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践行生态文明教育 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浅谈农村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
当今,生态文明教育已不再是陌生的字眼,了解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了解农村幼儿,对于扎根在农村幼儿园8年的我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了解,更重要的是将其结合起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利用研究已有的园所环境,充分挖掘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让幼儿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生态的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自然生态。为了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初步帮助幼儿萌发生态文明意识,我做了以下尝试及建议。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教师队伍建设是特色园建设至关重要的一步,我园旨在创建一批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师队伍。所有教师都遵循“若水若云、禅思静致”的教风以及“向善、向上、向美、活力、自信”的园风,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一)加强教师生态文明意识。在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的过程中惊叹于自然的神奇、生命的伟大,对于生态教育饱含热忱。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深知幼儿是自然之子,具有亲自然的天性。幼儿教育要充分开发这种天性,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体会自然的魅力,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和习惯。
(二)提升教师文明教育技能。为让教师更好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我园每学年都会组织幼儿园教职工进行一场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竞赛内容贯穿生态建设、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覆盖面广的,但以浅易为主,突出普及性。
(三)完善生态文明课程设置。我园以课题《24节气园本自然课程建设》为依托,把生态教育、自然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中,课题研究是培养教师团队最有效的途径。通过相互引领、互助、积极反思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成长,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形成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教师团队。
二、开发园区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走进方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抹绿色,生态气息浓郁。伏在草坪上,站在植株间,仔细观察、忙忙碌碌的小小身影,每个镜头都是一个美丽的瞬间。植物在这里生长变化,每个季节、每株植物都是幼儿生动的教材、形象的教具。
(一)亲手种植了解植物特性。我园创设有植物种植园区,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感知各种植物在大自然中生长的奥妙,教师引导幼儿在播种、栽培、收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种的番茄会长大吗?”“番茄长大后会不会把番茄苗压弯呢?”“我们利用雨水灌溉,能节约多少水呢?”“挂在墙上的水培植物真的能长出来吗?”等问题不断涌现。课程结束后,教师会积极地与家长、幼儿一起查阅资料、实地探访,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栽培方式、性状变化情况等特性,让种植园区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地方,也让其成为教学过程中面对新理念、新思路、新观念和幼儿情感培养的平台。
(二)营造室内自然文化氛围。班级班级环境打造中,我园同样以生态材料、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为主,发动幼儿收集各种生态材料、自然材料、环保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变废为宝。如,收集园内的小树枝、各种叶子、果实花卉标本、纸筒、纸盘、纸杯、光盘、塑料瓶等,这些“废品”在教师和幼儿手里都成了“艺术品”,如:在纸筒上画上鲜艳的颜色,简单的线条、图案,用纸筒加上五官变成各种小动物及一些创新性活动,并作为环境创设的基础材料;用纸筒制作各种装饰进行区域分割和室内装饰美化,用幼儿制作的纸筒动物拼成场景作品,投放在教室里让幼儿欣赏。幼儿生活在一个美的环境中,才能身心愉悦,所以,在强调幼儿参与的同时,也考虑到美观作用,例如:从底纸颜色的选择、屋顶的色彩搭配等方面都进行多次比较最终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再投放。同时,注重幼儿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学习,例如,纸盘装饰时,请孩子利用冷、暖色调或选择几种自己喜欢的颜色依次进行装饰,产生了很好看的效果;将这些纸制品的半成品作品投放在美工区里,让没完成的幼儿继续在活动区中完成。幼儿在活动中品味着“变废为宝”的快乐,生态教育的种子已在每一名幼儿的心中种下,正在茁壮成长着!
三、重点强化专项课程,挖掘生态教育价值
《指南》指出: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得有益经验的。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不能仅仅将生态文明教育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转化成可以让幼儿直接参与、体验、操作的活动,使得幼儿可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从而获得有益的经验。
四、加强日常活动渗透,生态文明融入生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生态文明教育亦是如此。我们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意识地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一些儿歌、故事等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比如,利用餐前活动时间播放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儿歌,睡前故事时间播放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的故事。在洗手环节,进行节约用水教育,了解节约用水的方法,晨间谈话时聊聊没有水会怎样,引导幼儿幼儿了解地球上如果没有水,人、动物、植物都不能生存,所以,要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在餐后散步是,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的花草树木,感受幼儿园的美景,产生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情感倾向,培养幼儿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扔垃圾,保持环境整洁的生态文明意识。这种日常渗透活动使幼儿浸润在浓厚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强化家长参与程度,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教育从亲子共育开始,我园利用亲子活动机会,调动家长参与生态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疫情期间开展亲子共读,阅读有关自然的绘本或观看野生动物的纪录片,让幼儿和家长共同了解自然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用正确的生态观去关爱和守护它们。其次,家长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从生活的点滴做起,言传身教去影响幼儿,如∶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合吸烟,不高声喧哗,平时少用一次性物品,减少白色污染等。让幼儿和家长成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生命、守护生命的社会公民。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强对幼儿的生态文明教育,既是落实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符合儿童天性和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工作。生态文明教育,带给孩子可贵的精神品质,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唤醒幼儿的保护生态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让幼儿学会关爱生态、珍惜生命、关爱自然,做真正的绿色公民。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在疫情中重新认识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
- 【发布时间】2023/10/18 5:24:35
- 【点击频次】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