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以多元评价为驱动 引领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实践过程,难以利用传统的监测量化等手段进行评价,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以多元评价为驱动引领劳动教育改革,一方面有助于构建更加完整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深入落实,实现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让劳动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育评价;“五育”并举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提出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这一重要论述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前,劳动教育在教材、课程和师资上与其他“四育”相比,仍然略显局限性。这既与人们长期以来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进行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有关,也与部分教师狭义理解劳动教育,关注劳动技能而忽视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关。劳动教育的多元评价可以作为课程改革和家校共育的深层驱动,促进全新的教育模式的形成。
一、多元的评价激发学生劳动“内驱力”
(一)多元评价驱动劳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的基本性推动。教育系统庞大复杂,但如果需要提出最重要、最基本的构架,目前学术界公认可分为目标、行为和控制三个子系统,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各种教育结构的基本性推动,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劳动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必须采用多元评价。一方面劳动教育更加强调知行合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操作性特点,最终落脚点在于人的全面、终身发展;另一方面,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是动态的、多维度的变化,更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人的终身发展的多元评价。因此,劳动教育由于全过程实践、课业成果难以量化和要求终身发展等自身特点,决定了不能单纯以书面考试、课后作业等常规、单一的检测手段加以评价,而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机制。实际上,评价方式欠缺也是长期以来劳动课程弱化的一个原因。学生参与劳动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家长和老师也难以了解孩子成长的感受,各方面都难免动力不足。
再次,多元评价可以促进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新时代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实践作为概念核心,向内可以拓展到各学科的循环探究,向外可以连接家庭和社会,其复杂和多元程度都需要强有力的抓手和驱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但可以保障劳动课堂实效,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跨学科、跨地域构建。
(二)多元评价需实现“四个转变”,关注“四个维度”
首先,以评价为驱动的劳动教育应实现“四个转变”,即评价目的由甄别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转变,评价标准由强调统一向多元化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评价重点由学习结果向学习过程转变。其次,在评价内容上关注“四个维度”,即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
在劳动课程建设中,东北育才学校国际部着力构建“以概念为驱动”“以探究为手段”“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以多元的成长性学生评价体系扎实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形成了从“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全过程,到“量化评价+质性评价”的多模式,再到“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的多角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传统课程为中心、以书面考试成绩为评价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发展性评价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走向深入
(一)发展性评价的三个主要阶段
要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评价就必须贯穿实践的全过程,能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劳动能力和水平,同时及时反思、有效促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劳动评价应是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或者发展性评价,是一个贯穿教学全过程、持续性的评价体系。按时间段划分,劳动评价体系可分为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学前评价
学前评价在每个探究主题开展之前,可以利用KWL表格等工具针对课程内容的已知知识及未知问题列出一个清单,确保学生的能力与劳动课程的内容及难度相匹配。KWL表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而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常用的KWL表格中,K代表“我知道什么”,W代表“我想学习什么”,L代表“我学到了什么”。通过三个完整的环节将全部实践活动整理记录,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记忆,搭建学习框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我是家务小能手”探究主题下,四年级的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对家务的种类开展“头脑风暴”,制作思维导图,再利用KWL表格(见表1)进行分类,学生本人、教师和小组成员后期会对照表格内容进行打分。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学校依据评价细则,通过观察表现评价、过程评价、探究任务单等方式,完成学生评价样本,对指标清单和具体事例及连续进展记录等进行评价。它是依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旨在鼓励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并记录自己完成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初中学生学习“如何烹饪鸡肉”课程主题为例,学生根据自己的烹饪经历设计任务环节,包括烹饪的前期准备及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烹饪过程的详细步骤;遇到的困难、挑战和新的发现,然后对照行为打分,以此来检测自己对烹饪的理解和掌握。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学期末的总测评,旨在给教师、学生、家长更加直观地呈现学生本阶段的学习效果,学生通常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合作探究的展示。