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乡土资源融合初中美术学科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对于现在的初中美术教学来说,除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更多的是培养初中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其能从平时的美术课堂中了解相应的学科知识,同时也能了解我国的民间美术,尤其是本乡本土的美术文化。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将乡土资源麦秆画等民间美术融入的初中美术学科教学。本文对乡土资源整合融入初中美术学科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美术,乡土资源,麦秆画,个性特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系列文件,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根据县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品一非遗一特色工作要求,建设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的美育和个性特长。结合我校位于农村的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周边了解本地区的农村文化,积极开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融入初中美术学科的筹备工作。调研学生对麦秆画教学的兴趣,并开展麦秆画校本课程研究,为麦秆画特色课程的实施做基础。如何使乡土资源麦秆画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谈几点感悟。
一、兴趣是关键,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1. 舒适的学习环境是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我校建设了一间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麦秆画工作室,作为美术学科教学的阵地。学生能从美术教室四周的布置感受到来自于乡间田野的气息,加之配套完善的学习工具,学生感受麦秆画文化的熏陶,并积极的参与到麦秆画的学习制作中。
2. 古风音乐搭配古色古香的麦秆画让人舒适,音乐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以让学生感到放松。音乐融合美术学科教学,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评价少不了,评价既是导向,更是动力。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它能点燃学生的激情,给予学生持久生长的动力,让学生找到存在感,体验到成就感。在每堂课或者一个阶段结束后,教师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或及时沟通不足之处,让学生能有学习成就感。在每个学期末,对在美术课堂中表现优秀的并有优秀麦秆画作品的学生颁发奖状,分发奖品,并结合学校的和美少年积分奖励机制,对优秀学生进行特长加分,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4. 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丰富课堂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减少教师过多的干预,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并尊重学生个性特长。根据学生特长布置不同主题的麦秆画作品制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麦秆画作品开出五颜六色的花。
2.培养班级小老师,选举小老师负责管理本班美术课堂常规事务,收集班里同学的想法,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制作,课堂才有生命力,充分发挥兵带兵,兵帮兵,由小老师负责带领同学学习制作麦秆画作品,协力共进。
3.培养学生自学、独学和合学的能力,利用美术学科特性,让学生在日常的美术学科教学中学会自学,能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了解麦秆画的文化知识,理解麦秆画的制作步骤,并能实践创作一些简单的麦秆画作品。其次通过同学之间合学能进行创新,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审美创新能力,最大程度发挥个性特长。
三、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
1.初中美术的教学课时一周一课时,除了完成初中美术教材上规定完成的教学任务外,
那么乡土资源进入课堂的时间相对较少。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麦秆画文化,制作麦秆画作品。课前精心的备课,制作相应的教学科件,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课中减少教师过多的自身讲述式的授课,增加学生创新实践时间,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充分利用每周的课后服务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美术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运用乡土资源美化生活的能力。
美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美育结合乡土资源能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并且能让学生认识美术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积极的继承、创新、发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乡土资源麦秆画等文化进入美术学科的教学中,要根据初中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特长,结合初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乡土资源,麦秆画,个性特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系列文件,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根据县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品一非遗一特色工作要求,建设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的美育和个性特长。结合我校位于农村的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周边了解本地区的农村文化,积极开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融入初中美术学科的筹备工作。调研学生对麦秆画教学的兴趣,并开展麦秆画校本课程研究,为麦秆画特色课程的实施做基础。如何使乡土资源麦秆画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谈几点感悟。
一、兴趣是关键,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1. 舒适的学习环境是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我校建设了一间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麦秆画工作室,作为美术学科教学的阵地。学生能从美术教室四周的布置感受到来自于乡间田野的气息,加之配套完善的学习工具,学生感受麦秆画文化的熏陶,并积极的参与到麦秆画的学习制作中。
2. 古风音乐搭配古色古香的麦秆画让人舒适,音乐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以让学生感到放松。音乐融合美术学科教学,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评价少不了,评价既是导向,更是动力。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它能点燃学生的激情,给予学生持久生长的动力,让学生找到存在感,体验到成就感。在每堂课或者一个阶段结束后,教师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或及时沟通不足之处,让学生能有学习成就感。在每个学期末,对在美术课堂中表现优秀的并有优秀麦秆画作品的学生颁发奖状,分发奖品,并结合学校的和美少年积分奖励机制,对优秀学生进行特长加分,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4. 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丰富课堂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减少教师过多的干预,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并尊重学生个性特长。根据学生特长布置不同主题的麦秆画作品制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麦秆画作品开出五颜六色的花。
2.培养班级小老师,选举小老师负责管理本班美术课堂常规事务,收集班里同学的想法,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制作,课堂才有生命力,充分发挥兵带兵,兵帮兵,由小老师负责带领同学学习制作麦秆画作品,协力共进。
3.培养学生自学、独学和合学的能力,利用美术学科特性,让学生在日常的美术学科教学中学会自学,能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了解麦秆画的文化知识,理解麦秆画的制作步骤,并能实践创作一些简单的麦秆画作品。其次通过同学之间合学能进行创新,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审美创新能力,最大程度发挥个性特长。
三、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
1.初中美术的教学课时一周一课时,除了完成初中美术教材上规定完成的教学任务外,
那么乡土资源进入课堂的时间相对较少。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麦秆画文化,制作麦秆画作品。课前精心的备课,制作相应的教学科件,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课中减少教师过多的自身讲述式的授课,增加学生创新实践时间,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充分利用每周的课后服务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美术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运用乡土资源美化生活的能力。
美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美育结合乡土资源能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并且能让学生认识美术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积极的继承、创新、发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乡土资源麦秆画等文化进入美术学科的教学中,要根据初中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特长,结合初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
- 【发布时间】2023/12/9 11:33:49
- 【点击频次】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