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良好的预习方法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关键词:课前预习;培养方法;提高效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俗话说“千片羽毛,凑只小鸟”小学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训练分析、理解、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语文课采用及时预习的方法比较好。
一、明确预习目标,指引预习方向
预习虽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过程,但绝非信马由缰,高效的预习必须有明确的预习目标,这样才能使预习有纲可依,使复习有的放矢,让自己在复习中科学合理的分配精力,少做无用功。如对于每一课中的的重点字词等,要通过习题、作业等形式给予明确,从而使预习有量化的要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一个班的学生,就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的素质说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如: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往往也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针对学生这个弱点,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的联系。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是一篇同学们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针对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预习题:课文中有个词叫“纹丝不动”这个词在哪个句子里出现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这个词集中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精神?学生按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预习提纲读课文,就能围绕邱少云在烈火烧自时忍受剧烈疼痛的行动。探索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火烧着了邱少云的棉衣,他没有动弹;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儿包住了,他仍然没有动一下:烈火整整在他身上烧了八个多小时,邱少云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直到最后牺牲。这充分体现了自愿军战士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的顽强意志,为整个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段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
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阅读能力的差异。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
二、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订,是将同类体裁或题材的课文归为一个单元,各单元的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预习目标的设定还要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使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比如,写人的文章,预习要重点明白写的是谁?写他的什么?记事的,则要明确写了什么事?对事情的大概内容能否进行口头复述?而描写事物的,就要知道写的什么景?什么物?他们有哪些特点?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关系等等。
三、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一)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四、懂得使用工具书。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堂据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五、要勒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田。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六、检验预习成效
学生在语文预习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预习的目标,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在课文阅读的时候,要学会思考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意义,反复阅读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小学语文课文的最后,住往会有一个课后练习的板块。在这个板块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做课后的习题,来检验预习的效果好坏。并目课后的练习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所以学生通过做题目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做题目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学生可以通过习题练习,重新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课后的练习对于语文预习而言同样很重要,因为课后练习往往是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所以它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别是句子理解之类的题目,学生在预习之后可以尝试做一遍,看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
七、自动晋级,鼓励进步。
为了保持学生对这项作业持续的热情,分级预习还鼓励学生通过竞争,不断晋级。我规定了凡连续得到五个优,得到老师允许就可以自动晋级,这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前进的动力。平时有出得好的题型,有完成得好的作业,甚至是有进步的作业,我都及时表扬,在全班推广。这样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目前,有些同学已晋级到E级,大有“百舸争流不回头”的气势。
总之,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让预习的效果更有效,需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强化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不断体会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乐趣,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生成良好的预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课前预习;培养方法;提高效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俗话说“千片羽毛,凑只小鸟”小学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训练分析、理解、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语文课采用及时预习的方法比较好。
一、明确预习目标,指引预习方向
预习虽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过程,但绝非信马由缰,高效的预习必须有明确的预习目标,这样才能使预习有纲可依,使复习有的放矢,让自己在复习中科学合理的分配精力,少做无用功。如对于每一课中的的重点字词等,要通过习题、作业等形式给予明确,从而使预习有量化的要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一个班的学生,就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的素质说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如: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往往也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针对学生这个弱点,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的联系。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是一篇同学们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针对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预习题:课文中有个词叫“纹丝不动”这个词在哪个句子里出现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这个词集中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精神?学生按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预习提纲读课文,就能围绕邱少云在烈火烧自时忍受剧烈疼痛的行动。探索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火烧着了邱少云的棉衣,他没有动弹;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儿包住了,他仍然没有动一下:烈火整整在他身上烧了八个多小时,邱少云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直到最后牺牲。这充分体现了自愿军战士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的顽强意志,为整个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段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
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阅读能力的差异。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
二、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订,是将同类体裁或题材的课文归为一个单元,各单元的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预习目标的设定还要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使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比如,写人的文章,预习要重点明白写的是谁?写他的什么?记事的,则要明确写了什么事?对事情的大概内容能否进行口头复述?而描写事物的,就要知道写的什么景?什么物?他们有哪些特点?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关系等等。
三、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一)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四、懂得使用工具书。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堂据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五、要勒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田。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六、检验预习成效
学生在语文预习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预习的目标,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在课文阅读的时候,要学会思考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意义,反复阅读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小学语文课文的最后,住往会有一个课后练习的板块。在这个板块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做课后的习题,来检验预习的效果好坏。并目课后的练习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所以学生通过做题目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做题目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学生可以通过习题练习,重新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课后的练习对于语文预习而言同样很重要,因为课后练习往往是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所以它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别是句子理解之类的题目,学生在预习之后可以尝试做一遍,看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
七、自动晋级,鼓励进步。
为了保持学生对这项作业持续的热情,分级预习还鼓励学生通过竞争,不断晋级。我规定了凡连续得到五个优,得到老师允许就可以自动晋级,这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前进的动力。平时有出得好的题型,有完成得好的作业,甚至是有进步的作业,我都及时表扬,在全班推广。这样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目前,有些同学已晋级到E级,大有“百舸争流不回头”的气势。
总之,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让预习的效果更有效,需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强化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不断体会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乐趣,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生成良好的预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发布时间】2023/12/9 11:36:06
- 【点击频次】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