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新课程下的统计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新课程下的统计教学并非简单的计算平均数、画统计图,其核心是一种观念,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也可以是“数据感”。让学生经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于是我们边实践边探索,从两个方面着手;开发校本课程,增加统计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关键词:统计;活动;设计应用
统计是日常生产生活中为常用和实用的工具,因此统计也是小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其它种种原因,小学阶段的统计较为简单,加之统计的教学较为枯燥无味,教师往往易轻视于统计的教学,忽略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教好统计知识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谈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创造统计数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大千世界的各种数据来源于生活,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统计的学习兴趣,可以创造统计的数据情境,让学习在生活中对数据产生好感,激发探究数据的动力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的例1:学校要给学生们订校服,有4种颜色:红、黄、蓝、白,选哪种颜色合适?通过“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先渗透抽样的思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和价值,学习用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的范围和内容设计教学
本人在教学一年级时因为学生本身生活经历简单,所以选择统计全班同学自己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看看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为了让大家踊跃发言,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喜欢吃。而在教学四年级《条形统计图》这一节时,因为学生年龄稍大了,可以亲自参与日常生活了,我提前把学生分成几组,给每个组同学布置不同任务进行数据收集,作为上课的一手资料,比如:记录半个月内晴天和阴天的天数;调查本村大卡车、小轿车的数量等等。这样让学生品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三、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发生在学生们身边对学生来说都是他们日常生动有趣的活动,使他们听起来非常亲切,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数学。如:新年联欢会准备买什么样的水果时,调查班级最喜欢吃的水果,设计在限定的金额内购买方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查,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具体地问一问每一个人的喜好,具体地数一数每一种的水果的人数)。然后,学生自然会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进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使学生亲自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可以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是否抽样得到,有没有提供数据的来源,来源是否可靠等。这些素材能使学生将统计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认识世界,同时能理智地对待新闻、广告等公布的数据,对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
四、加强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
动手实践操作是统计教学中的重头戏,新大纲强调统计教学要从以前的注重调查结果转变为重视调查的过程,即要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堂握操作的方法。如,在教学“步测和目测”时,教师于课前在操场上量好50米的距离,并每隔10米插一根标杆。上课后,用一点时间介绍步测和目测的意义以及步测和目测的条件和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讲方法去实际测出自己的每步的大小。接着在此基础上先目测一段指定距离,再步测这一段距离,并做好每一次记录,最后通过卷尺的测量出准确的距离,评出步测和目测的最接近实际距离的学生,并加以表扬。这样教学,既可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很轻松地堂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操作方法的堂握。
五、学生要学会能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不但要具备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而且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通俗的讲,就是不但要有意识,还要有统计方法。学生用统计的知识解决问题时,他必须要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判定结果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教师设置情境,元旦节日快到了,班里要举行一次联欢会,但是老师不知道买什么水果,该怎么办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有的说买苹果,有的说买香蕉,有的说买草莓,等等。)老师再抛出问题,这么多品种到底买哪一种好呢?哪位同学能帮帮老师想一个办法?生1:这时有同学说我们可以做一下调查。老师接着问怎么调查呢?生2:有同学说我们可以数一数喜欢每种水果的各有多少人,再把这些数记下来,比较一下看看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最多,这样就得出了结果,就知道买哪种水果了。当有同学说做一下调查,就说明他已经有了统计的意识,教师再抛出“如何调查”这个问题时,学生虽然只说了小句话,但其实包含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判定结果这样的统计过程,也就是说在他的意识里统计方法作为经验已经形成,这时如果我们让学生亲自去把这个过程完成,再加以提炼,统计方法学生自然会掌握。
总之,在教学统计时,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加强学生统计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训练,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并逐步加大难度和密度,如此长期下去,必将有利于学生对统计的掌握,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统计这种常用而又实用的数学工具。
关键词:统计;活动;设计应用
统计是日常生产生活中为常用和实用的工具,因此统计也是小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其它种种原因,小学阶段的统计较为简单,加之统计的教学较为枯燥无味,教师往往易轻视于统计的教学,忽略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教好统计知识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谈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创造统计数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大千世界的各种数据来源于生活,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统计的学习兴趣,可以创造统计的数据情境,让学习在生活中对数据产生好感,激发探究数据的动力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的例1:学校要给学生们订校服,有4种颜色:红、黄、蓝、白,选哪种颜色合适?通过“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先渗透抽样的思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和价值,学习用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的范围和内容设计教学
本人在教学一年级时因为学生本身生活经历简单,所以选择统计全班同学自己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看看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为了让大家踊跃发言,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喜欢吃。而在教学四年级《条形统计图》这一节时,因为学生年龄稍大了,可以亲自参与日常生活了,我提前把学生分成几组,给每个组同学布置不同任务进行数据收集,作为上课的一手资料,比如:记录半个月内晴天和阴天的天数;调查本村大卡车、小轿车的数量等等。这样让学生品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三、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发生在学生们身边对学生来说都是他们日常生动有趣的活动,使他们听起来非常亲切,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数学。如:新年联欢会准备买什么样的水果时,调查班级最喜欢吃的水果,设计在限定的金额内购买方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查,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具体地问一问每一个人的喜好,具体地数一数每一种的水果的人数)。然后,学生自然会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进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使学生亲自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可以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是否抽样得到,有没有提供数据的来源,来源是否可靠等。这些素材能使学生将统计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认识世界,同时能理智地对待新闻、广告等公布的数据,对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
四、加强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
动手实践操作是统计教学中的重头戏,新大纲强调统计教学要从以前的注重调查结果转变为重视调查的过程,即要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堂握操作的方法。如,在教学“步测和目测”时,教师于课前在操场上量好50米的距离,并每隔10米插一根标杆。上课后,用一点时间介绍步测和目测的意义以及步测和目测的条件和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讲方法去实际测出自己的每步的大小。接着在此基础上先目测一段指定距离,再步测这一段距离,并做好每一次记录,最后通过卷尺的测量出准确的距离,评出步测和目测的最接近实际距离的学生,并加以表扬。这样教学,既可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很轻松地堂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操作方法的堂握。
五、学生要学会能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不但要具备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而且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通俗的讲,就是不但要有意识,还要有统计方法。学生用统计的知识解决问题时,他必须要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判定结果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教师设置情境,元旦节日快到了,班里要举行一次联欢会,但是老师不知道买什么水果,该怎么办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有的说买苹果,有的说买香蕉,有的说买草莓,等等。)老师再抛出问题,这么多品种到底买哪一种好呢?哪位同学能帮帮老师想一个办法?生1:这时有同学说我们可以做一下调查。老师接着问怎么调查呢?生2:有同学说我们可以数一数喜欢每种水果的各有多少人,再把这些数记下来,比较一下看看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最多,这样就得出了结果,就知道买哪种水果了。当有同学说做一下调查,就说明他已经有了统计的意识,教师再抛出“如何调查”这个问题时,学生虽然只说了小句话,但其实包含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判定结果这样的统计过程,也就是说在他的意识里统计方法作为经验已经形成,这时如果我们让学生亲自去把这个过程完成,再加以提炼,统计方法学生自然会掌握。
总之,在教学统计时,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加强学生统计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训练,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并逐步加大难度和密度,如此长期下去,必将有利于学生对统计的掌握,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统计这种常用而又实用的数学工具。
- 【发布时间】2023/10/18 5:20:26
- 【点击频次】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