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运用

 

【作者】 李章丽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学校初中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设计一个精当的导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思,引导学生的思路,开启学生的心智,本文将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教学案例来谈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到课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设计一个精当的导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情思,引导学生的思路,开启学生心智。初中语文课的导入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具体设计,使之取得预期效果。本文将通过教学案例来谈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方法。
  一、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语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或相关内容设置一系列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导入:父爱如山,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伟大的父爱,大家回忆一下,父亲平时的哪些举动体现了对我们的爱?你对父亲的爱最感动的是哪一件?通过学生回忆,有的学生的眼圈都发红了,流露出悔恨之意;有的同学低头不语,沉浸在自责之中;有的同学面带微笑,徜徉在幸福之中;有的同学目光明亮,尽显感恩之情……这种富有情感的导入,把学生首先带入到对伟大父亲的深深思念回忆之中。
  二、故事背景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背景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陋室铭》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知县肖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徳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依依江水清,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自警自省。这样,学生兴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饶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
  三、谜语导入法
  这是利用猜谜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思维、勇于思考,教师因势利导,顺利进入新课。如在教学《蜘蛛织网》一课时,我为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八字须,往上翘,唱起歌来喵喵叫。夜间巡逻不用灯,四处畅通难不倒(打一动物)。学生都积极思考,得出谜底“猫”。教师适时导入: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郑振铎的《猫》。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论是猜对还是猜错学生都热情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带着好奇和求知欲望走进新课的学习。
  四、音乐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或歌曲或是包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的歌词,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加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能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如教学《黄河颂》时,我在上课之前就播放《黄河大合唱》乐曲,这激昂的曲调、优美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是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情的叙述:“这是歌颂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的豪迈赞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教师巧妙的点拨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上课时还可以播放歌曲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歌曲吗?(喜欢),今天老师就为你们一首歌曲(我播放阎维文的《父亲》。(同学们都被这扣人心弦的歌声所吸引)听完后,我问学生,这是什么歌?(父亲)在这个歌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对儿子无私的付出,是啊,父爱如山,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今天我和同学们共同走进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再一次去感受伟大的父爱。这样自然的导入了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父亲的情感,是学生带着满腔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五、提问式导入
  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力往往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其注意力维持时间也不持久。教师如运用精彩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就是提问——设置悬念。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如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已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自然而然的,学生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就会注意到这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就必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其实导入时不仅可以由教师来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来提问。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我将课题写在黑板上,问:大家看到这个标题会产生哪些疑问?学生们非常积极的寻找问题,比如:这是什么实验?是谁做的实验?这个人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实验结果怎样?斜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在这座塔上做实验?……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而这节课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他们感觉新鲜,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特别积极。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效率也很高。
  六、应变导入技巧
  有时在上课之前,突然发生或出现了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情或情景,我们应该随机应变,充分利用,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上《童趣》文时,学生在上课之前正聊着小时候的趣事,这时我们不妨就从他们的谈的话题“儿时趣事”说起。聊聊小时候的趣事,很自然地就引入了新课内容。不过应变导课并不是常用的导课技巧,他要求我们教师要具备机智灵活、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的能力。
  总之,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同时,它也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匠心思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表现出教师创造性教学艺术的设计。
  • 【发布时间】2023/10/18 5:20:14
  • 【点击频次】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