小学阶段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成果时会从学生的质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独立和合作能力等几个角度着手;而初中阶段则侧重学习态度和习惯、社区服务、个人设计等评价。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育评价;“五育”并举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提出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这一重要论述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前,劳动教育在教材、课程和师资上与其他“四育”相比,仍然略显局限性。这既与人们长期以来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进行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有关,也与部分教师狭义理解劳动教育,关注劳动技能而忽视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关。劳动教育的多元评价可以作为课程改革和家校共育的深层驱动,促进全新的教育模式的形成。
一、多元的评价激发学生劳动“内驱力”
(一)多元评价驱动劳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的基本性推动。教育系统庞大复杂,但如果需要提出最重要、最基本的构架,目前学术界公认可分为目标、行为和控制三个子系统,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各种教育结构的基本性推动,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劳动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必须采用多元评价。一方面劳动教育更加强调知行合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操作性特点,最终落脚点在于人的全面、终身发展;另一方面,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是动态的、多维度的变化,更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人的终身发展的多元评价。因此,劳动教育由于全过程实践、课业成果难以量化和要求终身发展等自身特点,决定了不能单纯以书面考试、课后作业等常规、单一的检测手段加以评价,而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机制。实际上,评价方式欠缺也是长期以来劳动课程弱化的一个原因。学生参与劳动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家长和老师也难以了解孩子成长的感受,各方面都难免动力不足。
再次,多元评价可以促进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新时代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实践作为概念核心,向内可以拓展到各学科的循环探究,向外可以连接家庭和社会,其复杂和多元程度都需要强有力的抓手和驱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但可以保障劳动课堂实效,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跨学科、跨地域构建。
(二)多元评价需实现“四个转变”,关注“四个维度”
首先,以评价为驱动的劳动教育应实现“四个转变”,即评价目的由甄别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转变,评价标准由强调统一向多元化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评价重点由学习结果向学习过程转变。其次,在评价内容上关注“四个维度”,即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
在劳动课程建设中,东北育才学校国际部着力构建“以概念为驱动”“以探究为手段”“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以多元的成长性学生评价体系扎实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形成了从“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全过程,到“量化评价+质性评价”的多模式,再到“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的多角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传统课程为中心、以书面考试成绩为评价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发展性评价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走向深入
(一)发展性评价的三个主要阶段
要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评价就必须贯穿实践的全过程,能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劳动能力和水平,同时及时反思、有效促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劳动评价应是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或者发展性评价,是一个贯穿教学全过程、持续性的评价体系。按时间段划分,劳动评价体系可分为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学前评价
学前评价在每个探究主题开展之前,可以利用KWL表格等工具针对课程内容的已知知识及未知问题列出一个清单,确保学生的能力与劳动课程的内容及难度相匹配。KWL表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而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常用的KWL表格中,K代表“我知道什么”,W代表“我想学习什么”,L代表“我学到了什么”。通过三个完整的环节将全部实践活动整理记录,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记忆,搭建学习框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我是家务小能手”探究主题下,四年级的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对家务的种类开展“头脑风暴”,制作思维导图,再利用KWL表格(见表1)进行分类,学生本人、教师和小组成员后期会对照表格内容进行打分。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学校依据评价细则,通过观察表现评价、过程评价、探究任务单等方式,完成学生评价样本,对指标清单和具体事例及连续进展记录等进行评价。它是依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旨在鼓励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并记录自己完成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初中学生学习“如何烹饪鸡肉”课程主题为例,学生根据自己的烹饪经历设计任务环节,包括烹饪的前期准备及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烹饪过程的详细步骤;遇到的困难、挑战和新的发现,然后对照行为打分,以此来检测自己对烹饪的理解和掌握。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学期末的总测评,旨在给教师、学生、家长更加直观地呈现学生本阶段的学习效果,学生通常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合作探究的展示。小学阶段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成果时会从学生的质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独立和合作能力等几个角度着手;而初中阶段则侧重学习态度和习惯、社区服务、个人设计等评价。
- 【发布时间】2024/1/6 15:38:02
- 【点击频次】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