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化学课堂中创新教学法的应用

 

【作者】 郭 斌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当今知识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要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创新是我们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基石。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一定要重视在教学方面的创新,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成果的提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教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提高质,不断创新。尤其体现在教学中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创新人才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创新人才除了个体发展外,多数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是初中化学教师当前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必须要不断创新,教学工作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呢?
  一、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中要善于用各种直观手段,找出与教材内容的最佳“切入点”,善于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如使用生活展观、实物展示、演示实验、新闻媒体、电视录像等方式刺激学生的感知器官,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惊喜和感叹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利于学以致用。例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来设置学习情景,对于“铁的性质”的学习,教师可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以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学生从观察家中铁锅的颜色,用铁做碗架、铁勺安木柄、用铁架设电线网等归纳出铁的物理性质,指导学生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突出学法指导。
  二、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想象,是人们以大脑中原有的记忆表象、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想象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知过程中,若没有想象的参与,学生便会感到抽象、空泛、难学,学生对某些知识使会感到难以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其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不无关系。因此说想象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必然思路受阻,我们虽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但往往只能做一个旧知识的继承者,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发现不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规律,难以成为新科学领域的开拓者,新事物的创造者,更难以在将来的生活中取得重大的创造发明,因此,我们在中学化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加强课堂提问,开发学生想象力。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在脑海里预演其形象,想象其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随着课堂的深入使学生预演的结果逐步明朗化。这样指导学生长期坚持自我训练,不仅他们的想象能力可以得到锻炼提高,而且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2.运用突然中断法,提高学生想象力。“突然中断法”是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讲到知识关键点时,“突然中断”后面的知识景象,要求学生去想象,或者是讲解某一问题时,教师对问题的背景材料、出发点、前提条件等进行充分展示说明后进行的“突然中断”,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突然中断法”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法主要包括以下环节:激趣设疑、合理中断、启发疏导、总结反馈。3.教师多启发,提高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思维的过程就是对问题分析综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启发。经常运用启发式教学。运用科学想象题,启发想象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科学想象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过程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因此教学中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教学上除重视课本中的探究活动,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比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或者进行社会调查,比如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来源等。同时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创新。
  1.获取信息能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学习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多阅读,注意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或通过互连网上网查找,培养学生的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只要与化学知识有关的资料、信息都注意收集,最终“厚积而薄发”。这样,各种资料的积累有利于开展探究活动,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提出问题能力:学问,要学必有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要进行探究活动,也必须提出中肯的问题。我要求学生预习,并时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高潮。
  3.科学探究能力:新教材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就是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探究学生未知的知识,重点是探究的过程、方法、步骤。例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探究物质是否为可燃物、温度是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否与氧气接触等。通过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写出探究报告或总结,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训练,让学生通过初中化学教材知识充分开展相关的知识学习。当然,学生也要积极地进行化学逻辑思维的发散,从基础的化学知识中理解以及掌握同时还要不断整合积累的化学理论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从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培养不足点进行探究,提出多种对策,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遭性地开展化学知识学习,也能够有效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提高学生创造性开展工作和创造性开展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化学教学和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 【发布时间】2023/10/18 5:22:44
  • 【点击频次】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