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作者】 杨家珍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语文学习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语文教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寻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努力开展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以这种教育为契机,在一定意义上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汉语是一门通过文化教给学生知识和中华文明的学科,各种文章片段中都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坚定“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坚实根基。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们智力与思想开始发展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融合策略
  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学习传统文化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她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但是,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因种种原因,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因此,我们大声呼吁:要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渗透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一、从汉字教学开始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础的部分就是汉字教学,因而需要在汉字教学中渗透字形之美,从而弘扬传统文化。通常而言,小学生阶段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需要在小学阶段掌握足够多的汉字,从而才能培养阅读能力,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百家姓》《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启蒙经典教学,将其作为学生们认识汉字的基础,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为精美的课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字教学中,需要重视造字法到字根之间的结构,包括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等等,其中都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江河”,在传统文化中是长江黄河的专指名词,而现在则泛指一般的河流。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常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小学生大多数都会模仿教师的字体,因而很多学生写出的汉字与教师很像,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自身的板书,需要运用工整的正楷字体,行列有着齐整的安排,美观而大方。
  二、从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诗言志、文载道,诗词本身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抑扬顿挫富有韵律,因而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学生的心灵塑造与情操陶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小学一年级所学的古诗《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其采用列锦的艺术手法,将山村中的烟村、亭台、花等意象有机构成了一副山村风光图,其恬静淡雅的意境极大的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数字的排列使得学生能够发散想象思维,而且其本身朗朗上口,有助于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再如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学习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陆游年老,孤独的生活在山村之中,但仍旧怀着为国出征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来进行情景创设,从而让学生们对诗人产生共鸣。《忆江南》之中,白居易用分明的色彩描绘了江南美丽的风景,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还原江南风貌,从而让学生能够轻松看到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景色。
  三、强化课外阅读,吸收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在课堂,而且在课外。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的文化积累,而学习语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就需要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生动有趣而又富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故事,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历史故事“悬梁刺股”,孙敬在夜里读书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睡着,将头发悬在屋梁上,而苏秦每次读书困倦时便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从而保持清醒,这种奋发读书的精神需要我们传承;“囊萤映雪”,车胤家中晚上没有蜡烛,为了能够继续读书,便捉了一些萤火虫来进行照明,孙康则是借着雪光读书,等等。课外阅读,增强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有成语的运用与识记,还有其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1. 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开展“成语接龙”接龙;“成语故事”汇报,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可以进行剧本创编,将《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孟母三迁》排练成课本剧演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孟母的教育智慧,感受古今母爱的伟大,感受家教的重要性,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发生变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2.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古典书籍,会为学生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有计划的引导阅读,使学生从书籍阅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例如结合《汉字王国》的综合性专题阅读学习,阅读《说文解字》,了解汉字由来知识、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字义的演变。例如结合《负荆请罪》,可以让学生阅读《廉颇传》,了解廉颇的生平事迹、爱国情怀;结合孔子《论语》阅读学习,指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政治立场、学术观点、生活追求;阅读《弟子规》学习做人做事的规矩。又例如引导阅读《成语故事》,了解古代中国人的善良、勤劳、智慧的优秀美德……这样长期的阅读积累,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都会有明显的提升。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终有放手的一天,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让学生早点学会自主阅读,这样才能学习传承更多中华传统文化。
  3. 加强传统语文趣味训练。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中国的茶壶常饰以字画,让人们可以一边细细品茶,一边玩味壶上字画,增添乐趣。有一种茶壶壶腰(或壶盖)上一圈就写了五个字:“可以清心也。”可别小看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可以组成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还有一个故事: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题纸扇,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类似的训练还有: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中国美德的根,学习、传承它是小学语文学科重要任务,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培育,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它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程炯.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师.2011年第16期
  [2]冯小英.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2年11期

  • 【发布时间】2023/12/9 11:34:12
  • 【点击频次】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