交流和传承。“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从学生本人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学习情况,进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生本教育”认为教育过程的主人,正是儿童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而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是小孩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小孩启蒙第一天就有资格当小先生。这种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回归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的理念,也正是“生本教育”的精髓。承认小先生的力量,践行“小先生制”,内化生本课堂的第一步。
(二)用好小先生——尊重儿童
相信儿童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基于对新知的期待,学生能在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找到生长点,反应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课前先学—小组合作—全班探究—拓展提升”,如低年级数学中《数的组成》一课,学生自主探究:“数100根小棒,有几种数法?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简单、根本、开放,孩子探究出“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二十二十地数”……在交流合作中,把同学当作自己的老师,自己也成为他人的老师,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把老师的“教”变成了同伴的“教”,让学习更有亲近感。学习一篇课文,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己感悟,寻求个性化的体验,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学生阅读:“从课文相关的人物拓展开去阅读;从课文相关的内容延伸出去阅读;从相关文体引导开去阅读;查找与课文作者相关的内容阅读;阅读和课文表达情感相同的资料……”每个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成果,就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真正实现“能者为师”,充分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三)人人都是小先生——发展儿童
金字塔理论表明,当一个人把知识讲解给他人的时候,自身的知识保存率可达90%,,并且通过这样教别人的方式能使自己对知识体系建构地更加清晰,因此,“教”就是最好的“学”。
1、以生为本,以“教”促学。从儿童中心论出发,相信儿童的无限可能性。全面依靠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展讲”等方式达到“教”,在“兵教兵、兵考兵”中促进学。例如:当“小先生”要给同伴讲清楚“平行四面行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要充分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自己弄清楚公式的演变原理,通过画图、推演等方式传递给同伴,这个过程对于“小先生”本人是最大的促进。
2、真实参与,生成生长。课堂在“教、学、做”的基础上,强调“问”:“我会了,我教你。“你会吗?考考你。”“你不会,我帮你。”教、学、做、问合一,把教学真正变成交往,合作,探究的学习生活,形成,学生真实参与、主动学习的(现场生成生长)的深度学习课堂。
3、尊重天性,自治促学。教育的本质即交往。生本课堂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建设学习小组,建构自主管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四、创新“小先生制”,多元共赢见实效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需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与创造工作。“小先生制”正是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工作的明证。
我们将“小先生制”运用于生本课堂,课堂中小组活动机制也正是“小孩教小孩”,学生在交往中“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把知识与思想相互传递,并在传递与交往中互相得到提升与发展,这也是一种创新,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改革的轨迹即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作为。二者融合更深入深刻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教,主动用,树立学习是我自己的事,唤醒他们自我成长的基因。
(二)催生教学方式改变。多年来,老师教得苦、教得累,学生不领情,学得苦、学得差成为课堂教学的通病,“小先生制”在生本课堂中的运用促进教师教的方式改变。老师的重点不再关注知识点,关注怎么教,而是关注真正的“人”,关注怎么教会学生去学习,这将是课堂教学的大变革。
(三)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小先生制”在生本课堂中运用,起点是课堂,课堂是学校的核心阵地,课堂上师生行为发生变化,必将带来课堂的整体变化。同时,以课堂为支点,也必将撬动学校整体面貌的改观,学生处处成为学校的主人,老师处处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当学校各个层面活跃着学生这个主体时,学校的办学品位也必将上升。
当前,以生为本的儿童观是课堂改革的主流,品悟“小先生制”教育思想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动主义实践策略等,真可谓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无论从实践的层面,还是从理论的层面,都对我们今天的新课改具有多元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试论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J]. 孙德玉.教育科学,1987(04).
[2]《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3]《教育走向生本》[M],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探究》[M].程振理 江苏人民出版社
[5]《从“小先生制”,观陶行知生本教育》[J]
- 【发布时间】2023/10/18 5:19:05
- 【点击频次】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