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关键词】 ;
【正文】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发展好每一个教师”,不仅是教师做好教育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实现较高职业理想的必经环节。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这一职业的社会职能,促进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新课改能否取得最大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而这些都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但是农村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下面就此谈几点做法:
一、当前我国农村历史教师状况与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面狭窄。历史学习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历史教师除掌握历史知识以外,还应关注其它领域的知识,如语言文学、哲学、美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而有些历史教师只看教材,其它科目的知识基本不看,视野狭窄,知识量有限,在上课时举例单一,枯燥乏味。历史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向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教师狭窄的思路就阻碍了学生的想像,封闭了学生的人文视野。
(二)缺乏创新意识。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教授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手拿教材,站在讲台前,面对学生讲解课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主导使得学生只能机械化、程式化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创新意识,想方设法设计一些新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
(三)存在教学惰性,不尊重学生。有些历史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僵化,完全从“应试教育”角度出发,教学拘泥于大纲和教材,授课内容仅限于考点、重点,缺乏教学积极性,存在教学惰性,不愿开创、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只会灌输,不会启发。对学生提出的新思想、新见解,一味采取嘲讽、拒绝的态度,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磨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转变思想观念。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师,虽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但他们在中学学习阶段,接受的是重文轻理的应试教育,进入高校历史专业后,专业课单一,对以人文历史主线的历史以外的知识接触很少。这些教师任教后,自身存在两个弱点,一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加之社会舆论和教育系统内部,应试教育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使得教师必然或多或少地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所以必须认识素质教育是一个大的教育观念问题,才能够真正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
(二)扩展基础知识。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知识面比较狭窄。在新的课标下,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汁,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而历史科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既丰富多彩,又难以较为全面、形象地展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大量采用直观教学辅助手段。除了以往要求的备课、讲解、板书、示图等能力外,还要增加绘图、制模型、电教设备操作、组织参观考察等能力。这样才会改变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的形象,走出应试教育给历史课造成的误区,使历史课以崭新的面貌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的位置,发挥其特有功能。
(三)灵活运用教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目标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重;提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为此,要应用好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阅读法。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教师要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之后,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精讲法。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练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学生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
3、讨论法。讨论就是老师或学生把疑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进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主要是点拨、开启学生的思路,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增强自信心。例如: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大部分同学从刘备爱才、求贤这个角度去认识,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但个别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我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这看法也不无道理。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岂不要高卧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古人,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成才发展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千万不能因等待而错失良机,误了前程!”教学中多方面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因地制宜做好教研。受多种因素制约,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教研活动的机会很少。绝大多数教师只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工作和学习,在缺乏外界信息的环境中,自我提高的速度十分缓慢,跟不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所以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科研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处理好教材,设计好探究问题,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进行。
(五)要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21世纪已进入即时通信的信息时代,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运用新技术的基本素质。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大量资料及信息源,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一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如果通过多媒体网络,得到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是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利用这些素材和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就可以创作完成精美的电子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从而提高他们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地图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与以计算机为先导的多媒体辅教手段相比,地图展示法就自然地表现出它的如形式较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动态进程等缺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则以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表现效果强烈等优点正好弥补了传统地图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抓好历史三基教学,按学生的认识规律,正确的引导,灵活运用,不断巩固,推动学生踏上新的台阶。
一、当前我国农村历史教师状况与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面狭窄。历史学习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历史教师除掌握历史知识以外,还应关注其它领域的知识,如语言文学、哲学、美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而有些历史教师只看教材,其它科目的知识基本不看,视野狭窄,知识量有限,在上课时举例单一,枯燥乏味。历史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向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教师狭窄的思路就阻碍了学生的想像,封闭了学生的人文视野。
(二)缺乏创新意识。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教授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手拿教材,站在讲台前,面对学生讲解课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主导使得学生只能机械化、程式化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创新意识,想方设法设计一些新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
(三)存在教学惰性,不尊重学生。有些历史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僵化,完全从“应试教育”角度出发,教学拘泥于大纲和教材,授课内容仅限于考点、重点,缺乏教学积极性,存在教学惰性,不愿开创、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只会灌输,不会启发。对学生提出的新思想、新见解,一味采取嘲讽、拒绝的态度,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磨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转变思想观念。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师,虽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但他们在中学学习阶段,接受的是重文轻理的应试教育,进入高校历史专业后,专业课单一,对以人文历史主线的历史以外的知识接触很少。这些教师任教后,自身存在两个弱点,一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加之社会舆论和教育系统内部,应试教育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使得教师必然或多或少地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所以必须认识素质教育是一个大的教育观念问题,才能够真正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
(二)扩展基础知识。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知识面比较狭窄。在新的课标下,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汁,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而历史科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既丰富多彩,又难以较为全面、形象地展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大量采用直观教学辅助手段。除了以往要求的备课、讲解、板书、示图等能力外,还要增加绘图、制模型、电教设备操作、组织参观考察等能力。这样才会改变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的形象,走出应试教育给历史课造成的误区,使历史课以崭新的面貌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的位置,发挥其特有功能。
(三)灵活运用教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目标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重;提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为此,要应用好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阅读法。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教师要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之后,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精讲法。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练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学生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
3、讨论法。讨论就是老师或学生把疑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进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主要是点拨、开启学生的思路,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增强自信心。例如: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大部分同学从刘备爱才、求贤这个角度去认识,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但个别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我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这看法也不无道理。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岂不要高卧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古人,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成才发展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千万不能因等待而错失良机,误了前程!”教学中多方面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因地制宜做好教研。受多种因素制约,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教研活动的机会很少。绝大多数教师只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工作和学习,在缺乏外界信息的环境中,自我提高的速度十分缓慢,跟不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所以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科研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处理好教材,设计好探究问题,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进行。
(五)要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21世纪已进入即时通信的信息时代,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运用新技术的基本素质。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大量资料及信息源,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一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如果通过多媒体网络,得到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是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利用这些素材和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就可以创作完成精美的电子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从而提高他们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地图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与以计算机为先导的多媒体辅教手段相比,地图展示法就自然地表现出它的如形式较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动态进程等缺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则以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表现效果强烈等优点正好弥补了传统地图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抓好历史三基教学,按学生的认识规律,正确的引导,灵活运用,不断巩固,推动学生踏上新的台阶。
- 【发布时间】2024/1/6 15:39:11
- 【点击频次】131